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沈陽工程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36)
電子商務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
○姚遠
(沈陽工程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36)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電子商務會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相結合,獲得更為廣泛和深入的發展。本文對電子商務模式進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電子商務模式的概念、分類及傳統企業選擇電子商務模式時應該注意的因素,為今后傳統企業選擇其電子商務業務發展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論借鑒。
電子商務 模式分析 影響因素 網絡技術 商務活動
隨著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2015年7月22日公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我國網民規模的增長進入平臺期,互聯網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從基于信息獲取和溝通娛樂需求的個性化應用,發展到與醫療、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務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務。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出臺,互聯網將帶動傳統產業的變革和創新。電子商務是基于互聯網的商務活動,但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和機構站在自身的立場上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學者R.Kalakota和B.Winston(1997)從通訊交流、業務流程、服務和在線服務四個角度定義了電子商務;R.Kalakota(2001)進一步定義了電子商務是一種高效的企業經營模式;Peter Weill(2001)從業務流程的角度定義了電子商務;Kenneth C.Laudon&Carol Guercio Traver(2004)認為電子商務是基于網絡的數字化商務交易;國際商會(1997)認為電子商務是商務活動的電子化;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認為電子商務是基于互聯網的商務活動,是信息社會一種新的商務模式;我國學者宋玲(2000)認為電子商務是基于網絡架構的商務電子化應用,等等。雖然各方的表述不同,但網絡技術和商務活動是電子商務的核心要素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電子商務模式一般指電子商務的具體運營方式,其主體為企業(Business)、消費者(Customer)和政府(Government)。按照主體來劃分電子商務模式是最主要的電子商務模式劃分方法,一般可分為B2B、B2C、B2G、C2C、C2G和G2G六種商務模式。B2B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活動,企業具備相應的資金優勢、購買量大、議價能力強的特點,其利用網絡平臺來尋找商務合作伙伴,完成線上交易,B2B網絡平臺的典型代表就是阿里巴巴。B2C指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活動,這種商務模式也可理解為網絡零售,消費者購物的特點是批量小、購買頻繁,利用網絡平臺可以快速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高購物體驗度,B2C模式是我國電子商務的主要模式,也是最活躍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典型的代表是天貓、京東、亞馬遜等。C2C指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活動,消費者在在線交易的網絡平臺上進行商務交易,交易形式靈活(如在線拍賣、二手交易等),產品種類繁多,但與B2C模式相比,交易雙方的信任度偏低,產品質量難以保障,淘寶是典型的C2C網絡交易平臺,并用第三方支付的支付寶給交易雙方提供支付保障。B2G指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電子商務活動,如政府網上采購、企業電子報稅等。C2G指消費者與政府之間的電子商務活動,如電子政務中的網上報稅等。G2G指政府與政府之間的電子商務活動,這種模式應用較少。
除上述按主體劃分電子商務模式的方法外,國內外學者對電子商務模式的劃分研究成果頗豐。MIT的Peter Weill(2001)按企業、供應商、客戶、商業伙伴、資金流、產品流、信息流七種元素劃分電子商務模式;Meredith collura(2000)按分銷商、門戶和生產者三大類劃分了13種電子商務模式;Paul.Timmers(1998)按價值鏈理念劃分了11種電子商務模式;張鐸(2003)將基于Web的電子商務模式劃分為直銷型和中介型兩種。這些以不同角度劃分的電子商務模式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電子商務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取得競爭優勢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企業進行電子商務已達成共識,但企業采用何種電子商務模式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應考慮電子商務模式的影響因素。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企業自身情況,二是企業所處環境。
1、企業自身情況
(1)人才儲備。企業發展電子商務首要的問題是電子商務人才儲備是否充實,發展電子商務需要復合型人才,要求這類人才既要懂得技術又要懂得業務,懂技術要求員工具備電子商務開發、計算機應用、網站維護和設計等能力,懂業務要求員工了解企業自身業務,熟悉企業商務流程。目前我國這樣的復合型人才非常缺乏,很多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人才都是從技術或業務轉型由企業自己培養出來的。
