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紹陽 編輯/王莉
保險融資再解構
文/經紹陽 編輯/王莉
大力發展信用保證保險融資,將對我國企業實現“中國制造”的轉型提供助力,同時也是銀行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在國際信用保證保險發展日趨成熟的大趨勢下,信用保證保險在中國金融市場上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保險公司和商業銀行紛紛重新審視這一業務藍海。但信用保證保險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不長,業務經驗十分有限,所以中國保險主體和商業銀行應積極推進信用保證保險的發展。尤其應結合國內市場經營環境的特點,主動研究、推出相關產品和服務,以更好地發揮保險風險轉移的職能,助力“一帶一路”以及企業升級轉型戰略的實施。
信用保證保險是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的統稱。這兩類保險都是以債務人的信用違約風險為保險標的,是在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致使債權人蒙受損失時,由保險人向債權人提供風險保障的一種保險。二者的區別在于債權人和債務人在保險關系中所擔當的角色不同:傳統意義上的信用保險中,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都是債權人;而在保證保險中,投保人是債務人,被保險人是債權人。
現狀一:我國信用保證保險相比發達經濟體仍存在差距。
信用保險方面,出口信用保險融資“一枝獨秀”。自2009年起,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出口信用保險融資開始高速發展。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對一般貿易出口的滲透率達33.6%,超過了國際上20%的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年初,國家財政部批準人保財險試點經營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標志著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開始向商業保險公司放開。但整體而言,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仍處于起步階段。
保證保險方面,2009年平安保險“易貸險”的迅速發展,拉動了我國整個保證保險市場的增長。此外,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也使保證保險,尤其是貸款履約保證保險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并廣受關注,業務規模隨之迅速擴大。
現狀二:信用風險評估渠道來源單一。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出口企業如果能夠在信用保險工具的支持下,廣泛地采用賠賬類(OA)的結算方式,將有助于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訂單,進而擴大貿易額和提高利潤。賠賬類(OA)的結算方式一般需要有完善的國家信用風險評估體系和國外買家信用風險評估體系作為基礎,而我國還沒有建起完備的風險評估系統。目前,國內信用保險公司所參考的有關風險的信息幾乎都是出自外國資信渠道或者公司。而這類資信報告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缺失,或明顯與出口企業提供的買家信息不符,甚至與國外不同資信調查機構得出的報告相互矛盾。這嚴重影響了出口企業準確地掌握國別風險信息和國外買家風險信息,使其無法及時進行風險預判,并制定出不同的銷售對策。
現狀三:出口信用保險融資覆蓋面低。
目前,我國企業中真正懂得運用出口信用保險融資技巧,并借之提升海外競爭力的屈指可數。從保戶數目來看,雖然逐年上升,但到2014年也僅有15000多家企業,覆蓋面為10%,遠低于發達國家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率多在20%~30%之間的水平(法國甚至高達40%)。這與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規模持續增長的形勢極不相稱,不僅造成我國企業的海外壞賬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嚴重制約了我國產品在全球的行銷和我國資本在全球的擴張。在農產品方面,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融資覆蓋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2014年,在我國2萬家農產品出口企業中,只有1000多家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其中主營出口農產品的企業尚不足1/2,而投保率更是低于2‰。而在發達國家,出口信用保險已覆蓋了農產品出口企業的10%~20%。
現狀四:業務種類發展不平衡。
目前,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其他業務發展較為緩慢;而發達國家出口信用保險主要以中長期業務為主,并把中長期業務作為重點支持和發展的項目。相對而言,國內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市場還沒有培育起來,發展比較慢,企業投保意識也不強。從數據看,短期險從2002年的17.5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502.7億美元;而同期,中長期險只從9.3億美元增長至180.6億美元。此外,2005年才開展的投資及擔保業務,在整個出口信用保險中的占比也都很低,到2014年,投資業務為146.6億美元,擔保業務僅為11.3億美元。
信用保險作為金融產品,是在投保企業遭受約定的來自于海外的風險而導致應收賬款發生損失,或一定條件下海外項目投資失敗時為其提供的賠償。國內商業銀行一般對于國內客戶的信譽和履約能力把握和了解得比較清楚,但對于來自于海外的各種商業和政治風險的控制則難以企及。而信用保險機構在這一領域可運用專業的手段進行風險控制,并圍繞賠償損失的核心功能,為客戶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務,使客戶(借款人或申請人)和融資銀行均能借助信用保險公司的咨詢信息和豐富經驗,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和融資的風險、防患于未然。這是國內的商業銀行能夠更理性、更有信心地在貿易融資領域和海外項目融資(全球授信)中積極探索與信用保險合作的重要方面。
通過信用保險,商業銀行可以擴大為出口企業及對外投資企業的融資支持,特別是為中小企業架起出口商與商業銀行的貿易融資橋梁,拓寬海外項目融資與擔保途徑。相對一般的進出口信貸,信用保險作為促進本國對外貿易與投資的手段為國際所允許和認同。其資金杠桿效應,可以調動廣大商業銀行提供貿易融資和參與海外項目融資或擔保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還可取得巨大的與融資配套的結算、投行、咨詢顧問的綜合收益。而這塊業務隨著國家“一路一帶”戰略的實施,將直面巨大的機遇。
目前,國內銀保合作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為“供應鏈金融業務”和“保理+保函”而開發,主要有針對買方信用風險的國際國內貿易信用保險和企業應收賬款信用保險;二是面向金融機構間“拆借”業務而開發的針對金融企業的應收賬款信用保險;三是面向“對公抵押、質押、擔保貸款”業務而開發的針對企業信用風險的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四是面向“個人抵押、質押、擔保貸款”業務而開發的針對個人信用風險的個人貸款保證保險。具體到商業銀行,未來可以重點在銀保合作模式和貸款保證保險兩方面發力。
其一,在銀保合作模式方面,商業銀行可以參考國際上較為成熟的兩種創新模式:日本的“分潤分險”機制和美國的“ART”體系。日本的“分潤分險”機制在具體操作中,銀行和保險機構根據全國15萬家中小企業不履行債務的比例來確定保險費用,將銀行貸款利潤的2/3作為實際保險費,剩余1/3作為銀行利潤。這種利潤分成的方式雖無法保證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的高利潤率,但可有效識別、分配風險,減少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之間的利益糾紛。而在美國的“ART”體系中,保險機構將參與銀保信貸體系所獲得的保費收入,通過風險投資體系得到高回報。而高回報的資本收益足以覆蓋貸款企業的債務代償義務,以確保保險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使商業銀行實現了轉移信用風險的目標。
其二,在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發展方面,我國的保證保險業務開展的時間較晚,主要是汽車消費信貸履約保險和住房貸款履約保證保險。在2009年的新保險法中,已明確地將保證保險列在了財產保險項下,規定“保險公司的運營范圍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等保險業務”。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貸款通過不同形式獲得保險,可以降低和轉嫁信用風險,間接提升小微型企業的信用等級和融資能力,并可以減少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打破小微型企業資產規模小、償債能力弱引發的融資瓶頸。在我國推廣貸款違約保證保險,是解決目前小微型企業融資問題的新途徑。
作者單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