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星元
(衡陽師范學院經管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四化兩型”戰略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南實際提出的促進科學發展,加快富民強省步伐的重大戰略。農業現代化既是“四化兩型”戰略的關鍵與基礎,也是重點與難點。[1]目前,只有協同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才能使大量的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自愿從農村和農業中釋放出來,為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提供勞動力和購買力,為湖南省成功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提供條件,為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打下基礎。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政府如何以有限的財政資金通過直接投資或政策性補貼、獎勵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按照政府制定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有步驟地、高效率地、可持續地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當前急需考慮的重大問題。
衡陽市政府為了推進本市的農業現代化進程,在農業資金的籌集、投資方向的確定、農業技術的研發以及農產品的銷售等環節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就融資環節來講,為了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所需資金,市政府一方面將大量財政資金用于農業現代化建設專項引導資金,包括支持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企業,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支持特色化經營的農業專業合作社,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以及支持農業現代化相關技術的研究活動;另一方面對涉農組織進行大幅度的稅收優惠。除此以外,政府在正確評估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為涉農企業的融資活動穿針引線。如,提供擔保,搭建涉農企業與銀行、農業發展基金、風投等資金供給者的互動平臺。
在農業投資項目的確定方面,政府堅持以政策引導為主,以直接投資為輔的原則。政府主要負責與農業現代化有關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建設,如水利、電力、道路和通訊設施建設的投資。因為這些投資項目一方面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另一方面投資收益率低,所以缺乏社會資本的參與。絕大多數的農業項目投資交給市場主體,真正的投資決策權由經濟行為主體自己掌控,政府只作政策引導。政府鼓勵的投資方向主要有四個方面: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集約化。
經過努力,衡陽地區農業現代化取得了傲人的成績。2014年,與郵政儲蓄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每年投放2億元,重點扶持包括10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內的新型經營主體;全市“三農”貸款余額達433.79億元,同比增加53.18億元;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由1000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確定了綠海糧油、大三湘油茶等9家龍頭企業入選全省百強龍頭企業,新增符合市級龍頭企業標準的企業133家,新增15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增數量位居全省第一。當年有118個農業產業化類項目列入市政府重點工程,5個省級重點工程,為歷年之最,完成年度投資160.3億元,全年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430億元,同比增長28.4%,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達到370億元,同比增長38.6%。[2]
然而,由于政府財力有限,在扶持項目眾多的情況下,分攤到每個項目的資金較少,影響了扶持資金使用的效率以及扶持目標的達成。所以,需要重新確定農業現代化的重點發展方向,以及各方向的優先發展順序。只有抓住重點,集中資金投入才能做好項目,然后利用示范效應,引導社會資本自發進入。另外,政府在確定投資方向時,既要結合當前本地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社會經濟資源的特點,又要具有前瞻性,而應該用動態的、競爭性的眼光看問題,要爭取在與全國其它省份,甚至全世界各地區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農業現代化的內涵非常廣泛,農業機械化只是勞動工具和過程的現代化。衡陽的農業要有競爭力或者走低成本領先戰略,例如通過開發與當地地形相適應的高效率機械化工具、循環農業、高產量種子、高效力肥料來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或者走差異化道路,即生產與其它地區不同的東西,包括生產不同的農業初級產品和深加工產品。因此,衡陽應該在明確本市農業競爭戰略的前提下,確定與競爭戰略相符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領域、環節、步驟和手段。
為了提高涉農資金的投資效益,衡陽市應該在對本地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社會經濟和文化特點充分分析的基礎上,揚長避短,系統規劃農業發展的長期、中期和短期計劃;在同期計劃中要明確重點,分清主次。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引導涉農資金的投資領域。
1.以有機農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長期發展項目,也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人們對健康的重視,有機農業將是一個朝陽產業。就全國來看,目前有機農業還處于初步階段,大家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有機農業屬于高附加值、高勞動密集型行業,對生產的自然環境要求高,而這些與衡陽的條件相符。
2.將生產集約化設施農業作為中期發展重點。設施農業講究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水利資源下,如何加大農業生產中的設施科技含量,節約自然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如:工廠化農業。它是農業走集約化、內涵化發展的方向,利于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由于設施農業的投資大、技術含量高。所以需要政府直接投入,但政府的投資重點應在設備和技術的研發上,如有必要可以支助大中專職業技術學院進行示范園建設。