(2)企業自身的實力。企業自身的實力也影響著電子商務模式的選擇,資金雄厚的企業可以招聘相關人才、購買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并構建自己的電子商務部門,企業的信息化基礎也是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關鍵。企業開展信息化的基礎由企業信息化的軟硬件條件和企業信息的組織管理水平兩方面構成,信息化軟硬件條件指企業信息化展開的物質基礎,是可以通過大量投資實現的,企業信息的組織管理水平是企業綜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企業通過日常經營積累起來的,是一種長期信息能力的體現。
(3)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對電子商務模式的選擇也有很大的影響。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主要指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企業現有的業務流程是否合理,只有企業一把手重視企業的電子商務建設,現有的流程合理,能夠接駁電子商務,才能利用電子商務為企業謀得更大的利益。
2、企業所處環境
(1)微觀環境。微觀環境指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包括企業產品的市場供需情況、企業面臨的競爭情況和企業的效益情況等等。
市場供需情況主要指企業(Business)和消費者(Customer)之間的關系,即B2C的電子商務模式,該商務模式下企業大多是零售業企業或外貿型企業,其對電子商務的需求十分巨大。電子商務拓展了傳統的銷售渠道,豐富了銷售手段,節約了大量的銷售成本,提高了運作效率。同時,消費者也有更多的消費體驗、更多的消費選擇,享受到了個性化的服務,這在線下交易中是體會不到的。
電子商務企業面臨的競爭包括行業內的競爭、傳統商務企業的競爭和電子商務企業自身的競爭。電子商務是一種后發的商務模式,是傳統企業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的一種渠道,行業性十分明顯,這體現在行業內若有企業率先開展電子商務模式其他企業會迅速跟進以彌補競爭優勢。電商企業同時面臨著傳統企業的激烈競爭,傳統企業一般具有客源優勢、資金優勢,電商企業可尋求差異化戰略,基于電子商務平臺降低成本、消除時間和區域的壁壘,電商企業可以24小時全球銷售商品、提供交互的用戶體現和個性化的用戶服務。電子商務企業自身之間的競爭,在信息技術進一步普及的情況下,電商企業的門檻越來越低,電商企業幾何倍數的增長,電商企業之間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由于電子商務企業之間的可替代性,細分市場、爭取更多的客戶資源成為電商企業最重視的內容,電子商務企業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慘烈。
企業效益包括企業利潤和社會效益兩方面。企業是追逐利潤的,不管是傳統商務企業還是電子商務企業最終逐利的目的是一致的。電子商務平臺提高了企業的整體效率、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擴展了新的消費渠道。整體效率的提升體現在產品開發生命周期的縮短,專供線上銷售的電子產品的開發生命周期明顯短于線下產品,如華為的榮耀系列手機;運營成本的降低主要體現在采購、生產、銷售、交易等方面成本的明顯下降。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整個供應鏈的完善和電子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和企業間的信息共享。
(2)宏觀環境。電子商務企業的宏觀環境主要是指企業自身不能改變的政府法律環境。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意在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該工作報告給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宏觀的政策保障,今后這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會更加完善,這給電子商務企業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本文通過對電子商務模式的分析,總結了根據主體劃分的六種電子商務模式的特征,并從企業自身情況和企業所處環境兩個角度分析了傳統企業選擇電子商務模式時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以期為今后傳統企業電子商務模式的選擇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1]王玨輝:電子商務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7.
[2]譚曉林、謝偉、李培馨:電子商務模式的分類、應用及其創新[J].技術經濟,2010,29(10).
[3]葉乃沂:電子商務模式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4(5).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三十六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www.cnnic.com.cn.
[5]黎志成、劉枚蓮: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者行為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2,10(6).
[6]龐川、陳忠民、羅瑞文:消費者網絡信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4(4).
[7]丁乃鵬、黃麗華:電子商務模式及其對企業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02(1).
[8]胡海清、許壘:電子商務模式對消費者線上購買行為的影響研究[J].軟科學,2011,25(10).
[9]方明珠、盧潤德、吳偉平:電子商務模式下消費者信任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10(6).
[10]鄧玉龍:MVC設計模式在電子商務系統中的研究與應用[J].南京郵電學院學報,2002,22(2).
[11]王刊良:基于分類的企業電子商務模式創新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3).
[12]蘇濤:O2O電子商務商業新模式分析[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2(1).
(責任編輯:劉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