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龍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州 350117)
經濟的發展不僅使全球的礦產資源急劇減少,同樣在礦產資源急劇減少的同時,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氣體,對全球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等都成為碳排放過量的表現和自然反應。所以在2003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就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名詞,它是成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的又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目前“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關注的熱點話題。
隨著解決氣候問題帶來的環境問題工作的不斷深入,礦產能源使用和燃燒所導致的碳排放量增多已經成為我國關注的熱點問題,引起碳排放量增多的因素則成為研究的重中之重。人口發展、城鎮化水平、消費結構等因素成為目前人們研究碳排放的因素,其中人口城鎮化水平和居民的消費結構在早期就已經成為人們研究碳排放的關鍵因素。人口城鎮化主要指的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的過程,主要是一種人口地理結構的調整和變化,體現了當地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變化。城鎮化的發展必然帶來了能源利用方式的變化,也就出現了碳排放。在研究過程中,一般認為人口城鎮化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礦產能源的消耗主要是以城鎮化為主,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人口不斷增長和居民的消費結構的變化會導致碳排放的總量不斷增多,所以在以礦產資源為主要能源的生產結構下,人口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碳排放;另一方面人口城鎮化的發展對資源和環境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會緩解人類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城鎮化相對于之前的發展方式而言,是一種集約化的發展模式,它會產生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為清潔能源的生產、碳排放的集中治理等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和經濟支持。
目前,國內外研究人口發展對碳排放量的影響主要是在研究人口總量變化與碳排放量增長之間的關系,人口的年齡結構、城鎮化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模式等人口結構因素成為影響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1]
人口總量的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人口總量與碳排放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二者是如何發生機理作用的,二是對人口總量對碳排放量的影響進行定量研究。Birdsall認為人口增長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影響結果,一是越來越多的人口會對能源資源的需求量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有能源產生的溫室氣體也就變得越來越多;二是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了森林的減少、環境的嚴重破壞、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等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導致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雖然一些專家利用專門的因果檢驗方法,研究出人口增長與碳排放量之間沒有長期協整關系,但是人口增長依然是影響全球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人口增長并不是全球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因為經過統計和研究,全球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并不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地區,反而是碳排放量最少的地區。所以簡單的對人口增長進行控制并不能減少和緩解碳排放的增長趨勢。
人口對碳排放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類的生產和消費行為方式體現出來的,在人口因素中,除了人口總量的增長,還包括居民的城鎮化水平、家庭規模、居民的消費結構等人口因素都對碳排放具有影響。在研究過程中,認為人口的城鎮化水平與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模式具有顯著的關系,所以對碳排放的研究也主要研究居民的消費和人口的城鎮化水平兩個方面。此外人口的年齡結構主要體現在人口老齡化對碳排放影響和作用,主要表現形式是因為不同年齡結構的人群對消費的需求種類和數量也是不同。代際之間的差異直接導致家庭能源的消耗結構是不同的,在人口壓力適當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對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家庭變化也是影響碳排放的原因。主要認為家庭規模和家庭的總數量對碳排放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為在研究過程不包括對家庭消費的研究,所以研究結果更具有參考價值和意義。[2]
經過相關的統計,我國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數量從1980年的37333萬噸增長到2014年的179739萬噸,年均增長率是5.77%,增幅是3.81倍。可以看出,居民消費的人均水平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最為顯著。居民的消費水平對碳排放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支撐居民消費水平的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的發展,所導致的碳排放量的增長,而且還會引起能源結構的變化,這是消費水平的變化對碳排放的間接影響;二是居民的消費會對能源產生直接的消耗,從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不斷增多,這是屬于直接影響。居民消費所產生的連鎖反應比較多,不僅會直接導致碳排放數量的增多,而且還對相關的碳排放產生間接的影響。而且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經濟和財富的增長刺激了人們的消費欲望,居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的增長對能源的需求和消耗就會不斷增加,直接導致了碳排放的增長。
