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娟 劉士寧
(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 北京 100029 2、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上海 201306)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1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10.1%。面對嚴峻的老齡化形式,僅靠國家提供的養老保險顯然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因此,我國政府提出了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改革目標,具體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以單位為主導的補充養老保險和以個人為主導的儲蓄性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同屬于我國“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中的第二支柱,前者主要覆蓋各種類型的企業和職工,后者的適用范圍則是按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及其編制內的工作人員。本文在對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進行系統比較的基礎上,希望能廓清認識,明確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這對于深化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企業年金采取的是自愿性模式,即企業和職工可以通過集體協商來決定是否采取年金計劃。自愿性模式雖然充分體現了對勞資雙方意愿的尊重,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首先,迄今為止企業年金的覆蓋面仍然十分有限。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14年末,全國有7.33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比上年增長10.8%;參加職工人數為2293萬人,比上年增長11.5%。盡管參保的企業和職工數量逐年增加,可是覆蓋率依然偏低。2014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為77253萬人,參加企業年金計劃的勞動者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還不到3%。其次,自愿性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企業年金發展的不平衡。就企業類型而言,央企是建立企業年金的主力軍?!?014年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業務數據摘要》顯示,截至2014年底,對于中央企業在人社部備案的年金計劃,其積累基金為4116.7億元,占全國基金總規模的比例高達53.5%;職工賬戶數為876.7萬人,占全國職工賬戶總數的比例達到38.2%;企業賬戶數共計5177個,占全國企業賬戶總數的比例為7.1%。在地區分布上,基金規模排名前五的?。▍^、市)分別是:上海市(499.4億元)、北京市(249.9億元)、江蘇?。?37.0億元)、廣東省(221.7億元)、山西?。?96.9億元)。企業賬戶最多的地區則包括:廈門市(11682個)、上海市(8976個)、廣東省(8086個)、江蘇?。?989個)、北京市(3612個)。職工賬戶數量名列前茅的有:上海市(137.5萬人)、廣東?。?27.4萬人)、北京市(112.3萬人)、河南?。?4.4萬人)、江蘇?。?3.8萬人)。無論從基金規模還是從企業、職工賬戶數量來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實力雄厚的大企業舉辦年金計劃的熱情明顯更高。而如何加快企業年金在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提高年金計劃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力也一直是這項制度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難題。
與企業年金不同,我國職業年金是強制性計劃,即法律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和其職工必須參保,該模式是符合現實情況的必要選擇。一方面,強制性計劃有利于保障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待遇的穩定性。眾所周知,我國于2014年10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決定在機關事業單位實施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相同的制度。但是,我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目標替代率僅為58.5%,而改革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的實際替代率一般高達70%~90%。若大幅降低其退休待遇,必然將遭到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反對,所以必須推行強制性職業年金,以彌補改革后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足。另一方面,強制性模式有助于提高制度的覆蓋率。如果采取類似企業年金的自愿性計劃,受經濟實力的影響,覆蓋率會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特別是在財政收入薄弱的地區,單位可能沒有太高意愿來為職工舉辦額外的福利計劃。而強制性模式的實施可以很快對機關事業單位和其職工實現全覆蓋,從而體現制度的普惠性。
