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新
(河南省鄢陵縣花卉生產服務中心,河南鄢陵 461200)
花卉業因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而被譽為新興的“黃金產業”和“朝陽產業”。隨著花卉需求量和產銷量的不斷上升,花卉逐漸成為世界范圍的大宗產品,花卉產業的發達與否更是被視為一個國家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之一。花卉產品在產出效益上比蔬菜、水果等一般農產品高,但其對種植管理技術和生產設施條件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并且受種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氣候環境影響很大。不同區域的花卉產品在品種特點、生產周期及種植管理等各方面均有所差別。因此,花卉的生產管理務必結合地域特點,盡量做到因地制宜,并盡可能發揮當地區域優勢。近年來,我國花卉產業的區域化發展在國家大力扶持下已基本成形,但由于各地區資源、經濟、技術等條件參差不齊,導致區域發展極不平衡。因而有必要對不同區域花卉產業競爭力的特征表現及影響因子做統一評價分析,以便有針對性采取解決對策,確保我國花卉產業區域化發展實現總體健康、高效化。
我國花卉產業經過多年調整優化,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優勢區域格局。分別為西南鮮切花生產區、西北種球花卉生產區、東南苗木和盆花生產區以及東北加工花卉生產區。為加快推進區域合作,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區域優勢的有效整合,需借助較為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對不同花卉生產區域的產業競爭力進行綜合判斷。文章以國內外產業競爭力的評價理論及評價方法為基礎,結合我國花卉產業特點及地區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采取綜合指標的方法從生產要素、市場需求情況、政府支持行為、市場結構、企業狀況及相關競爭產業等方面,對我國花卉產業的區域競爭力作出客觀評價。
1.花卉產業區域競爭力的總體特征
經過分析比較,我國花卉產業的區域競爭力總體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受地理區位影響大,區域差異化分布明顯,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遠高出中西部地區;第二,對資源的依賴性極強,各省份擁有的資源條件不均衡,彼此間的產業競爭力差距較大,表現為上海最強、新疆最弱;第三,市場因素是重要的影響因子,市場需求較為強烈且對外貿易相對開放的沿海省份花卉產業競爭力較強。
2.不同區域花卉產業競爭力的差異性分析
根據評價結果,可將我國29個省份花卉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劃分為最強、較強、較弱、最弱4個等級。
第一,最強區域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廣東、江蘇等省(市)。此區域最為明顯的特點是其自然要素和地理位置優越,且本身具備相對雄厚的花卉產業基礎。雖然各省發展的側重點不一致,但發展的機制和動因均具有較為明顯的區位特點。
第二,天津、遼寧、福建、山東、云南屬于競爭力較強區域。其中山東和福建交通便利,自然條件也十分優越,因而其花卉產業的發展較為全面、充分。遼寧省目前的花卉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是東北地區的代表。云南省在經濟上雖然相對落后,但其花卉產業基礎良好,鮮切花等產品已領先國內其他省市。
第三,競爭力較弱區域大致包含廣西、安徽、四川、湖南、海南、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這些地區因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或自然稟賦條件不足而在花卉產業上難以形成一定規模。河南、廣西、四川、湖南等省份花卉產業基礎雖不差,但受經濟和市場水平制約,致使產業競爭力依然較低。內蒙古、陜西等地由于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條件較差,因而在發展花卉產業上缺乏一定區位優勢。
第四,競爭力最弱區域主要有青海、新疆、甘肅等十個省區,這同時也反映了花卉產業在我國很多地區還不是很受重視,這些地區在社會經濟和林業經濟方面的發展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發展花卉產業所需的資本、市場、交通、自然資源等基礎條件支持。
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花卉產業競爭力最強,其最明顯的特點是城市化程度高。因而需進一步推進都市花卉產業發展,以加強其產業優勢的鞏固。具體來說,東部地區應充分利用其多年來在花卉生產管理上累積的資金、品種、技術、市場等基礎優勢,攻破環境資源等條件限制,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重視各種相關組織和制度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實行產業認證方式,大力支持花卉新品種和產業新功能的開發,以促進花卉產業由單一模式向組織化、多功能、多品種轉變,最終逐步發展為新型的都市花卉產業。
競爭力較強的中部地區,具備較為優越的自然條件,不僅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且處于東部發達地區的交界,占據一定的區位優勢。加上花卉種植的歷史悠久,花卉品種多且獨特。因而,發展中部地區花卉產業需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加大高檔特色花卉的開發和種植力度,并進一步細分品種,優化產業結構。例如,可按傳統、中高檔、藥用與食用等不同花卉種類來進行產業內部細分,進而升級花卉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優勢的發揮。此外,中部地區還應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加強交通樞紐處花卉產品大型物流集散點的建立,并健全花卉市場的網絡體系和交易功能,以吸引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資金和技術投入。
對于競爭力較弱區域而言,花卉產業僅是創造收益的工具,而非生活的必需品。因而這些地區應聚焦特色花卉產品的開發,確保較高的經濟利潤,以推動當地花卉產品消費水平的提升。同時,為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地方政府需通過大力開展博覽會等活動來吸引外商投資。對于經濟發展滯后且自然條件較差的西部省份,應充分挖掘本地獨特的氣候、品種等優勢,發展抗逆性較強的特色野生花卉與球根花卉。同時,根據我國地域廣闊和氣候多樣的特點,可在西北寒涼地帶大力發展草坪及野生花卉等耐寒植物種植,東部地區主打觀賞苗木,南部則以球根花卉與鮮切花為主,聯合西部地區的特色花卉產業,共同促進區域間交流合作。
競爭力最弱的區域也有其可利用的優勢,中北部地區最明顯的優勢是獨特的氣候資源,以及因氣候原因形成的各種特色花卉。這為當地發展旅游業帶來了豐富的資源,例如,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田,以及青海的獨特花卉。因此,對于該區域,可采取以龍頭帶周邊的策略,立足于本地特色,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并通過完善花卉流通體系,來增進與周邊競爭優勢較強省份間的合作交流,同時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優勢互補。此外,還可以集中力量發展省會城市的花卉產業,通過建立健全省會花卉市場來帶動下級市、區發展。同時加強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一步發展花卉相關產業,打造獨具本地特色的花卉產業園,從而推動本地花卉產業和社會經濟更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花卉產業在我國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花卉產品的需求會逐漸趨于多元化,這對花卉產業的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花卉產業區域化發展戰略的實施不僅符合我國的地理氣候特點,也為我國花卉產業邁向多功能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就目前而言,我國花卉產業區域化布局已基本成形,但區域化發展極不平衡。主要表現為花卉產業競爭力區域化分布差異明顯、對資源依賴性較強、不同省份間差距大,且容易受需求因素及市場因素影響,致使產業綜合競爭力不高。為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各花卉生產區域需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加強區域間的交流合作,互相學習、互補優勢,共同推動我國花卉產業邁向高水平、高效率發展。
[1]王 娜,李海軍.國內外花卉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對比分析[J].北方園藝,2014(9).
[2]張曉星,柯水發.中國花卉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及發展策略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