人口城鎮化對碳排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口城鄉結構的變化對居民消費和生產等方面產生的影響,這些因素會對碳排放產生明顯的影響。近幾年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平均每年增長接近一個百分點。在人口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化石能源的燃燒、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所導致的林地碳化能力降低和水泥在制造過程中化學物質產生分解從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這三個角度。在人口城鎮化的過程中,城鎮的發展離不開對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利用,特別是我國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和以能源消耗推動城市發展的情況下,城鎮化的發展必然導致碳排放數量的增長;此外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導致消耗能源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對碳排放具有刺激作用;城鎮化的發展使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住宅樓建設不斷增多,就加大了對水泥的需求,同時各種各樣的建設也會開展起來,就會推動水泥產業的發展,最終導致碳排放的增多。[3]
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對居民的消費結構產生影響。最開始人們的消費主要用于解決溫飽問題,后來隨著收入的增多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居民恩格爾系數的變化。隨著恩格爾系數的不斷降低,居民的消費逐漸從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到滿足住行樂的需求上,消費結構的變化必然帶來相關消費品的變化,使生產商品過程中的碳排放不斷增多。在居民消費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居民用于炊事的碳排放比較穩定,沒有什么較大的變化;但是由于熱水、采暖、家店等電氣設備所需要的能量不斷增多,導致碳排放的數量也加大;此外由于我國的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階段,新型能源逐漸取代傳統的能源消費結構。而且在居民消費品間接排放碳的數量來看,因為各種消費品在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所排放的碳數量是不同的,而且還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居民消費結構對碳排放的影響是十分復雜的。
政府作為國家公共事務的主要管理者,對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應該承擔起建立低碳經濟的主要職責。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掌控者,應該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承擔自己的責任,首先要堅持“依法治國”的方針,把低碳經濟納入到國家的法律體系當中,使其具有法律上的保障和支持,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化生產,調整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最后政府應該通過多種形式來宣傳低碳消費的理念,培養全民健康合理消費的觀念,通過多種多樣的宣傳形式,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改變自身的消費習慣。
合理規劃城鎮建設是有效減少碳排放的途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提前對城市的發展方向和定位做出明確的規劃,合理規劃城鎮的內部建設和經濟結構。而且還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拓寬城市的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能力,合理規劃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的能源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此外改善城市的交通環境,推進步行區的建設,引導居民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城鎮在規劃的過程中,應該提高投資項目節能、環保以及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特別是改善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對能源依賴嚴重的現狀;政府也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在能源結構的改善、經濟的調整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加強對低碳清潔技術的資金投入力度,促進城鎮清潔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長期以來我國節能減排的主要任務都是在產業部門,強調要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我國的消費疲軟,居民的消費率持續走低,所以居民消費所提倡的低碳環保就容易受到忽視。但是根據相關的經濟規律,居民的消費對生產具有決定作用,所以我國應該把節能減排的任務轉移到改變居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結構上來,使居民消費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的主要動力,改變原來生產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在堅持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居民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提出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4]
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對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有重要的作用,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會存在很多的消費行為,所以企業的日常行為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國的企業應該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充分發揮企業對經濟的調節和促進作用。首先企業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發展定位,研發出碳排放量低的新型環保產品,并且加大產品的宣傳;其次,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加強對社會公眾低碳經濟理念的宣傳,組織企業的員工成為志愿者進入到社區進行積極地宣傳,并且實現與自身企業發展相結合,促進企業的進步和發展。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課題之一,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人類的命運和發展的文明程度,碳排放作為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成為人們的關注的熱點問題。影響碳排放總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居民的消費和城鎮化水平對碳排放具有顯著地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在發展過程中,轉變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從根本上減少能源的消耗,建立集約型的社會,從而減少碳排放總量,改善生態環境。
[1] 朱 勤,魏濤遠.居民消費視角下人口城鎮化對碳排放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11):21-29.
[2] 李 婧,李衛東.城鎮居民消費結果與碳排放關系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1):24-24,25.
[3] 范 玲,汪 東.我國居民間接能源消費碳排放的測算及分解分析[J].生態經濟,2014,30(7):28-32.
[4] 劉希雅,王宇飛,宋祺佼,等.城鎮化過程中的碳排放來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