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淳
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理性思考
洪淳
(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統計局,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41)
目前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較為普遍,有些甚至非常嚴重,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在“造假”,擾亂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阻礙了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本身內在的原因,也有社會監管不力等客觀因素,同時我們也要及時通過業務培訓,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加強監督和法律管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確保會計信息真實等對策。
會計信息;信息失真;新常態
(一)原始憑證不真實
企業提供的原始憑證不真實,主要表現為:某幾個單位或某幾個人相互串通,違反票據法虛開發票金額;有的甚至無中生有,謀取私利;自制的生產成本或是銷售成本單據,虛報或是假報成本金額,虛增成本,降低利潤,偷逃稅款。會計人員依據此類虛假的原始憑證處理經濟業務,就會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二)會計賬簿記錄不規范
企業的會計賬薄記錄不規范主要表現為:本應計入當期期間費用轉入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科目、應計入當期損益的支出不入賬或少入賬、應處理的待處理財產損益長期掛賬、已經銷售的商品或產品成本高留低轉形成潛虧等多種形式改變會計科目,最后達到改變資金流動的目的。
(三)會計報表填報不完整
有的企業財務人員,由于自身業務水平不是很高,在填報資產負債表時,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將預收(付)賬款歸入應收(付)賬款科目反映,將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資產和長期負債不單獨列示等。在填報利潤表時,往往按照領導的意圖篡改利潤指標,隨意調整報表數據,為達到最終的目的費勁腦筋,對內對外兩套報表,還有的企業上報到稅務、統計、工商等部門的報表不一致,更有個別企業財務人員常常是湊幾個數字來應付了事,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的資產狀況、獲利能力及現金流量等情況。
虛假的會計信息從表面看是管理問題,或者是單位領導或財務人員的個人行為,但目前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必然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從邏輯上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會計實務中,不符合會計制度要求的會計信息,均屬于虛假的會計信息。實際上,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種多樣,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市場經濟制度不完善為會計信息失真提供環境條件
衡陽地區位于湘中南地域,是以古內陸湖相沉積為中心的成鹽盆地。地形地貌較復雜多樣,地質構造復雜。出露巖層以軟弱、易風化的紅層為主,容易出現斜坡變形,進而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轄區礦產資源豐富,采礦歷史悠久,礦業活動相對頻繁。由于集中抽排水及地下采礦活動等,易引發巖溶區地面塌陷及采空區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衡陽大氣降水充沛,雨量集中,據市氣象局資料: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30.72 mm,降水多集中在4-7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2-58%以上,地域以南岳和衡山多為雨區。因此,地質環境條件和氣候特征決定衡陽是一個地質災害相對多發區,并具有地質災害類型多、分布廣和危害性大等特點。
會計信息的大環境離不開政府法律法規、市場監督機構行政制度的支持。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個別企業常為一己之利,鋌而走險。企業缺乏最起碼的自律意識,惡意違規屢見不鮮。在我國主要是通過《會計法》《公司法》和《證券法》進行約束監督管理,但我國的監督體系尚不完善,沒有一個成型的管理者市場,政府對企業的管理無法量化,或對企業的決策層監管力度不夠,再加上政府職能部門交叉管理,政出多門,這樣的條件下,使得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有了生長的溫床。
(二)收入分配制度不均衡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國收入分配制度還未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上企業與企業、部門與部門、東部與西部之間的收入差距加大等問題,企業的經營成果與經營者的收入聯系的緊密度低,對經營者的積極性激勵不夠,這樣就會導致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個人利益或小集體利益鋌而走險,違反財經法紀做假賬、設賬外賬、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
1.企業內部控制存在著局限性。從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主體看,企業的會計負責人是由企業經營者直接聘任的,會計人員的工資報酬是企業經營者直接決定的,這就意味著企業的會計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企業經營者服務,因此,出現了許多企業的會計利潤是“廠長利潤”或“經理利潤”,而不是企業經營成果的真實反映。
2.企業的社會監督、政府監督仍存在問題。目前從我國對企業會計信息監督機制看,企業外部有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雖然近年來我國注冊會計師隊伍已得到迅速發展,但其執業范圍狹窄,同時,由于社會中介機構之間有不正當競爭的現象和一些注冊會計師業務素質較低,使得一些經注冊會計師確認的會計信息仍缺乏可靠性。
(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當前,我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與之相適應的會計改革也要求給予企業較大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權,相應地這種選擇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必然會造成會計信息規則性失真。
我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財經法規制度,但只能預防經濟領域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要杜絕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關鍵在于依法執法,是否能將違法違紀者繩之以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企業的經營者和財務人員對法律熟視無睹,法律觀念極為淡薄,一些執法機構也往往有章不循,執法時隨意性大,從而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有了快速生長的空間。
(一)加強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
首先,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既要掌握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過對會計核算資料的考核分析來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為企業的現代化經營與管理提供參考。其次,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原則、不做假賬”,以《會計法》為行為準則,做到自律、自重。第三,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隊伍,發揮其監督作用。應強化《中國注冊會計師法》的全面貫徹執行,整頓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行為,加大對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管理力度,在大力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道德水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
還要改革現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變會計人員隸屬關系,將會計人員全面推向市場,實行社會化管理。逐步形成“社會招聘、工酬分離、風險執業、行業自律、政府監管、全面規范”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會計崗位體系,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分工合作體制。強化會計機構和人員的管理,杜絕無證人員上崗和隨意撤換會計人員的現象。同時推行會計委派制。選拔素質高、能力強的財務人員委派到企業任財務部門負責人和主管會計。
(二)加強監督和法律管理
1.對經營者和職業企業家進行聲譽評價。利用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經營業績,對經營者和職業企業家進行評價,對經營不善造成國有資產重大損失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聲譽是經營者和職業企業家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存在、獲利的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良好的聲譽有利于經營者和職業企業家的長期發展,而劣跡斑斑的聲譽記錄則很可能使他們被逐出經理人市場,甚至毀掉其一生的事業。因此,對經營者和逐步增加的職業企業家,要由有關機構定期對他們的業績、行為進行考核,并評定其聲譽,記錄在案。對于他們的劣跡要隨時公布,從而迫使他們放棄短期行為轉而追求長期利益。
2.加大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近年來我國先后制定并發布了一系列會計法規,盡管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只要嚴格執行,基本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大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處罰力度,充分發揮法律對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震懾作用,除了對有關的財會人員進行處罰外,特別要對指使造假的有關領導進行嚴厲的處罰,治理了造假的源頭,才能大量減少會計信息失真。
3.充分發揮媒體監督的作用。輿論監督在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聞媒體監督的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采用媒體監督機制,社會的相關成本相對較低,因而也比司法和行政監管更廣泛、更有效。
(三)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確保會計信息真實
在新常態下互聯網+的時代,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使得企業的會計信息更加真實,可信度更高,同時也會大大降低企業的運行成本,加快企業的辦事效率。
[1]楊勇,戎小紅,劉晨.會計信息失真是源于會計職業道德缺失嗎?[J].財務與會計,2004(1).
[2]杜瑩芬.假賬背后——企業會計造假的制度因素[J].經濟管理,2004(8).
[責任編輯:王旸]
F235.99
A
1005-913X(2015)10-0149-02
2015-08-07
洪淳(1968-),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經濟師,研究方向:政府會計、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