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
(寧夏醫科大學管理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4)
我國殘疾人醫療保障研究綜述
○杜倩
(寧夏醫科大學管理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4)
本文對近8年來我國對于殘疾人醫療保障的現狀、存在問題、原因及對策建議的研究進行了梳理,認為殘疾人的醫療保障研究應該更多地關注不同類型殘疾人的醫療保障需求,同時借鑒國外殘疾人醫療保障制度中的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殘疾人醫療保障制度。
殘疾人 醫療保障 保障機制
2015年2月,國務院公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意見提出目標,到2020年,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幫助殘疾人共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然而我國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殘疾人因為疾病的困擾尚未脫貧,生活十分困難。因此,在我國建立一種符合國情,能夠提高和改善殘疾人健康水平和生活狀況的醫療保障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該領域理論及實踐的進一步提高,本文對殘疾人的醫療保障研究狀況進行梳理。
殘疾人因其特殊的生理原因,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醫療衛生服務。2013年度,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中,醫療保健支出排第二,占18.5%。2013年度,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排在第二位的是醫療保健支出,占總支出的17.8%。殘疾人不但部分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還需要健全勞動力的照顧,家庭收入減少導致家庭貧困,從而又造成醫療、康復、護理水平低等后果。造成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惡果。
2013年度,殘疾人至少接受過一項康復服務的比例為58.3%,比上年度提高了3.1個百分點。鄭功成指出,目前制約殘疾人康復事業的主要矛盾,是殘疾人日益增長的康復需求和康復服務能力之間存在的矛盾,農村殘疾人康復資源短缺與服務保障的缺失。加之宣傳力度不足以及康復的設備有限,限制著社區康復站中接受康復服務的殘疾人的數量及類別,其康復服務的能力亟待提高。
2013年,93.7%的16歲及以上城鎮殘疾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97.1%的農村殘疾人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區域上來看,城市殘疾人的醫療保險參保率高于農村,發達地區的參保率高于欠發達地區,依然有一部分殘疾人未加入到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內。基本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有限,表現在保障項目偏少,不能滿足殘疾人的實際需求;報銷條件苛刻。在城鄉二元體制影響下,殘疾人所享受的醫療保險待遇也有很大區別。
2013年,城鎮52.5%、農村59.7%的殘疾人家庭有醫療救助需求,城鎮26.0%,農村27.5%的殘疾人有康復救助的需求。在對北京市的殘疾人做抽樣調查發現,48%的殘疾人認為自己最需要獲得救助的是醫療問題。
我國整體的國民福利未能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經濟發展成就還未能有效轉化為國民福利。在此背景下,殘疾人的醫療保障制度則更難取得實質性發展。在殘疾人康復方面,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尤其對民間的殘疾人康復組織。另外,國家少有對于康復機構和設施的稅收優惠政策。
目前,普惠式、嵌入式的醫療保障體制不能有效吸引殘疾人的加入。制度分割、部門分割導致殘疾人醫療保障制度運行效率低下。更多的殘疾人加入的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其報銷比例和報銷數額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種沒有專門針對殘疾人的醫療保險規定,從總體說主要存在于制度準入、籌資標準、醫療服務以及保障待遇等方面。
在殘疾人接受康復方面,基層殘聯組織政策宣傳不到位、對政策了解不透徹、人員素質偏低、管理能力偏低、硬件設施建設不足,康復工作主要集中在醫療救助層面,其他工作難以展開。
王琬對比了23個省的《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發現,由于殘疾人的醫療保險政策缺乏統籌城鄉發展的長遠戰略規劃,在醫療保險的資金補貼和待遇給付等方面,城鎮的標準都優于農村。
補充醫療保險是醫療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不同群體的不同醫療需求。然而,商業醫療保險追求高利潤,殘疾人作為高風險人群,商業保險市場很少提供針對殘疾人的保險產品。即使有殘疾人能參加的健康保險,保險公司也需要其繳納高額的保險費用,或者附加諸多苛刻的承保條件。
我國的確定救助對象主要是以低保線為標準,但醫療救助不等同于生活救助,也沒有綜合地考慮救助對象的殘疾、健康和疾病狀況。
殘疾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導致其在接受教育、就業、收入、生活水平等方面處于低水平。
第一,在法律上明確殘疾人醫療保障權利。制定針對殘疾人的法律,在法律層面將殘疾人參加社會醫療保險的各項規定標準化、規范化。
