朱紫云
(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河南洛陽471022)
擔保業財會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朱紫云
(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河南洛陽47102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業的成長勢頭也變得異常的迅猛,與之相關的擔保業的發展也同樣迅猛。在擔保業的成長過程中,有關的會計核算問題也日益凸顯,然而會計核算又與擔保業的風險管理盈利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擔保業財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同時也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
擔保業;會計核算;風險管理
眾所周知,擔保業是與金融行業齊頭并進的行業,就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來看,我國金融業發展勢頭正處于乘風破浪的階段。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分析我國擔保業存在的問題,并矯治擔保業中的痼疾就勢在必行了。
(一)擔保業的定義
擔保行業實質上是與金融行業的相互依存,簡單的說即是當個人或者企業需要進行融資活動時,相關的金融企業為了保證融資者的還款能力,同時降低風險,因此,就會要求融資者得到第三方的擔保,一般情況下第三方通常指擔保公司。
(二)擔保業的特點
擔保業是介于銀行與融資企業的第三方。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具有銀行業與融資企業所不具備的特點。具體如下。
1.有效提高被擔保人的資信等級。在金融過程中資信等級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但是一般情況下,個人的資信等級沒有具體評價標準,而擔保行業的介入則可以有效的確保融資者的資信等級。
2.對金融機構貸款風險的分散性。在融資過程中,如果由銀行獨立完成業務,那么其風險必然就得銀行獨自承擔,但是有了擔保業的參與,這樣的風險就有效的被分散到了融資者、銀行和擔保業之間。
3.高風險性。雖然在擔保過程中有著嚴格的操作標準,同時也對顧客的信息有著較為全面的審核,但是由于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其風險性依然較高且難以預測。
會計核算制度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到如今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理論基礎及操作辦法。但是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我國擔保行業的會計核算制度的建立,應該屬于“后起之秀”,其構建的時間較短致使其理論基礎研究及構建還不夠完善,因此,其中必然存在許多不可避免的問題。在對擔保業財會問題進行分析之前,先研究一下我國擔保業會計核算制度的發展過程。
(一)會計核算原始狀態
在我國,擔保業由于起步較晚,行業的規范相對滯后,在2006年之前我國都沒有建立統一的擔保業會計核算制度。所以在此之前,我國擔保業的發展是缺乏一定科學性的,對擔保業務的財務披露并不全面。行業之間沒有構建起良好的信息交流,不利于政府對其的監管,同時也不利于與銀行相關的業務合作。
(二)發展階段
為了促使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就需要保證我國擔保業的行業操作辦法的規范性。2006年,我國財務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為基礎,頒布了《擔保企業會計核算法》。該法規的頒布從本質上講是為了降低擔保業的運營風險,并促進擔保業的信息流通并保證其真實性,這樣就有效地解決了擔保行業高風險低收益率的問題。
雖然我國擔保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已經逐步出臺,但是從具體的實施運作情況上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擔保行業風險抵抗能力,顯然這是不利于擔保行業的穩定發展的。為了系統性的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就需要將這些問題探索出來,本文即總結歸納出了以下幾點擔保行業中的會計核算問題。
(一)擔保業會計制度的實用性
目前擔保行業進行會計核算的操作準則的理論依據還是比較多的,但最為主要的還是上文所述《辦法》及相關修訂方案和《企業會計制度》。但是從實際的操作情況來看,無論是《辦法》還是《企業會計制度》,似乎其使用性只是局限于大型的股份制企業或是國內的大中型企業,而對于其他的小型企業是不適用的。因此,我國的許多小型擔保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都沒有具體的理論依據,一般都是生硬的套用《企業會計制度》與《融資企業的會計制度》這樣的不合適的規則。
(二)準備金計提轉問題
從擔保業的本質來講,其收益的模式主要是長期性的,換言之,其交易屬性屬于長期交易的范疇,因此,其風險成本也是長期性的,并且是逐步外放的。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為了確保擔保企業的收益能力,使其穩定發展,在實施擔保業務中,收取的擔保費應該與長期的風險成本有合理的配比,同時又必須要遵循一定的謹慎原則。在實際的業務操作過程中,擔保機構一般情況都要按照擔保費用50%的比例提取責任準備金,這樣操作的主要作用即是為了防止過頭分配,從而促使支出與收入平衡。但是據目前擔保行業的實際操作案例來看,在實行準備金計提環節缺乏一定理論指導,因此,各個企業所提出的比例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
(三)擔保賠償準備提取制度不科學
按照擔保行業的規定,擔保機構每年都要按照不低于當年再保金額的1%,提取擔保賠償準備金,并且逐漸累計達到當年擔保責任余額的10%,然后在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差額提取,這樣的做法主要就是用于對沖預期損失。但是實際研究表明,這樣的要求對于多數擔保公司而言都是比較苛刻的,因為這樣的做法對擔保公司持有的風險準備金要求較高,壓縮了擔保公司的現金流,這樣在無形中增加了擔保結構化的盈利壓力。我們做個簡單的假設就可以很好證明這個觀點,譬如我們把擔保金額放大十倍,這就意味著擔保公司的風險準備金也同時需要提高十倍,這樣一來其風險準備金就基本上與資本金相同了,這就致使擔保業務操作過程中,不能準確的計量擔保責任風險。
