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晨
(寶雞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中國經濟在古代就有著極其輝煌的成就,中華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領先于世界。但為什么近代中國發展停滯而西方國家不斷崛起?為什么曾經的泱泱大國會走向衰落?本文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歷來經濟學家對李約瑟難題的研究大多與工業革命相聯系,將李約瑟難題簡單地概括為為什么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14世紀的中國。李約瑟在其代表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的序言中這樣描述:一是“為何現代科學,即伽利略時代的‘新的、或者說實驗性的’哲學只興起于歐洲文化,卻不見于中國和印度文化”,二是“為何在科學革命前的大約14個世紀中,中國文明在發現自然,并將自然知識造福于人類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通過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李約瑟發現,在第1至第15世紀,中國的科學發明和發現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但歐洲在16世紀以后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經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產生相似的近代科學。中國的科學為什么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其阻礙因素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說,為什么近代中國只存在經驗性科學,而沒有產生實驗性的現代科學。綜上所述,本文將李約瑟難題界定為,為什么在古代,中華文明在相當長的歷史時代中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曾取得了巨大的技術和經濟進步,但在近代卻沒能產生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
李約瑟博士本人從政治制度的角度入手,解釋了李約瑟難題產生的原因。李約瑟認為傳統中國社會的政治制度無法鼓勵科技創新,是近代中國沒有產生科技革命的根本原因。在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官僚體制,是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和統治階級的意志而存在的,與當時歐洲的貴族式封建體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且形成了重農抑商的價值觀。這種觀念極其不利于商人階層的產生,也無法把工匠們的發明創造大規模地進行傳播。
這種解釋以MarkElvin為代表,其認為在工業革命前,中國的綜合國力長期處于世界的領先水平,但這種資源優勢沒有繼續延續是因為中國進入了“高水平陷阱”之中。中國人口眾多,農業發展水平遠遠領先于歐洲,但由于人口增長速度過快,農業技術改良所帶來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輪的人口增長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長又繼續推動農業的進步,高額的回報使得資金流向農業。與此同時工業由于缺乏資金,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中國便進入了一個“高農業水平、高人口增長、低工業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中。而在歐洲,由于人口增速慢,即使較低的農業水平也足以支撐人口的增長,因此資金流向工業,經濟達到高水平的均衡。
這種解釋以我國學者文貫中為代表,其從經濟地理的角度對李約瑟難題進行分析。由于宋朝的動蕩不安,中國失去了中原地區的大面積耕地,政府為增加財政稅收,開放了商業活動和對外貿易,并且開發了海外航線,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技術進步。然而到了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密集程度降低,人口分布逐漸分散,由中原地區向四周擴散,城市人口趨于向農村分布,城市化水平倒退,并且城市的集聚效應消失,技術進步趨于停滯。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教授在其2007年發表的名為《李約瑟之謎、韋伯疑問和中國的奇跡——自宋以來的長期經濟發展》一文中提出,技術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基礎。工業革命前,中國工匠在實踐中產生的經驗性發明占據優勢,使得我國經濟水平長期領先于歐洲,而在歐洲出現科學革命后,科學實驗逐漸成為技術發明的基礎,中國卻沒能適應這種發明方式的轉變,并且中國的科舉制度極大地束縛了實驗性科學的發展,因此中國的技術進步停滯。
諾斯認為:“只有建立保護私人財產權的制度才能夠刺激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歷史學家黃仁宇引用諾斯的觀點從產權角度對李約瑟難題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在中國傳統社會財產的所有權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產權和產權制度。”而在同時代的歐洲,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私人財產權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傳統的財產制度無法與市場經濟相匹配,是資本主義沒有在中國產生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李約瑟本人認為中國人的思維具有極大的局限性,重實用而輕分析的思維方式是中國沒有產生現代科學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國人自古尊崇傳統的儒家思想,儒教強調對世界的肯定、順從和適應,而缺乏對自然探索,對世界進行改造的精神,因此無法推動現代科學的進步。
