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凌津 王寧 編輯/靖立坤
完善服務貿易跨境資金流動管理
文/楊凌津 王寧 編輯/靖立坤
監管部門應從加強政策的統一性、協調性和構建一體化的統計監測體系,以及健全和完善日常的監管方式等三個方面,探索服務貿易項下本外幣跨境資金流動管理的一體化管理模式。

自2009年以來,跨境人民幣業務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在企業從本幣結算便利和規避匯率風險等方面獲得了實惠的同時,國內中資銀行也充分抓住以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為重點的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市場機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提升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服務能力,取得了較好效果。與此同時,外匯管理“五個轉變”的積極貫徹,貿易投資便利化的穩步推進,也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創造了有利的市場環境。
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二者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例如由于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之間存在匯率和利率價差所引發的套利問題,既弱化了人民幣國際化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導致了跨境外匯資金流動的波動性;又例如在當前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的形勢下,既可能影響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也使外匯資金流出傾向加劇。上述問題均反映了本外幣跨境流動與實體經濟相背離的部分特征,因此從該意義上說,無論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還是外匯管理改革方式的轉變,都會歸結到能否有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一問題上。
本文從風險審慎管理角度出發,在對當前服務貿易項下本外幣跨境業務在管理模式及風險表現的差異分析的基礎上,在實現本外幣協調性、統一性監管以及完善管理模式方面提出相應建議。
管理目標的差異。服務貿易外匯管理強調外匯收支的均衡及外匯資金的合法性和真實性;與跨境外匯業務管理相比,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開展和管理,更強調業務效率和創新。從2004年人民幣清算制度安排作為起點,近10年來迅速開放了從貿易到服務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的限制;此外,各地還開展了多項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深圳前海、江蘇昆山、上海自貿區、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等地先后推出了境外人民幣借款、個人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業務等創新業務試點。這些政策逐步增強了境內外人民幣資金統籌使用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有效帶動了當地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
管理依據差異。服務貿易外匯管理以“展業三原則”要求為前提,并輔之以規則管理: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指引要求,“金融機構應當按照‘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業務’的原則合理盡職”;相應的實施細則明確了主要服務貿易外匯業務種類的審核內容和依據。而跨境人民幣業務則更多強調原則監管,規則管理內容則相對缺失。例如,《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簡化跨境人民幣業務流程和完善有關政策的通知》的要求是,“境內銀行可在‘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業務’、‘盡職審查’三原則的基礎上,憑企業提交的業務憑證可直接辦理跨境結算”。這種差異導致二者的管理原則雖然一致,但是銀行在實際的業務審核中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審核相對寬松。
業務流程差異。《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辦理單筆等值5萬美元以下的服務貿易外匯收支業務,原則上可以不審核交易單證;但對于資金性質不明確的外匯收支業務,金融機構應要求境內機構和境內個人提交交易單證并進行合理審查。辦理單筆等值5萬美元以上的服務貿易外匯收支業務,金融機構在按照規定對不同交易項目審查并留存相應的交易單證的同時,還應按照《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服務貿易等項目對外支付稅務備案有關問題的公告》的規定,辦理稅務備案。而對跨境人民幣業務,則只是要求銀行在展業三原則的基礎上,憑企業提交的業務憑證或《跨境人民幣結算收/付款說明》,直接辦理跨境結算(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企業重點監管名單內的企業除外),在金融機構業務流程、內控要求方面的約束相對較弱。
