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大為 編輯/李淑玲
習奧會后中美關系的融合發展:墨滲宣紙
文/程大為 編輯/李淑玲
一個要突破零和游戲尋求發展,一個則以普世價值的代表自居而謀求領導地位——中美外交的價值困境很難在短期突破。
中美關系的未來,將是這個時代巨大的變革和挑戰之一。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以水墨畫的方式描述了中美關系的前景:世界正在變動中,美國除面臨如中東危機這樣顯性的問題外,中國正悄然進入美國的戰略視野。中美關系的裂縫已經出現,是巨冰脫落、地動山搖還是融合流入歷史長河,取決于兩國的智慧。
習奧會是今年中美關系的重要事件。訪美期間,習近平在外交、經濟、軍事方面積極溝通,增強合作的努力體現了中國處理中美關系的國家智慧:超越零和游戲,突破冷戰思維的外交原則。但美國對習近平的外交努力并非全部理解,仍在亞太再平衡的遏制思維中摸索戰略框架。
中美關系現階段最大的問題是兩國價值觀漸行漸遠。該問題的本質是兩國歷史文化傳承的差異:東方的中國,唐宋鼎盛時即崇尚以和為貴,鄧小平時期提出韜光養晦,習近平時期提出的避免大國關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體現了一脈相承的外交文化;而保持“領導地位”是美國外交價值觀的核心特征。其“領導地位”思想源于基督新教、獨立宣言中的基本價值以及對國家實力的迷戀等共同形成的傳統外交理念。一個要突破零和游戲尋求發展,一個則以普世價值的代表自居而謀求領導地位——雙方的價值困境很難在短期突破。
中美在戰略層次上是如何定義雙方關系的?習近平用新型大國關系進行了定義: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華盛頓卻處于外交忙亂時期:再次與俄羅斯拉開了沖突的架勢,且在中東日益陷入民族和宗教糾纏之中。中國對美國的戰略定位是具有連續性的,而美國體制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則具有不確定性。因此,理性梳理雙方的戰略關系,明確兩國長期合作的基本原則,是習奧會后雙方需繼續深耕細作的領域。
在國家發展模式的選擇上,華盛頓對中國的不滿日益增多,但習近平在華盛頓的外交圈贏得了肯定。從個人魅力角度,華盛頓接受習近平,但又擔心習近平更強調“中國模式”。在軍事方面,美國認為習近平已認識到美國軍事霸權地位這一現實。但是習近平認為,這一現實不會阻礙中國在區域和全球實施積極的外交政策,因為中國的軍事實力增長會逐漸平衡(而非直接挑戰)美國在亞洲奉行的單邊主義。
習奧會期間,雖然中國懷著釋疑解惑的態度去解決這些問題,但短期內解決這些問題并不容易。中美能否最終取得共識?如果可以,共識又是什么?實際上,務實的中國外交已經給出了答案:如果無法正面定義共識,可以采用“不”的方式做底線定義,即不沖突、不對抗。
中美關系所面臨的問題基本可分為政治軍事和經濟貿易兩類。其中,合作與沖突是構成矛盾的兩個方面,如影隨形。如果把中美關系看作是一個三角形,那么合作和沖突就是它的兩條邊,而底邊就是中美間的關聯度。底邊的長度決定著兩條邊的穩固度和平衡度,底邊越長三角形越平穩。在該模型中,正視中美關系的矛盾是方法論的邏輯起點,而解決矛盾之術就是要加強融合,擴大利益交叉點,增加關聯長度。
首先,增加經貿關聯度。要進一步加強中美經貿關系的依存度,在保持平穩貿易關系的同時,擴大相互投資,并積極推進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為經貿關聯度搭建長期制度支撐。
其次,增加政治軍事關聯度。在戰略和安全分歧突出的情況下,雙方要管控分歧,并突破狹隘的同盟意識,尋找利益共同點,發展互不為敵、共擔責任的新型軍事關系。
再次,建立機制性關聯點。雙方不但要加強在傳統經貿領域的對話機制,夯實現有工作關聯點的建設,還要建立網絡安全、雙邊投資等新問題的定期對話機制。
最后,擴大民間關聯長度。雙方要加強民間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尊重各自歷史、文化和宗教獨特性的基礎上,求同存異,通過不斷深化的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構筑兩國長期共贏的堅實基礎。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