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帥
(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企業可持續發展是企業在日益激烈市場競爭中長期生存的根本保障。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滿足當下需求,還要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讓后人能夠找到有效途徑促進企業不斷前進。需要有相應的會計管理方式從中協調,實現企業經濟、資源、環境三贏。綠色會計是未來企業財務會計體制建設的基本方向。綠色會計建設需要對傳統企業內部控制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為綠色會計效益發揮掃清障礙。
可持續經濟發展是在日益激烈市場環境下提出的一種先進經濟發展,其基本含義就是強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滿足現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人滿足需求能力構成損害。將可持續發展應用到現代經濟中主要變為資源合理利用以及企業科學治理。現代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微觀部分,企業經濟發展能夠有效促進社會進步。作為企業發展基礎和前提,會計工作是否科學決定企業能否長期存在發展。依照可持續發展原則,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科學綠色會計制度。
綠色會計實質就是克服傳統企業發展以環境為代價的方式,將傳統財務會計理論進行合理創新,將廢棄物處理加入企業生產成本中,避免將這筆費用通過不良手段轉嫁給社會,從而減少社會公共費用支出,為社會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奠定基礎。綠色會計涉及面較廣,同時在展開過程中一些因素難以量化,因此對該部分管理除了需提供與之相應的貨幣計量外還需提供實物單位以及文字性說明,必要時需提供相應報告以及考核資源,評價企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綠色會計發展歷史較短,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只有幾年歷史。我國在該方面仍舊處于起步階段,近幾年一些大型企業雖然在企業報告中有所提及,例如企業在一次性投資中設計一些治理工業“三廢”相關費用,通過該部分資金使用能夠有效降低工業粉塵,提高廢水處理效果,降低環境污染。這種文字性描述并不能從根本上反映企業綠色會計建設給社會成本以及社會效益帶來一定積極作用。綠色會計是多方面全方位制度,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涉及很多方面內容,例如企業發展營銷戰略以及財務管理戰略等,綠色會計的重點在以建立財務管理綠色化。企業在進行內部控制的過程中不能脫離實際,必須以當前企業的實際狀況為準,當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應該及時作出針對性改善,保證企業能夠有效應對各種不良狀況,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首當其沖是改善企業財務管理方法,通過財務管理改善逐漸波及其他方面。財務管理不僅能夠衡量各企業發展現狀,更能為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一定依據,現代社會只有一個企業發展好自身財務管理才能夠保持企業內部穩定,在此基礎上實現財務會計管理綠色化,奠定一定基礎后逐漸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綠色會計能夠在多方面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實現。通過綠色會計能夠明確可持續發展企業成本以及效益。傳統模式下企業發展最終目的是實現企業在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十四屆五中全會指出現代化企業建設過程中必須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大發展戰略,促進社會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協調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促進環境-社會經濟-資源之間實現良性循環。這一理論為我國企業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我國企業發展必須注重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實際企業建設過程中在加大企業投資外,還需要突出表現企業在生產過程對環保問題的注重,切忌將資源濫用以及生態環境破壞作為一種消耗,一種成本浪費。在進行國民經濟計算過程中應該將資源濫用以及環境破壞作為一種投入成本,需將該部分費用扣除,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狀況。
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處于只注重現狀而忽視環境問題,沒有將環境作為經濟發展過程的一種重要因素,從而造成我國國民經濟指標失去參考價值,表面上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數值上的增長是表面現象,是虛假的。另一方面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很多對環境影響嚴重的企業在生產違禁品,其次一些看似能帶動經濟發展的企業受到地方組織保護,只顧著眼前利益,對環境問題視而不見,日積月累逐漸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企業財務會計可持續發展是實現成本效益綠色化的根本,而成本和效益的綠色化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必經之路。企業內部實行綠色會計能夠披露企業經濟活動相關信息,讓群眾了解環境信息,參與到企業發展評價過程中,促進企業在發展中不斷踐行自身職責,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做到成本公平計算,合理創造企業價值。最后,企業實行綠色會計能夠讓企業在建設品牌同時得到全社會民眾的監督,對企業而言是一個機遇,同時又是挑戰,例如當前社會上一些較大企業如寶潔、麥當勞等已經實現綠色會計,在經營過程中將其與環境有關的信息和環保措施公布于眾,通過有效經營策略獲得消費者認可,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財務會計成本計算時僅僅將企業經濟活動中相關交易產生的經濟成本,具體來說就是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物料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以及部分自然資源成本。該種計算方式過于片面,沒有將企業經濟活動中造成的各種成本全部反映出來,從而導致財務賬面上收益被虛夸,直接表現就是將未來經濟利益透支。由于成本計算存在一定偏差,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由此可見財務會計成本范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企業必須做出改變,擴大成本計算范圍。
