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河北大學,河北保定071000)
中國自貿區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陳晨
(河北大學,河北保定071000)
自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關于加快中國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意見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重視。“自貿區戰略”將成為未來我國深化改革,構建新型開放型經濟體系的主要驅動力。自貿區規劃中明確提出要與更多的國家建立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等多樣式的開放合作,并堅持世界貿易基本原則,不斷完善同各國、各地區的利益交匯,加快實現區域性自由貿易戰略。目前我國自由貿易區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解決對策是:加快推進自貿區戰略進程;推進自由貿易經濟結構調整;建立更合理的產業政策支持體系。
自貿區;發展現狀;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GDP不可能始終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新一輪的發展需要依賴新的內發動力來驅使,通過深化改革不僅可以加快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還可以逐漸減少對傳統OEM發展模式的依存。目前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紛紛繞過WTO建立了區域自由貿易原則,我國對外開放的政策也不應該一直孤立在WTO的單一束縛下,而是應全面進入FTA的發展階段,即:自由貿易區。所以,如何圍繞我國基本國情,簽署更為合理的自由貿易協定,構建新型雙、多邊國際經貿體制,是當前我國“自由貿易戰略”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目前國內外媒體對中國自由貿易區都進行過大篇幅的介紹,其實無論是“上海自由貿易區”還是“上海自貿區”,這些提法均不準確,就國務院、商務部和上海市相關文件來看,所謂自貿區完整的稱謂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它有別于傳統的FTA,因此許多媒體似乎混淆了“自由貿易區”與“自由貿易園區”的概念,真正的“自由貿易區”的英文縮寫為FTA,而2013年9月上海掛牌成立的叫做“自由貿易園區”即FTZ(Free Trade Zone),簡稱為“上海自貿園區”。與國際上傳統自由貿易區(FTA)不同的是傳統自由貿易區是建立在多個國家共同制定的雙邊貿易規則的基礎上,而FTZ是為了進一步拓展FTA合作的一種實驗,總的來說還是為FTA的進一步發展而服務。
(一)自由貿易區數量有所增長
我國于2004年就開展了對外自由貿易的談判工作,迄今為止我國已簽訂的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為12個,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和瑞士的自貿協定,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大陸與臺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在商榷談判細則包括:中國與澳大利亞、中國與挪威、中國與韓國等,這些年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確實取得了一些突破。
(二)自由貿易區成果并不突出
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歐盟、韓國、墨西哥的自由貿易區的貿易貢獻額占其本國貿易總額不低于30%,其中墨西哥自貿區額度占到了貿易總額的73%,貢獻度極大,反觀目前我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則不樂觀,與其外協定伙伴的貿易額僅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3%,這還要算上港、澳、臺地區的貢獻,如果僅計算內陸非經濟特區的FTA貿易數值,其僅有可憐的11%,這與國際水平相距甚遠。除此之外,目前與我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國家并非世界主流經濟體國家,彼此之間的依存度主要體現在別國身上,而我國則更多充當了經濟援助的角色。
(三)自由貿易區開放的業務有限
我國在自由貿易協定中關于服務貿易和投資協定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其中由于我國金融和通信行業的特殊性,導致我國自由貿易的開放程度無法與國際新標準、新規則有效銜接。目前,美國正積極推進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服務貿易協定、大西洋貿易投資伙伴協議以及新版的雙邊投資協定,即BIT2012版,不僅提高了開放的程度、還一步拓寬了涉及的行業范圍,經濟總量更大。而我國目前已簽署的多項自由貿易區協議中,大部分仍停留在標準較低的自由貿易協定上,即便新設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其禁止涉足行業也多如牛毛,但這些禁令使得我國與完全自由貿易的標準還有不少差距。
(一)自由貿易成員國的內部問題
在自由貿易成員國之間,有一些國家在領土主權問題上仍存在不穩定性,領土爭端問題不時會影響雙邊自由貿易;還有一些國家內部政壇動蕩,反對派有足夠的武裝力量威脅國家的安全;另外還有一些國家黨派眾多,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存在紛爭,政局不夠穩定政權交替變換頻繁。無論哪種情況,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就會阻礙貿易國之間雙邊貿易活動的正常進行,進而影響到外部的投資,除此之外,近年來宗教文化的差異也帶來不少問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的抬頭及回教徒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矛盾不斷激化,加上恐怖主義和伊斯蘭教徒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宗教信仰間沖突也時有發生。
(二)成員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在我國自由貿易區發展的過程中,成員國之間存在有較大的經濟鴻溝,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會導致各成員國之間的經貿政策難以協調一致,進而局限自由貿易的寬度與廣度。例如:新加坡,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人均GDP已經突破3萬美元的大關;相反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家的人均GDP只有400美元,巨大的差異使得成員國之間無法建立平等經貿協議。
(三)成員國之間產業結構單一
目前我國在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存在著成員國之間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產業結構單一勢必導致成員國之間缺少經濟互補。產業結構的單一性以及高新技術產品對外依賴嚴重,都嚴重束縛了東盟各國生產力的有效釋放,導致世界競爭力進一步下降。長此以往勢必會對各成員國的未來經濟走向造成影響,對經濟結構的穩定形成巨大的威脅。
(四)缺乏核心的經濟力量和協調機制
自由貿易成員國之間的協議在很多情況下顯得弱不禁風。缺少凝聚力和共同面對困難的勇氣是導致1997年金融風暴進一步失控的主因。在1997年的金融風暴中,亞洲是損失最慘重的大洲,許多國家為了保全自身的經濟利益,不斷貶值本國貨幣來拉動出口,但事與愿違最終的結果卻造成了貿易往來的各個國家之間危機不斷蔓延,這就是缺乏核心經濟力量和協調機制容易出現的弊端。
(一)加快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進程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已經分階段建成了12個自由貿易區,其中與港澳CEPA以及東盟的兩大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時間最長,合作深度也較深,而與其他幾個自由貿易區的合作還略顯低級,未來我國政府則應該加快步伐,不斷加強與成員國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推進和拓寬彼此間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增加彼此間信任,通過深度合作全面打開經貿往來的通道,采取各種有利措施以換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進而為其他自由貿易協議的簽署積累經驗。
(二)推進自由貿易經濟結構調整
調整自由貿易經濟結構是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方向。我國在新時代下,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建立更合理的產業政策支持體系
梳理整合目前給予部分產業的專項補貼政策,減少乃至取消導致不公平競爭的政府補貼行為,積極配合自由貿易協定,采取符合世貿組織等國際通行規則的產業補貼政策。新出臺的產業政策要突出保護“幼稚產業”、“新興產業”和產業發展初期,而非保護固有壟斷企業和國有企業。
十年前,中央決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決定,現在看來這為我們這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前,中國同樣面臨著新的戰略機遇,中國的發展不可能脫離世界,只有積極參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才能不斷與世界接軌提升國際爭取力。
[1]武金龍.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建設自由貿易港區管理模式探究[J].中國港灣建設,2012(3):73-76.
[2]李艷麗.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政治經濟分析[D].廈門大學學報,2011(9):171-173.
[3]王 瑾.自由貿易區戰略對我國發展服務貿易影響的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2012(4):14-16.
[4] 張義明.新區域主義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戰略[J].復旦國際關系評論,2009(00).
[責任編輯:張 偉]
F74
A
1005-913X(2015)04-0014-02
2015-02-24
陳 晨(1993-),女(滿族),河北秦皇島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