一方面,中國古代法治缺失,統治者為所欲為,私有產權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另一方面,憲政缺失,國家權力濫用,掌權者暴力執法,社會沒有民主。在中國古代,皇帝貴為天子,掌握著國家的一切大權,但中國疆土遼闊,最終的管理權由各地官員代為實施,官員手中權力巨大,但監督機制缺乏,因此極易滋生腐敗。在這種法治和憲政同時缺失的政治環境下,商人階層更愿意與官僚階層結成聯盟來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打擊競爭對手,中國歷史上,官商聯姻的例子數不勝數。正是中國古代的集權和官僚體制使得真正意義產權制度的無法產生,也沒有為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制度土壤。同時,政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古代中國的經濟制度。
經濟制度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就是私人產權制度,合理的產權制度能夠提高資源分配效率和社會福利。自中世紀以來,西方國家極為重視私人產權的保護,同時對于知識產權也給予了極高的尊重,建立了健全的專利和發明保護制度,從而為科學革命的發生奠定了基礎。在18世紀后的西方,科學實驗室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發明創造逐漸由經驗型轉向科學實驗型,并且發明創造的成果有著完善的產權制度保護,使得實驗的成果能夠投入生產,進行盈利。
而在中國古代,雖然產生了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等偉大發明,但由于私人產權制度的缺失,卻沒有發生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在中國,大多數的技術發明都源于工人的經驗,并且是依靠家族或者師徒的方式來進行保密,沒有專門的制度來鼓勵和保護發明創造,甚至將發明創造視為“奇技淫巧”。在這種私人產權制度嚴重缺失的經濟環境中,人們無法從創造發明中得到利益回報,發明的積極性受到遏制,這是近代中國沒有產生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在中國,歷代統治者均推崇儒家文化,儒家傳統思想一直是占社會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并且自古以來的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價值觀等均以儒家思想作為指導,但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并不利于經濟的增長。儒家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推行仁政,認為統治者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爭取民心,以“禮”來維持社會道德秩序。儒家思想主張經濟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平均,正如孔子所說“不患寡而患不均”,認為財富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有礙于社會秩序的形成。并且,中國古代長期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也是受到了儒家觀念的影響,以農業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認為農業的生產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是國家之大義,而發展商業會使農業勞動力流失,為國家之害。在這種意識形態的主導之下,中國不可能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更無法產生工業革命。
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這三方面的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做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決定了其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走向,同時,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又可以鞏固經濟制度的變遷方向。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變遷在技術進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技術進步是否能夠引起工業革命,制度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即使技術騰飛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若沒有高效率的制度去催化,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也是不會發生的,經濟僅僅會停滯在原來的水平。但這種經濟停滯狀態是可以被打破的,只要制度向著有利的方向變遷,不論是漸進式還是激進式的變遷,都能夠打破這種停止的狀態。在古代中國,之所有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就是因為制度亙古不變,新制度被無限的遏制,停滯狀態無法被打破。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M].科學出版社,1979.
[2]林毅夫:李約瑟之謎、韋伯疑問和中國的奇跡——自宋以來的長期經濟發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3]諾斯著,杭行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格致出版社,2014.
[4]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M].遼寧科技出版社,1986.
[5]鄭嘩、楊世文:儒家文化與近代科學——“李約瑟之謎”再思考[J].四川大學學報,2003(4).
[6]何慕、呂變庭:專家學者研討“李約瑟之謎”[N].光明日報,2014-12-10.
[7]楊德平、鮑國良、張俊巖:金融新視角求解“李約瑟之謎”初探[J].經濟問題,2014(2).
[8]王冬、孔慶峰:資源稟賦、制度變遷與中國科技興衰——李約瑟之謎的科技加速進步假說[J].科學學研究,2013(3).
[9]趙亞奎、汪川:技術抵制:理解“李約瑟之謎”的一個新視角[J].當代經濟研究,2012(1).
[10]趙紅軍:李約瑟之謎:經濟學家應接受舊解還是新解?[J].經濟學(季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