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禮玲
(海安縣交通運輸局,江蘇海安226600)
交通運輸項目投融資決策分析
盧禮玲
(海安縣交通運輸局,江蘇海安226600)
當前我國交通發展的最大阻礙是資金問題,如何擴寬交通運輸項目的融資渠道,用有限的資金獲取最大的投資效益,成為了當前運輸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就交通運輸項目投融資方面的不足進行分析,提出完善投融資模式的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市場化的投融資體系;完善政府的投資決策;建立健全政策法規;深化管理體制改革。
交通運輸項目;投融資;存在問題;完善措施
交通運輸業主要是提供人和物進行空間位置移動的行業的總稱,主要包括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及管道運輸等方式。近年來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對交通運輸業的投融資體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實行交通運輸項目的投資主體、投資渠道與投資方式的三重多元化發展策略,以便于全力推動我國交通運輸項目的大力發展。我國交通的投融資模式根據投融資的主體、投資方式及建成后經營體制主要分為政府財政投融資、商業投融資及混合投融資三種模式。
(一)PPP模式的簡單介紹
當前我國政府在交通運輸項目投融資的過程中大力推廣的是PPP模式,PPP模式是指政府通過與社會資本進行合作來想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模式。PPP模式通常情況下是以政府和社會資本簽訂合作合同的途徑來實現的,根據社會資本所承擔的風險和介入程度的不同,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同類型大致分為服務合同、租賃合同、特許經營權合同、管理合同等。我國交通投融資模式中的PPP模式主要以特許經營權合同為主。
(二)我國PPP模式的發展狀況
PPP模式在我國并不是剛剛出現的新興社會產物,而是已經經過不斷發展的融資模式,PPP模式在我國的發展主要包括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即探索階段,是從1984年至1993年,當時外資大規模涌入中國,為了更好地利用外資,地方政府開始與投資者簽訂協議和合同,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二階段即小規模試點階段,開始于1994年結束于2002年,在小規模試點階段,國家計委現發改委牽頭推廣PPP模式;第三個階段即推廣試點階段,開始于2003年結束于2008年,在這期間政府在國家重要會議上肯定了PPP模式的效果和作用,并出臺了相關法規;第四階段即短暫停滯階段,開始于2009年結束于2012年,PPP模式處于停滯狀態;第五階段即發展新階段,開始于2013年,相關政府部門肯定了PPP模式的重要作用,掀起了PPP模式發展的新高潮。
(三)我國大力推廣PPP模式的必要性
根據PPP模式的發展歷程可以知道PPP模式在我國經過了發展已經變得相對成熟,這種成熟的融資模式應該得到交通融資部門的重視。PPP模式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首先,PPP模式的推廣對于緩解地方債務壓力,降低交通運輸部門進行融資的系統性風險具有較大的幫助,而且PPP模式與地方債改革和預算改革相得益彰,能夠把一些隱性債務轉變為顯性債務,讓各級政府對于自身的負債情況了如指掌。其次,城鎮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巨量融資需求,PPP可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到交通運輸項目建設中來,使交通運輸項目的投融資更加順暢。
交通運輸業是一項與會經濟發展速度呈正相關的長期性工程,而且與人們的人身財產安全也息息相關,因而關于交通運輸建設的投融資項目,已經越來越得到了社會的重視與關注,下面主要從近幾年發展中的漏洞入手,分析當前我國交通建設投融資管理的現狀。
(一)投融資渠道單一
交通運輸項目的特點在于其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經濟特性,主要表現在設施的建設生命周期長且經濟效益較低,所以對于大多數熱衷于追求短期回報的投資者而言并不是一項很吸引人的工程,所以政府投資一直以來就是交通運輸項目的主力。雖然當前從總體而言,交通運輸項目的投融資模式在向多渠道方式發展,但是融資的方式依然是比較單一,對于銀行的貸款過于依賴,應該盡快提高交通運輸業的市場化融資能力。
(二)融資政策落后
對于交通建設這種投資成本較高的項目,綜合來看投資風險只能往高處估計,像政策風險、經營風險、法律風險、財務風險等諸多方面都具有不確定性。在我國近幾年的交通運輸業發展中,政策與規定對著改革也會經常性的出現變動,這就造成了證券化和市場化經營過程中的風險增大,通過對以往研究資料的整理,也發現由于政策的不確定性給我國的交通發展帶來了不可小覷的經濟損失,長此以往會對我國交通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損失。
(三)投資管理方式落后
當前我國交通運輸項目的投融資依然是由各級政府來進行決策,關于審批的內容和方式也是遵循之前的單一投資模式,還沒有隨著投資的多元化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政府的宏觀調控相對于投融資的發展模式而言已經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在管理職能上的分散性和沒計劃性也阻礙了我國交通業的發展,所以投資的管理方式也應該盡快進行改整。
(四)缺少規劃實施制度保障
《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發布之后,各省(區、市)根據當地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需要,結合國家高速公路網對地方高速公路網調控和指導作用,先后出臺了本地區的地方高速公路網絡。但是,在規劃實施中,中央與地方在具體高速公路項目的建設時序、資金支持、線位選擇等方面出現一定的偏差。
特別是當政策環境趨緊時,地方政府往往會優先發展地方所需高速公路的策略,國家高速公路網中的一些省際間貫通項目可能會被忽視,要確保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目標有序、如期完成,應在資金、審批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制度保障,體現國家規劃應有的權威性,減少地方利益等外部環境因素對規劃實施的影響。