企業會計經營對象主要為能夠對企業財務狀況引起變動的各企業活動,因此當企業性質存在差異時將會出現會計經營管理上的差異。傳統財務會計將企業假設為“經濟人”,從西方流派觀點來看,社會上存在的經濟主體都可以被看做是經濟人,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此時經濟衡量指標主要根據企業資產收益率等展開,并未將環境因素考慮進去,因此往往會出現經濟指標在犧牲環境基礎上出現大幅度增長,人們在經濟最大化觀念下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各種廢棄物被排放到自然界中,因此可以斷定“經濟人”這一片面說法正是導致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綠色會計則是擯棄傳統說法片面性,將企業看做“社會動態經濟人”,不同于傳統“經濟人”觀念,“社會動態經濟人”主張在追求企業經濟利益同時還要追求社會效益以及生態利益,而非僅僅將經濟作為衡量企業發展的唯一指標,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者協調發展。這種觀點主要形成于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實現資源有效協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資源問題。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各個部門以及與之相關各個局部因素參與進來,因此要求社會、企業、環境等相關方人員積極參與,對社會、企業、環境等相關效益進行有效評估。企業財務報告使用人員比較狹隘,基本為與企業有著緊密聯系的部門或一些金融機構,且在使用過程中僅僅關心企業經濟效益,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
綠色會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基礎,但其實現過程卻是漫長的,首先需要完成人們思想觀念轉變,并重新制定成本核算方式。其次需要眾多部門共同參與。為促進綠色會計的實現需要建立一套能夠克服傳統會計弊病的現代化綠色會計制度。
社會總成本主要由經濟活動相關的物料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自然資源成本、環境污染成本等組成,社會總收益主要由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組成。當前我國并未制定系統統計方式,因此難以通過數據反映。社會總成本中包含的物料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均可使用傳統財務會計計算方式,對于自然資源缺乏詳細計算方式,傳統財務會計中僅存在自然資源勘探以及開發成本,但缺少相關資源耗竭成本以及地租成本。參考環境經濟學中環境成本主要包括環境補償、污染損失、環境治理、環境維持、環境發展等幾個方面,目前人們已經開發出幾種計算方法,但由于在我國并未形成科學體系,這些計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片面性,基于此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計算方式,準確反映實際成本和效益。
明確環境成本性質是建設綠色會計難點之一,即使在已經實行綠色會計有一段時間的發達國家,在處理相關環境問題時也會遇到一些環境成本究竟是費用化還是資本化問題,因此在處理過程中管理方式搖擺不定由此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不同會計人員在處理同一問題時會出現較大偏差,企業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環境費用分攤問題難以分清,缺乏有效分攤方法,不同環境成本處理辦法給企業造成的影響差異巨大。
綠色會計報告共多類型人員使用,不同人員需要從中獲取不同信息,綠色會計報表需要全面準確反映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其主要內容應包括:資源利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社會影響問題等,在制定綠色會計報表過程中應該將正面影響以及反面影響都反映進去,避免報喜不報憂狀況的出現。其次需要將各類會計信息進行有效分類,便于使用者能夠及時發現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作出準確判斷。綠色會計報表格式需統一,實行標準化管理,避免不同會計人員根據個人喜好隨意改動格式,為會計工作穩定性提供保障。
可持續發展是未來企業發展方向,綠色會計是現代化企業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建立在綠色會計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才具備一定可行性。當前綠色會計并未得到廣泛實施,一些企業實行的綠色會計有些許片面,基于此必須改變人們思想觀念,重新制定合理社會總成本以及社會總收益計算方式、明確環境成本性質、合理編制綠色會計報表,為未來綠色會計有效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1]王建華.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劑——綠色會計[J].商業研究,2006(5):59-61.
[2] 余和明.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的綠色會計[J].會計之友,2008(32):34-35.
[3] 劉慧琴,范鳳香.論綠色會計[J].生產力研究,2007(23):132-133.
[4] 楊寶嘉,唐 雄.綠色會計與企業可持續發展[J].理論月刊,2005(1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