3.將農業生產機械化、特色農業以及農業產業鏈的拓展作為當前發展的重點。這里所講的農業生產機械化,是指農業生產組織或個體通過運用農業機械來擴大其耕種的面積。政府應該支助高效農機研發和大型農機購買。
所謂特色農業是指農業的產品和服務有特色,包括多功能農業(如:休閑旅游農業、科教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產品農業。特色產品農業走差異化戰略,產品的銷售是重點和難點。政府應通過優化創業的制度環境鼓勵農民創業;直接投資建立農業創業示范園為創業者、投資者提供互動平臺;直接出資開展農業創業和經營管理培訓;幫助建構營銷渠道和營銷互動平臺。
農業產業鏈的拓展既包括生產所需要種子、農藥、化肥、機械設備的生產,還包括農業產品及附屬物的深加工和循環利用。例如,大米的深加工、作物秸桿的綜合利用、動物糞便的綜合利用等。需要政府支持相關研究,并建立示范點。
4.創新財政支農方式。首先,要按照十八大“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發揮公共財政的公平基礎保障職能作用,通過財政支農方式落實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農民主體地位,重視保護發展農民利益,讓農民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得到更多實惠。其次,可通過財政資金發展農村合作經濟,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經營。
總之,要區分好財政直接投資和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的領域,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增強財政對農業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并且逐步實現其向落后地區的傾斜轉移,實現空間結構優化。同時,要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將以往的“輸血式向造血式支農轉變,重點支持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農技人員的培養,搭建資本擁有者、農業生產者、農產品銷售者及最終消費者的互動合作平臺。[3]
為了讓涉農主體在風險可控前提下,能以更低成本籌集更多資金,需要國家鼓勵和促使金融機構愿意增加涉農貸款,鼓勵村民生產互助基金的成立;需要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品種創新和開展新的貸款技術,使其能更好地滿足農業生產者的需要。
1.創新差別化金融政策,拓展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廣辟金融支農渠道。首先,對農業信貸實行差別化利率,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降低農業信貸資金審批門檻,并建立財政補貼機制以降低商業銀行支農貸款利率;建立農業類資本市場融資體系,對技術含量高、經營模式好和盈利前景佳的農業龍頭企業,降低其在資本市場融資的門檻,并予以優先融資的機會;建立農業類政策性保險體系,降低商業金融機構農業投資風險,鼓勵社會資金投資農業產業;探索土地流轉權、林地權等要素權利的抵押融資,擴大農業信貸資金投入。
其次,要創新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介入力度,解決農村金融領域中出現的市場失靈問題,為“三農”提供低利率的政策性貸款,彌補商業性金融的不足;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逐步放開村鎮銀行準入標準,搞活農村小貸公司,擴大農業資本投入渠道;將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合法化,允許符合條件的民間借貸組織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內開展金融服務;逐步建立起能夠為農村經濟主體提供不同類型金融服務的農村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農村投資咨詢公司、農村抵押擔保公司等。[4]
2.在融資體制改革方面,積極推進農村“三權”價值化,探索“三權”抵押和入股新機制。同時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制度創新,不斷化解農業發展風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這為農民資源權利價值化提供了機遇,為農民獲得發展資金暢通了市場化配置渠道。[5]
3.在貸款業務方面,需要創新貸款技術和優化貸款項目。由于農業生產的風險大,現有金融機構對規模小的農業生產者主要發放短期貸款,用于解決生產中的流動資金難題。這類貸款無法滿足生產者對長期資金的需要,不利于固定資產更新換代。所以,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儲蓄等涉農金融機構應根據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推出多品種的金融產品,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
為了降低貸款風險,應鼓勵貸款技術創新。例如,優化對借款主體信用風險的評估技術,防止錯評;鼓勵農業主體相互擔保,互助貸款;允許農業固定資產、存貨、訂貨合同、應收賬款等抵押貸款。另外,鼓勵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4.堅持“萬企聯村,共同發展”模式,以解決單個農戶融資難的問題。該模式是一種利益相關者的“互利共生”模式,它能將現代金融要素有效地融入農村。各農戶由于沒有足夠的資產做抵押,很難單獨從銀行獲得貸款。“萬企聯村”之后,由工商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企業有資產做抵押,銀行自然愿意貸款給企業。這樣,通過工商企業這個平臺獲得的銀行貸款,可以用在投入到他所聯系的“村”,以發展現代農業。[6]
5.發展農業產業投資基金,擴大農業資金來源,提高資金配置效率。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需要遵從市場規則,按照資本運營規律操作。它把農業產業集團與金融機構結合起來,既充分利用農業產業集團的產業經營資源整合優勢,又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資本市場策劃優勢;通過發揮農業產業資本主觀能動性,理性引導社會金融資本,實現農業產業資本和社會金融資本發展的雙重需要。
[1]呂運濤,胡德池.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成功轉型——訪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徐明華 [J].新湘評論,2010(11).
[2] 林 強.衡陽市2014年農業生產形勢全面向好[N].中國農業信息網www.agri.cn/V20/ZX/qgxxlb_1/hunan/201411/t20141126_4252907.htm.
[3]姜 松.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模式選擇對重慶的啟示-來自美日法三國的經驗比較 [J].農業經濟問題,2013(4).
[4] 李燕瓊.我國傳統農業的困境突破[J].經濟學家,2007(5).
[5] 曹志艷,丁文鋒.創新投融資渠道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J].新疆社會科學,2014(3).
[6]張廣平.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需要破解五大發展難題[J].湖南農業科學,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