第二,發揮政府和市場多元主體模式。明確政府在殘疾人醫療保障問題上的主體地位,鼓勵市場及社會資源投向醫療保障領域中,將社會工作者、志愿者與殘疾人醫療保障等制度有機結合。政府在中央和地方建立殘疾人專項資金,將其納入政府預算中,同時建立中央調節基金,傾斜補貼特別貧困地區。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幫助殘疾人,通過多種形式對需要醫療救助的殘疾人給予救助。通過財政撥款、福利彩票、社會捐助等形式建立醫療救助基金。殘聯也應當培育一些殘疾人醫療救助的項目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為殘疾人爭取更多的醫療救助資源。
第三,推動城鄉殘疾人醫療保障事業均衡發展。使城鎮殘疾人醫療保險與農村整合銜接,并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向農村傾斜。逐步完善新農合,擴大農村殘疾人口的參合率及報銷水平。
第四,突出社會醫療保險的重要作用。政府通過制定殘疾人的特殊優惠政策,減少有繳費能力的殘疾職工和殘疾居民的保費,或是不建立個人賬戶、只建立統籌賬戶,吸引這部分人加入基本醫療保險。對于有特殊困難的殘疾人,完全由政府資助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范圍內。針對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村殘疾人,給予特殊的優惠政策,使其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如提高報銷比例等。協調社會醫療保險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者之間的銜接機制,提高殘疾人的融入程度。大病保險要對收入低、花費大的殘疾人群傾斜。對殘疾人實現普惠基礎上的特惠。
第五,建立殘疾人社區康復網絡。接受過康復服務會相對減少醫療服務的需求量,降低醫療資源的消耗。便于殘疾人接受康復訓練,以社區為單位建立康復中心,配備專業的康復醫師以及常見的康復器械、設備。在經濟水平差的農村,可以聯合地理位置臨近的村莊,在規定地點建立社區康復站。方便針對殘疾人的特殊需求開展專項服務。
第六,保障服務的便捷性及可及性。在向殘疾人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要保障殘疾人便捷的使用服務。
第七,加大監督力度。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及時發現殘疾人醫療保障運行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保障良性循環。
第八,完善殘疾人醫療救助體系。建立殘疾人專項救助基金,對患重大疾病的殘疾人進行醫療救助。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上,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服務于殘疾人的醫療救助體系。
第九,加快補充醫療保險的建設。將殘疾人的部分醫療項目和康復項目納入補充醫療保險中。
通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國內學術界對于殘疾人醫療保障問題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意的視角和突破口,尤其很多學者將目光投向農村殘疾人的醫療保障問題。但這些成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目前關于殘疾人醫療保障的研究,大部分側重于實證研究,對殘疾人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的理論研究較少,在已有文獻中,幾乎沒有看到相應的理論基礎。
第二,這些研究只將殘疾人看做一個整體,并沒有按照不同年齡、殘疾程度、經濟條件等對其進行研究,從而突出重點保障。
第三,國外一些國家在殘疾人的醫療保障問題及對策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對我國完善殘疾人醫療保障制度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1]陳功、呂慶喆、陳新民:2013年度中國殘疾人狀況及小康進程分析[J].殘疾人研究,2014(2).
[2]徐倩、周沛:殘疾人醫療保障的現狀及發展思路[J].中國醫療保險,2015(4).
[3]鄭功成: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武國麗:殘疾人康復保障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4.
[5]王敏:論建立我國殘疾人醫療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醫學與法學,2014(6).
[6]李迎生、厲才茂:殘疾人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7]齊心、厲才茂:北京市殘疾人醫療保障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07(2).
[8]李全利:殘疾人社會醫療保險非標準化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5(2).
[9]王琬:殘疾人醫療保險政策比較分析——基于全國23省《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比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1).
[10]孫萍:完善殘疾人醫療保障的對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
[11]周沛:解決殘疾人醫療保障問題根本在制度改革[J].中國醫療保險,2015(5).
[12]劉婧嬌:從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D].吉林大學,2014.
[13]宣學柱:新醫改方案中殘疾人醫療保障問題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7).
[14]孔祥智、譚智心:北京市農村殘疾人對醫療服務需求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09(12).
[15]薄紹曄:殘疾人的醫療保障亟待高度關注[J].中國醫療保險,2014(3).
寧夏醫科大學2014年校級課題(X M 2014 23)。)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