(四)擔保機構風險收益較低
我國的擔保公司長期以來都難以擺脫“非盈利”的認知傳統,但是擔保行業的風險成本確實無法正確的估計。不僅如此,在一般的擔保業務中,擔保費用通常情況下都只是按照同期銀行利率的50%收取,這就導致了擔保行業逐漸成為一個風險高,但是收益較低的行業,這就是所謂的風險收益率低水平化。雖然目前我國在財政上對擔保行業有一定的補貼,但是由于其風險成本的不可預期性,所以政府的補貼往往是杯水車薪并且是以年為周期的補貼,這就使得擔保行業實際運營的困難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同時又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抵御風險。
(五)一般風險準備金提取制度需要完善
根據擔保業相關的理論準則我們知道,擔保機構在提取責任風險準備金時是按照稅后利潤的一定比例進行的,這樣做的目的即是對沖不定性預期風險損失。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沒有規定一定的提取比例,因此,在實際業務中,如果賠償損失以此對沖未到期責任準備、擔保賠償準備,就失去了一般風險準備金提取的實際意義。所以在實際業務操作中,就需要逐步完善一般風險準備金提取制度。
(六)擔保機構內部控制系統急需規范
就擔保行業的本質而言,其風險成本是十分高的,因此,這就需要擔保公司內部對風險的控制能力具有較高的水平,這樣一來才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運營中的風險,從而確保公司的穩定發展。但是從擔保公司的運營現狀分析來看,許多擔保公司的內部控制體系依舊不夠完備,所以在運營過程中,很難做到對其運營過程的監控和對風險的預期,因此,也就談不上對風險的控制了。所以為了保證擔保公司的穩定發展,就需要擔保公司快速構建內部控制體系。
(七)各級財政對擔保企業風險補償政策不夠穩定
由于擔保行業風險成本的不可預期性,因此,各級政府的風險補償政策也不穩定,這樣地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即擔保公司因為很難評估政府的補貼政策,因此,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只能將政府的補償措施當做一種特別收益,從而致使擔保機構對政府的補償行為不能準確的預測,也不能很好地處理好政府的補償金。我們不妨預設一下,如果在補償政策不確定的情況下,擔保公司就不能將政府補貼加入風險成本的核算中,因而擔保公司就不能很好地處理補助資金,當然也不能當做一種收入來處理。這就會增加相應的稅收,并且在日后沒有一定的預期風險損失,政府還會將此資金回收。由此可見,補償政策的穩定性是確保擔保業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完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制度
擔保行業在規定有關的責任準備金計提制度時,首先應該注重計提方法的階段性。而目前較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日平均法、月平均法、年平均法。其中年平均法主要適用于初級擔保公司,即正處于信息化建設初步階段的公司,也就是業務量較小的公司。相反的是,日均法則實用于業務量較大,交易金額也相對較大的擔保公司。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如果逐單處理的話,就會加大工作量,因此,按照月平均法的金額計提是較為科學的。
(二)明確一般風險準備金制度
通過上文的闡釋我們知道,一般風險金的計提在擔保業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對沖非預期損失,然而非預期損失主要來源于擔保行業波動所致的系統性風險,因此,非預期損失實質上是一種不可預測的風險成本,正是由于其不可預期性,在實際業務中,非預期損失則應該由收益資本抑或是外部補償(譬如:政策性補貼)進行彌補。由此可見一般風險準備金的計提對象應該是當年的稅后收益。
(三)創新收入模式
按照擔保行業的一般運營原則,擔保費的收取方式主要是一次性完成的,但是我們知道擔保風險卻是日益凸顯的甚至是逐漸增加,這就需要擔保費用的收取要與遠程風險成本相配比。具體的操作辦法即是通過利用計提未到期責任準備金的核算,對擔保費用實行分期收取,這樣才能使擔保收入與遠期風險成本相平衡。
(四)建立擔保內部控制體系
擔保行業為了更好的控制風險,應該定期對原有的控制機制進行科學的梳理,從而找出控制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方法,到達對內部經營環境的風險評估和行業間信息溝通等問題的科學預期。除此之外,企業文化的構建也可以助力企業管理,進而加強內部控制的力度。當然也應該明確的劃分管理級別,這樣才可以使各個部門的員工了解自身的職能,從而更好的在工作上達成較強的模式。總而言之,建立強有力的內部控制體系是確保擔保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前提。
通過以上的闡述,我們知道了擔保行業會計核算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有會計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有諸多準備金計提上的不規范,還有在政府補貼不穩定的情況下擔保企業缺乏對風險的控制等。總而言之,為了保證擔保業的穩步發展,就必需要完善擔保業會計核算制度,同時也要合理的控制風險并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1]李華.關于融資性擔保公司財務管理的改進策略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4(2).
[2]吳剛.淺析擔保公司的財務風險及對策[J].財經界,2011(2).
[3]陳剛.認識并防范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J].中國城市金融,2006(1).
[4]菊紅.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內部審計,2006(2).
[5]劉新峰.建立防范操作風險的長效機制[J].中國城市金融,2005(10).
[6]鄧立艷,王曉玲.企業會計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9(19).
[7]周為民,周慶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財會,2003(5).
[責任編輯:龐林]
F276.3
A
1005-913X(2015)12-0098-02
2015-10-19
朱紫云(1993-),女,鄭州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