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玲 趙一蔚 孟文燕
(山東水利職業學院 山東 日照 276826)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7%,外商直接投資毫無疑問地對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經濟的快速發展、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巨大的市場潛力、對外開放廣度與深度的不斷提高和投資環境的日益完善,已使我國成為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據統計,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國每年新批的外商投資項目多達36406個,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高達1657.35億美元,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亦即國際直接投資(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它與國際上的間接投資相對應,是以直接投資為主要特征的國際投資形式之一,這種投資方式主要是為了賺取經濟利益,同時采取各種措施以便達到能夠掌握公司的各種管理權與經營權的目的,這正是FDI的關鍵所在。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一共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1、探索發展階段(1978—1991年)
改革開放之初,外國投資者在我國的投資大都較為謹慎,同時我國以借外債的方式吸引外資,導致我國吸引的FDI的規模都較小。統計資料顯示:1978—1991年13年期間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僅僅為251億美元。其中,從1980—1983年的FDI值約17億美元,1984年我國的FDI值得到了較小的增長額,這主要是得益于我國刺激FDI的種種有效的政策。到1988年達到了約32億美元。但是由于1987—1988年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熱,央行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以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的目的,這使得剛剛有所提高的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速度又緩慢了下來。
2、加速發展階段(1992—2001年)
自從1992年開始(FDI值約為110億美元),我國的FDI實現了創新式發展,1994年,飛漲至338億美元,到1997年高達450億美元。這一階段外商直接投資蓬勃發展主要得益于,一方面,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以及我國國內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都處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這使得我國成為了國際過剩資本的最好投資場所和投資目的地。我國人口居世界首位,全國的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可以說是最好投資場所和投資目的地。
3、創新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
2001年,我國正式地加入了WTO,入世以后,我國多措并舉,提供了種種優惠政策與較好的各種投資的軟硬件環境及刺激性措施,到了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在我國采取的各種政策措施的刺激下,進一步導致了FDI的提高。與此同時,外國投資者大都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這使得我國吸引的外資金額從2002年以后開始呈突飛猛進的態勢,盡管這里面也包含著一些熱錢。
1、外商投資生產與投資規模的擴大化
2006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到我國的項目呈現持續增加的態勢,而且外國投資者不斷注重規?;a,這樣一來,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的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外商直接投資者中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加,越多越多的跨國公司逐步視我國為他們投資的關鍵與重點領域。
2、外商投資獨資化
由于我國的開放性政策在最初不被外商廣泛地了解并且掌握,因此他們對在我國投資資金的安全問題方面考慮得較多,外國投資者較多地選擇和我國投資者共同投資的合資方式。然而,近幾年來,在我國建立外商獨資企業的比重不斷提高,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國內改革的不斷深化與不斷改善和采取的良好的投資環境與優惠的投資政策。1990年我國的外商獨資經營企業的比例開始超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比例,2000年外商獨資經營開始成為最大的外資投資方式。到了2011年,我國的外商獨資企業的FDI值約為910億美元,這一投資額大約是中外合資企業與中外合作企業兩種方式之和的4倍,占2011年我國全部FDI值比重的80%左右。
3、研發投入加大,外商投資資本與技術密集程度深化
由于經濟發展的客觀水平的限制,過去我國只能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而近幾年由于我國生產力水平、勞動者的素質與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與改善,使得我國在國際產業轉移中的地位與重要性日益突出。同時,國際上各大跨國公司陸續地把資金與技術投入到我國外資企業的各個生產過程中,這樣,也進一步導致了我國的外資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生產性的資本不斷密集的結果。而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資我國的企業數量急劇增多、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與我國實施的鼓勵外商投資的種種政策,各大跨國公司也在不斷調整他們在世界各國的經營戰略,這也使得他們在我國分設的研發中心與地區總部逐年提高。
外商直接投資推動了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就業質量的提高、就業機會的擴大與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然而,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也有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