(一)建立健全市場化的投融資體系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交通運輸項目的發展要想與時俱進就必要建立一套市場化的投融資體系,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嘗試來發展多種投融資渠道。由于交通的“準公共產品、準公益性、準商業化運營”的特點,限制了交通運輸項目的發展必須要以政府為主要指揮力量,政府理應通過各項優惠政策來吸引民間投資,通過規范市場的準入條件來積極引導,如將沿線土地、廣告等衍生資源及附屬效益的開放經營權交給投資商,以此來吸引社會投資并提高投資者的積極性,引導社會與政府共同來參與交通運輸項目的建設與發展。
在此基礎上,要通過建立全面靈活的融資機制來進一步擴寬融資渠道,一方面繼續實行之前的銀行貸款融資方式和大規模發行債券的方式來滿足交通建設所需,另一方面要將近期發展重心轉移到資本市場上來,通過基金、債券等金融工具的交易來獲取資金,為投資者提供多種多樣的交易方式,打破之前政府財政收入為主的投資格局,將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貫穿于交通運輸項目的各個環節。
(二)完善政府的投資決策
交通運輸項目的投融資發展離不開政府,強化政府的管理模式、完善政府的投資決策是對于建設多元化投資市場的重要保障,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充分發揮政府的有效監管作用
政府要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基本原則來對監管體系加以約束,規范和維護交通運輸項目的投資、建設及運營的市場秩序及各類投資主體的行為。政府要在資源的運輸配置、財務管理及安全監管等方面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為投資主體參與交通運輸項目的建設創造一個平等的政策環境。
2.建立社會化運作的管理體制
職責明確、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是增強交通運輸項目發展的重要條件。政府要在融資前將技術儲備和方案選擇的準備工作做好,在內部建立起一套科學的項目決策程序,以此來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同時,要盡可能的用商業原則來進行交通運輸項目的建設經營和管理,實行投資、建設和運營的各自獨立。最后要建立專業化的政府投資工程管理體系,在交通運輸項目的管理上控制好成本和資本的流出,爭取用投資最小化賺取收益最大化。
(三)建立健全政策法規
建立健全我國交通運輸項目的相關法律法規,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各類投資主體的合法權益。在我國的交通運輸投融資模式中,對于社會融資的具體方式及管理辦法和項目建成后的經營方式等常見問題,政府應該制定明確有效的政策來規范操作,避免出現由于資金分歧而造成的拖延事件,為投資主體的權益保駕護航。
建立健全政策法規的第二個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吸引國內外投資主體,通過規范政府、商業及民間投資主體的融資分配,來促進多元化的市場運作模式的運行。以之前提到過的香港公司為例,香港鐵路公司在計劃鐵路的修建工程時,需要征用土地,香港公司就可以與政府形成統一的協議將那塊土地命名為“地鐵用地”,政府采用市場化的投融資管理模式,地鐵公司也可以在土地上通過自行建造設施來獲利,很大程度上會加快交通運輸項目的快速發展。
(四)深化管理體制改革
1.積極創造非主營業務收入
城市的交通人流較大也對城市的交通運輸項目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可以在城市人口密集或商業繁榮的地方積極開展廣告、商業等經營活動,以此來擴寬投資主體的收益渠道,從而提高投資主體對交通運輸投融資的興趣。
如在地鐵附近開通餐飲、房地產、銀行及娛樂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如上海、深圳等地的地鐵附近已經被各大房地產商業占據,這也充分表明,通過開展多種經營活動來創造更多的非主營業務收入是增大投資收入的有效途徑,政府應該分散部分精力集中于交通的沿線地區,為交通運輸項目更好的發展做出貢獻。
2.引入特許經營方式
這里的特許是指將交通全線或者部分線路的經營權以特許經營的方式有償轉讓給社會投資主體,一方面能夠減輕政府的投融資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投融資模式向社會化和資本化方向發展,為擴寬投資渠道提供有利條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保證社會投資主體的安全性,真正能夠起到社會準公共設施的保障作用。
3.完善相關評價體系
在投融資的決策問題上,面對一定的籌集資金,如何從眾多的融資方式里選擇最為合適的一個也是投資決策者比較棘手的問題。因此在評價體系中,既要考慮到交通運輸項目的實際特點,又要把每種融資方式都做一個有利有弊的分析,同時要對各種融資方式之前的評價進行調查和分析,真正做好事前的調查準備工作,才能為交通運輸項目的開展做好鋪墊。
當前我國的交通運輸業正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而高速發展,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來保證交通運輸項目的建設體系向多元化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當前轉變發展模式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并就如何吸引投資主體和擴寬投資渠道提出了有益的結論與建議,希望能為我國當前的交通公司提供借鑒經驗,將我國交通運輸項目的投融資體系深化落實好。
[1]戴時清.高速公路項目投融資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1.
[2]雷定猷,戴時清,王娟,等.基于BOT模式的高速公路項目投融資組合決策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1(8)∶54-56.
[3]張建虹.淺析縣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狀況及應對思考[J].中國外資:上半月,2012(11)∶12-13.
[責任編輯:龐林]
F294
A
1005-913X(2015)12-0149-02
2015-10-15
盧禮玲(1977-),女,江蘇海安人,經濟師,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及交通投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