監測系統不同。服務貿易外匯收支依托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系統,主要實現數據統計查詢與主體監測功能;服務貿易跨境人民幣結算依托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RCPMIS),主要實現數據總量的統計監測功能。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系統涵蓋了貿易及服務貿易跨境人民幣收支的詳細信息,而RCPMIS系統則僅包含人民幣收支數據,不包含外匯收支信息,因而從監測視角而言,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的信息相對單一,缺乏風險監管所需要的監測內容和工具。
監管手段差異。服務貿易監管主要依托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系統,對服務貿易外匯收支進行非現場監測,既可對外匯收支異常的境內機構和境內個人進行非現場核查、現場核查或檢查,也可對金融機構辦理服務貿易外匯收支業務的合規性與報送相關信息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實施非現場核查、現場核查或檢查;而服務貿易跨境人民幣管理,則依托RCPMIS系統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開展及信息報送情況進行監督,并酌情對銀行機構開展現場檢查,監管手段相對缺乏。
競爭力差異
按照產業經濟學觀點,在經貿關系網中具有一定引力關系水平的產業鏈越長,越具有競爭力。在國際經貿關系中,境內外交易主體之間也存在上述關系特征。我們根據江蘇地區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期間發生的一百余萬組境內外交易關系的全部樣本,在計算其引力關系的基礎上,得出不同引力水平的網絡拓撲結構,并對其中一個經濟關系穩定、成員數最多的網絡加以分析。該網絡涉及18393個境內主體,63987個境外主體,116967條連續的網絡路徑(即沒有孤立節點),網絡成員間貨物貿易交易規模的比重達73.11%,服務貿易(三項合計)交易規模比重為58.13%。
測算結果表明,盡管在該網絡中,外匯資金鏈與人民幣資金鏈具有同等的引力關系水平(在同一網絡中),但是仍然存在明顯差異:一是跨境外匯資金流所形成的產業鏈長度明顯大于跨境人民幣資金流形成的產業鏈長度,說明外匯資金網絡更加具有經濟意義上的延伸能力,即競爭力;二是從跨境服務產業與貨物貿易產業重合程度角度看,跨境外匯關系鏈明顯高于跨境人民幣關系鏈,說明服務貿易外匯交易關系形成的同時帶來了更多貿易機會,在國際經貿關系中更加具有競爭力;三是從跨境服務產業鏈與投資關系鏈重合程度角度看,二者均不高,說明在國際產業關系網當中,無論是外匯關系網還是人民幣關系網,均未形成相對穩定的投資體系,貿易增長受國際需求等外部因素影響較大,因此一旦國際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很難效仿美國通過改變全球投資策略,實現類似于產業回歸方面的調整。
關聯交易情況比較
關聯交易對存量風險具有積聚效應,在外部環境變化時有可能成為投資關聯方之間資金轉移的快速通道,對國際收支平衡產生不確定影響。
根據測算,江蘇地區自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服務貿易跨境外匯資金的總體關聯交易比例為48.03%,人民幣跨境資金交易的總體關聯交易比例為65.03%,后者明顯高于前者。本外幣資金交易構成分布表明,人民幣關聯交易構成相對集中,主要體現在投資收益項下。這一特征與前文所闡述的人民幣跨境資金關系網絡中,服務貿易、貿易以及投資關系鏈相互的重合度較低的情況相矛盾。這種在服務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交易資金鏈在帶動貿易、投資產業鏈的延伸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較為集中的利潤往來,缺乏邏輯性,需要在微觀管理層面加以重視。
杠桿程度比較
“信用杠桿”的一般意義是經濟主體的負債(或風險資產)與自有資本的對比,用于衡量信用風險、經營狀況等。在外匯監管領域中,杠桿率則體現為經濟主體特定的交易類型與融資量的對比關系。例如在貿易融資監管領域,高杠桿率的經濟主體會表現出資金流動速度高于實際貨物流通速度的特點。為了描述這一特點,我們將企業資金周轉率與應收賬款周轉率(考慮到部分服務貿易企業經營特點,將應收賬款周轉率指標替代存貨周轉率指標)的相對比率作為杠桿特征指標。正常經營條件下,企業資金回籠周期和賬期應大體一致,如果比率過高則說明該企業存在過度質押融資現象(例如以應收票據進行融資套利),甚至存在單純資金運作的可能性。