1、對外商投資資金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引導外國投資者向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投資項目轉移,進一步調整FDI的產業結構與規模,以便進一步強化FDI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實現FDI資金不斷地向我國的傳統產業進行轉移與滲透的目的。采取措施鼓勵外商投資于倉儲、郵政、交通運輸、計算機、軟件等公共部門。與此同時,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公司要適當給予優惠政策,以便培育利用外資的新的增長點,進而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2、對外商投資資金的來源結構進行協調
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資金來源國別中,占絕大多數的國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而來自于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比重較小,這導致了我國的外資資金來源國的結構不合理,進一步制約了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因此我國政府應該為投資于高科技項目的公司提供各種優惠與激勵措施,進而吸引美國與歐洲國家更多地投資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各種項目,以達到對資金來源結構的不合理進行間接協調的目的。
3、對外商投資資金的區域結構進行平衡
到2012年為止,在我國東、中、西部的區域中,各大企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總額度具體的分布情況如下:東部區域利用外資的額度約為10985億美元,中部區域利用外資的額度約為1025億美元,西部區域外資的利用額度約為780億美元(見圖1)。

圖1 我國東、中、西部利用外資的額度分析
為了實現外商直接投資的中部、西部與東部地區的區域結構平衡,要求中、西、東部三大區域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與區域優勢,做到揚長避短、避重就輕,以實現三大區域經濟結構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為了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與效益,環境因素、土地因素與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應該成為東部地區進行綜合考慮的主要因素。鼓勵外資投入到東部區域研究開發與保護環境的“輕型”與“綠色”工業領域。與此同時,我國政府采取各種鼓勵措施引導外商投資資金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實現合理利用各種資源(主要包括自然、市場和勞動資源)、從而進一步實現合理利用各種優勢資源,并使其不斷強化,成為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國政府應該不斷加強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采取各種措施使得外商投資的審批程序得到進一步地簡化,并進一步提升對外商投資的服務效率與服務質量把對外資的利用集中在具有資源優勢與競爭優勢的行業中,并且使其不斷擴大并逐步推廣,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4、不斷完善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監管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國際分工的范圍、幅度與廣度日益加深,這導致了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進而推動著外商投資方式的不斷多樣化。如果外資對我國國內的民族企業與龍頭企業進行并購,這樣勢必會對我國的經濟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我們迫切地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與法規,健全相應的監督機構以規范對外資的產業準入、技術標準、投資行為和金融監管,特別是對外資對我國重點企業與敏感行業做出的兼并和收購的行為,我們更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以不損害我國的民族工業與國家經濟利益作為決策的最終標準。因此,我們既要適當地合理地利用外資,又要保護我國的幼稚工業與民族產業,以防止出現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的市場進行行業壟斷,進而威脅到我國的國家經濟利益的現象。
5、創新外商投資方式
在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中,其技術轉讓和技術溢出方面受到了嚴格的限制,這樣不利于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開拓創新FDI的各種方式,提高FDI中高科技投資的比例,同時,只要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較大經濟利益的間接投資方式,我們都要給予積極的政策支持。在不斷提高我國企業的和技術管理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吸引技術水平先進的國外企業,政府進一步傾向于扶持一些重點的高新科學技術性產業,鼓勵外商合作企業和外商合資企業在我國的投資,而且不斷擴大外商合作企業與外商合資企業的比例與數量。當然,對于外商合作企業與外商合資企業的合作項目不能完全地照單全收,而是應該有所甄別。
綜上所述,我國政府需要采取各種措施使得對外開放的領域進一步得到拓寬、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對外開放的行業與企業范圍不斷增多、FDI企業的規模、數量與方式不斷地擴大。與此相配套,我國需要繼續完善外商投資的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制度環境與服務環境,以便能夠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資金參與到我國的經濟建設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好的貢獻。
[1]陳鵬聯、王桃清: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現存問題及解決路徑[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茖W校學報,2011(11).
[2]鄧利華: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發展歷程、特征及評價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