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鋒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鶴壁 458030)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在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城鄉差距較大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建設新農村是科學發展觀在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上的具體實踐形式,也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性舉措。
河南地處中部,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經濟基礎薄弱,農業剩余勞動力多,轉移壓力大,農業人口比例高,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借鑒已有的樣板村,立足自身實際,大力發展經濟,逐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了解目前河南省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現狀,深入分析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及時向政府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可操作性的目標模式與政策建議,采用抽樣調查法調查了部分村莊。本研究期望通過對各地新農村建設典型特色和經驗建議的總結,為推進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建議和支持。
本調查采用訪談法和文獻法收集數據資料。調查對象是全省60個農村抽樣調查縣,各縣自選的3個新農村建設已初見成效的不同發展模式的典型樣本村。
在新農村建設中,在一個鄉或村的范圍內,圍繞一個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經營,以一村一品或一村多業發展壯大帶動鄉村綜合發展,助推新農村建設。這種模式在全省的新農村建設中較為普遍。比如方城縣清河鄉雙河村的煙葉種植、民權縣北關鄉王公莊村的繪畫產業等等都紅紅火火。
從特色種植、特色養殖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得出的經驗:一是要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形成多姿多彩的特色村,形成“一村一品”與農業龍頭企業互相促進發展的新模式;二是要大力實行農業標準化建設,采用“企業+農戶+標準、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農戶+標準、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等標準化生產模式,形成一大批名牌農產品,促進農民增收;三是要大力拉長產業鏈,形成一種“資源型起步、配套式發展、龍頭式驅動、種-養-加相結合”的農業產業化之路;四是重視示范帶頭作用,分步實施,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產業一體化組織,重視農業技術推廣和自主創新,做到以特色促品牌。
就是以發展鄉村工業為導向,推進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轉變,增強工業對農業的拉動力。農村工業化是壯大農村經濟總量的關鍵,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器,也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支撐點。以工業經濟實力為基礎,發展基礎設施,造就“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的和諧社會,占到所調查村莊的18.8%。比如博愛縣蘇家作鄉蘇家作村、固始縣段集鄉廟山村等等。
從工業型新村建設中得出的經驗:一是首先不能忽視農業的發展,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其次要注意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一些村莊片面強調工業發展,造成了環境污染,教訓是深刻的;二是要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協調推進農村各項事業建設,既要生產發展,又要鄉風文明;三是要大力扶持符合農村資源稟賦結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結構興辦加工企業,不僅能搞活當地經濟而且能吸納農村勞動力;四是要把工業化和城鎮化結合起來。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實質是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擴張,啟動當地農民生產和消費需求,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農村資源優化配置,促進農業自動走向規模經營的過程。因此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支持,才是真正有效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占到所調查村莊的9.0%左右。主要指那些擁有區位優勢,離城鎮較近的地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依托城鎮、發展生產、服務城鄉、致富群眾,是其鮮明特點。
在調查中得出的第三產業服務型新農村建設的幾條經驗:一是切實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業,吸引客商來投資;二是發展各種配套服務企業,比如餐飲娛樂業,繁榮經濟;三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注意把城鄉置于統一空間,實現城鎮鄉村在地域形態、市場運作、功能作用、成果分配方面的有機融合;四是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發揮適度集中的聚集效應,根據城鄉各自比較優勢,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的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推動城鄉一體化。
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魚塘、樹林、菜地等農家資源,增設耕地種菜、現場采摘、任意點摘、自選自做等服務項目,吸引游客吃農家飯、享農家樂,大力發展農家休閑娛樂、旅游經濟。休閑旅游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特點是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好。這種“農家樂”經濟作為中國農村革命與新經濟的代表,其發展形態與模式,集中體現了現代經濟學的新觀念與先進成分。它的發展對促進農村旅游,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區域經濟,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其占所調查村莊的6%左右。這種生態與經濟互動互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無疑將成為以后新農村建設的亮點。
調查中得出的休閑旅游型新農村建設的建設經驗:一是新農村建設中要大力提倡有條件的村莊發展觀光農業。它不僅具有農業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特點,而且整合農業資源和農村景觀環境,可謂一舉數得;二是建設休閑旅游型新農村的同時,可以有針對性的研究本地的民俗、傳說典故及特色餐飲,使這些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三是發展旅游的同時還可以組建民間工藝品綠色食品的生產基地,使游客旅游的同時購買這些產品。四是要轉變當地農民思想,加強職業培訓,使傳統農民成長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生活、善經營的現代農民。
就是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揮特有的生態優勢,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以生態型農村為重點。逐步推進農村產業化進程的農村發展道路。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村生態能源建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關系到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為人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保障人民生活質量長久可持續提高。但它的潛力巨大。可以通過進行大規模村容村貌整治活動,改善農民的生活生存環境。進行生態型新村建設的經驗總結:一是在新村建設中要推廣沼氣綜合利用技術,加強沼氣服務體系建設,使農民群眾用上衛生安全的燃料;二是要結合農村改廚、改廁、改圈、改水工作,解決住宅與禽畜圈混雜問題;三是要因地制宜推廣種養業清潔生產技術,發展生態農業。
指通過轉移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不僅加快了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而且優化了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提高了農村勞動生產率。轉移就業后的農村勞動力將獲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中反哺家鄉、反哺農村,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信陽市固始縣陸灘鎮太平村共有村民3258人,近些年來村黨支部帶領全村群眾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外出務工1512人,全村勞務收入1500余萬元,目前的人均收入達到3100元,太平村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70%的農民住進了樓房,適齡兒童全部入學。有利地推進了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
進行勞務輸出型新村建設時得出的部分經驗:一是要大力發展“陽光工程、綠證工程、扶貧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外出適應能力;二是對于本地區缺乏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的地區,可以適當加以考慮?!巴獬鲆蝗耍赂灰患?;外出一群,富裕一方”的勞務輸出是不錯的選擇;三是發展勞務經濟要講究規模經濟,只有形成規模,才能創造更大的效益;四是在政府的引導下,把發展勞務經濟與當地村莊建設相結合,以勞務經濟促進當地農村的發展。
通過大量政府投資來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戶生活條件,用足用活WTO的綠箱和黃箱政策,力爭“十一五”期間財政支農資金占財政總支出一年提高1個百分點 (達10~13%)。使農民得到“看得見”的實惠。從而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加強村級的“雙強”村支部建設。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
農村基礎設施短缺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瓶頸,有數量、上檔次的農村基礎設施是保證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從調查中發現專業化農業生產不僅鼓了農民的腰包。也促進了農村其他事業的發展。是立足河南省實際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多數村子要走的道路。
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建設新農村不僅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內容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了,才能增強自身的活力,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雄厚基礎。
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不宜強調同一個模式、同一種方法或同一個標準,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注重實效,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
新農村建設一方面需要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識素養;另一方面需要一大批專業知識分子、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深入農村、服務農業和扎根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啟動農村人才工程建設。從制度和政策上鼓勵一部分城鎮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到農村去,形成新農村建設的新的“上山下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既應是建設者,更應是受益者,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如何發揮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關鍵是處理好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系。
新農村建設的任務是艱巨的,建設新農村不是哪一個專業、哪一個領域的專家能夠解決的問題。因而在新農村建設中,城市、工廠、機關、學校等各行各業都要參與進來。通過定點扶持和城鄉交流,不僅在物質上支援農業,而且在精神上增強了城鄉居民的團結協作意識,促進城鄉關系的和諧發展。因此建議政府應出臺一些政策措施,積極鼓勵城市各行業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社會各階層共同努力,形成社會各界力量齊參與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