我們選取了239家經常項目跨境交易年均規模為300萬美元且人民幣跨境結算比例為30%以上的企業作為分析樣本。其經常項目跨境資金規模占全部規模的39.63%,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資金規模占全部人民幣跨境規模的58.86%。將上述企業的跨境結算人民幣比率指標按K-S聚類法分成4類等級,用以刻畫其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分類結果表明,不同組別的人民幣結算比率指標的類中心存在顯著差異,可以認為聚類分析的計量分類結果與主觀分類預想相符合;不同組別的企業,跨境人民幣化的程度不同,組別序號越大,人民幣化的程度越高。跨境人民幣結算率組別與經營杠桿指標二者之間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在顯著性為0.041水平基礎上,拒絕二者之間不存在相關性的假設。雖然相關系數較弱,但是足以說明樣本企業中,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程度的提高,企業經營杠桿水平亦有相應的提高。
上述分析表明,由于監管目標、依據、工具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跨境服務貿易外匯交易和人民幣交易在行為特征及風險表現上也存在相應的差異。因此筆者認為,作為監管部門,應當根據宏觀審慎管理的要求,從加強政策的統一性、協調性和構建一體化的統計監測體系,以及健全和完善日常的監管方式等三個方面,探索本外幣跨境資金流動管理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在推進貿易便利、順應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加強對風險資金的有效監管,提升我國實體經濟的貿易競爭力水平。
一是應完善頂層設計,統籌安排服務貿易本外幣跨境管理制度。鑒于當前服務貿易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已占全部服務貿易跨境資金流動的相當比例,并且也伴隨一定風險,建議從頂層設計的角度,通過全面梳理本外幣服務貿易政策,在現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法規的基礎上,完善和補充本幣監管內容,實現本外幣管理原則和管理要求的統一,逐步從監管“雙軌制”轉變成“一體化”監管。這樣既能實現同等的便利化程度,也能形成明確一致的風險管理標準,從而達到厘清政策邊界、消除監管盲點、減少風險聚集的目的。
二是要構建本外幣一體化的監測分析體系,提高監管的全面性。運用大數據資源,建立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資金流動綜合監測體系,有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主體跨境資金流動狀況,合理判斷其真實性及合規性,及時發現異常線索。為此,首先應整合外匯管理監測分析系統與RCPMIS系統。目前,人民銀行和外匯管理部門缺乏信息共享互用的監測系統。鑒于跨境監測分析系統能夠實現RCPMIS系統的大部分統計監測功能,建議將RCPMIS系統與監測分析系統跨境交易數據進行整合,使更多的資源轉向數據的監測分析和跨境交易的風險管理,為本外幣一體化監管創造更加有利的數據條件和管理基礎。其次,要推進跨境資金監測與人民銀行社會融資監測的信息共享。監管實踐表明,跨境異常資金的流動與套利融資等偏離實體經濟的行為,往往存在關聯。據此,建議在整合跨境監測系統和RCPMIS系統的基礎上,通過跨境資金監測與人行社會融資管理信息的共享和互動,形成跨境資金流動異常和社會融資異常的相互印證,把監管矛頭指向跨境資金流動中的“泡沫”行為。這樣既可提升外匯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也體現了宏觀審慎管理的要求,有利于最終實現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目的。
三是要建立杠桿管理視角,完善本外幣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管理體系。傳統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模式以對經濟主體交易背景的合規性、真實性審核為基礎。而隨著“五個轉變”和資本項目逐步開放,投機套利等無實體經濟背景的跨境資金流動將會越來越頻繁,審核跨境資金業務的真實性背景也將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必須完善傳統的管理模式,減少對管理效果不佳、成本高昂的交易真實性審查的依賴,轉而通過對區域總體杠桿水平和企業主體、銀行主體信用杠桿率的管控,將跨境資本沖擊和系統性風險控制在宏觀可容忍度之內。為此,首先應建立對微觀主體杠桿風險的監測管理模式。例如將企業涉外信用杠桿率管理正式納入現有的主體監測指標體系中,用以判斷和刪選企業的風險狀況與行為變化趨勢;對于篩選出的杠桿率監測指標異常、過高的重點企業主體,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則,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非現場核查、現場核查等措施,判明并厘清確有通過虛假單證、構造貿易、服務貿易等違規融資行為放大杠桿、進行違規投機套利的企業。其次,應建立外匯局與銀行系統間的風險提示機制。隨著“五個轉變”的推進,外匯局逐漸將一線主體管理交給了商業銀行,由銀行按照“展業三原則”辦理跨境外匯及人民幣業務。但從實踐情況看,銀行間信息不對稱是造成高杠桿、虛假融資、過度融資等風險的重要原因。盡管當前主要體現在貨物貿易領域,但是如果管理長期“缺位”,今后很可能會向服務貿易領域延伸。對此,外匯局可通過數據整合,結合產業分析及財務杠桿分析的方法,將產業鏈條短小、資金集中度大、杠桿水平高的企業向銀行系統進行風險提示。一方面促使銀行更好地按照展業三原則開展真實性審核;另一方面,也引導銀行資金真正有效地促進實體經濟的運行。
作者單位:外匯局江蘇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