在籌資模式上,我國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都屬于基金完全積累制,采用個人賬戶的管理方式。即職工工作期間,由單位和個人定期繳納保費,管理機構按相關規定對征繳的保費進行投資。勞資雙方的繳費和投資收益將計入每個職工的個人賬戶,最終養老金的給付水平取決于個人賬戶積累額??梢?,完全積累制是通過預提積累方式籌集保險基金,其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沖擊,實現對職工個人的經濟保障。不過,在繳費方式上,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有所不同。我國對企業年金只限制了最高繳費額度,企業的繳費上限為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十二分之一,勞資雙方的繳費上限為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六分之一,企業和個人可在此約束條件下自行決定理想的繳費金額。而國家對職業年金的繳費規定更加具體,明確指出單位和個人的繳費比例分別為8%和4%。
在待遇給付上,對于打算出國(境)定居或不幸于在職期間死亡的職工,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處理方式是一致的。前者可根據本人要求將個人賬戶資金一次性支付給出國(境)定居人員,后者則由去世職工的繼承人來繼承個人賬戶余額。但對于退休人員,企業年金允許向個人一次性或定期給付養老金,而職業年金則規定只能按月領取待遇。
可見,就繳費和待遇支付的方式而言,在企業年金計劃中,單位和個人的選擇余地更大,而職業年金計劃的自由度則相對較小。這也是由機關事業單位的性質所決定的,其必須更加凸顯制度的統一性。相對統一的職業年金計劃能夠避免在機關事業單位之間造成過大差距,體現社會公平。
從企業年金基金和職業年金基金的管理主體來看,并非由社保行政部門包辦所有工作,而是允許金融機構參與投資運營。目前,活躍在企業年金市場上的金融機構包括信托公司、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其采取嚴格準入的監管模式,即金融機構必須經過人社部的認定,才能取得企業年金受托人、賬戶管理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資格。不同角色的管理主體各司其職,協同合作,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基金安全。在職業年金基金的管理上,同樣要委托具有資格的投資運營機構和商業銀行分別擔任投資管理人和托管人。不過,對于這些管理機構的條件和責任,還有待出臺配套政策作出詳細說明。
在投資組合方面,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皆要遵循謹慎、分散風險的原則來配置養老金資產。對于企業年金,我國實施的是多元化投資策略和嚴格限量監管模式。企業年金基金的投資范圍主要包括流動性資產、固定收益類資產和權益類資產。其中,流動性資產的下限為5%,固定收益類資產的上限為135%,權益類資產的上限為30%。職業年金基金的投資方式分為兩大類:對于財政全額供款的單位繳費,由于采取記賬方式,只能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對于職工個人繳費和非財政全額供款的單位繳費,實行實賬積累,形成的基金要進行市場化投資運營,但具體辦法尚未公布。
企業年金的實踐經驗表明,市場化的運作模式能夠較好地實現基金保值增值目標。在2007—2014年,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的年平均收益率為7.87%,有效地抵御了通貨膨脹風險。職業年金在制定后續政策時,可借鑒企業年金的相關做法,以規范職業年金的基金管理和投資運營。
在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中,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其保障程度是有限的。要提高老年生活質量,就必須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從而為勞動者提供多元化的退休收入。如前所述,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雖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但它們都是對基本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也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相對成熟的基本養老保險相比,我國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仍屬于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對企業年金而言,當務之急是擴大制度的覆蓋面。為了推廣企業年金計劃,我國從多方面進行了努力。例如給予稅收優惠以降低企業和職工的參保成本,實行集合計劃為中小企業提供便利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資雙方的積極性。除上述政策外,建議試行“半強制性”企業年金模式。一方面,在財務狀況良好、盈利能力強的企業中發展強制性計劃,這些企業有實力也有義務為其員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另一方面,允許盈利狀況不佳、實力較弱的企業仍遵循自愿性原則,以免為其帶來過重負擔。
職業年金由于起步較晚,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建議盡快出臺實施細則,加快制度建設步伐。一是制定職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的認定辦法,明確管理機構的資格、義務及認定程序。二是確定職業年金基金的投資渠道和投資比例,以便于優化資產配置,應對投資風險。三是加強監督檢查,健全處罰機制,對管理主體失職或單位、職工未按法律要求參保等違法違規行為,要詳細界定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1]阮翔: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設計構想[J].金融經濟,2014(20).
[2]王濱: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J].中國金融,2013(7).
[3]王亞柯、呂惠娟:資產規模、覆蓋率與替代率:國際視野的我國企業年金現狀[J].改革,2012(8).
[4]王書琴:關于建立高校職業年金制度若干重要問題的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2(8).
[5]趙貝貝:企業年金對事業單位職業年金的啟示[J].人力資源,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