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資金支持的金融樣本——以湖南婁底為例
趙倉實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上海200437)
據湖南綜合新聞網《紅網》報道,2015年湖南計劃扶持家庭農場4000戶,省財政按每畝耕地每年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補貼資金將以“一卡通”的方式補貼到每一戶家庭農場。湖南省政府出臺這一政策舉措,無疑能對全省家庭農場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在湖南省婁底市這一經濟欠發達的傳統農業地區,由于歷年來政府對農業生產欠帳大多,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僅僅依靠財政資金支持,仍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自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發展家庭農場以來,婁底市通過多種方式大力支持家庭農場的發展,對推動該市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產生了較好的示范效應。
一、家庭農場發展情況及主要特點
(一)家庭農場發展迅速,已認定注冊比例偏低。截至 2013年末婁底市共有家庭農場2131家,其中經工商部門注冊或農業部門認定的有366家,占比為17.2%。注冊類型以個體工商戶為主,同時包括非公司制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等。
(二)家庭農場以養殖業為主,經營范圍突顯婁底特色。婁底市家庭農場從事養殖業生產經營的有1269家、占比為59.5%,從事種植業的413家、占比為19.4%。從經營范圍來看,家庭農場突出了婁底地方特色,如新化縣的黑豬養殖、漣源市的黑牛養殖、雙峰縣的淮山、辣醬等。
(三)家庭農場土地經營面積偏小,流轉價格在200元左右。根據婁底市農村經濟管理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戶均54.8畝,其中面積在50畝以下的占比達60.5%,面積在500畝以上的僅有24家,僅占1.1%。受到土地性質與產出情況的影響,婁底市家庭農場土地流轉價格有所差異,基本處于每畝100元-300元價格區間。
(四)勞動力以家庭成員為主,半數以上家庭農場經營收入低于10萬元。2013年,婁底市家庭農場勞動力總數為1.68萬人,其中家庭成員勞動力為1.24萬人、占比達73.8%。婁底市家庭農場收入受經營類別不同而有所差別,但總體上收入偏低。調查顯示,2013年家庭農場經營總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有1106家、占比達51.9%,經營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有398家,占比為18.7%。
二、家庭農場金融資金供需情況及特點
(一)家庭農場資金需求情況及特點
1.家庭農場資金需求旺盛,金額較大。從金融機構調查顯示,2013年婁底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收到87筆家庭農場貸款申請,金額達1920萬元,資金需求量較大。在抽樣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家庭農場希望獲得的貸款額度在20-50萬元之間。以一個家庭式的養豬場為例,從建設到維持運營需要資金近60萬元左右,一般3-5萬元的小額貸款已難以滿足其需求。
2.家庭農場資金需求呈現多元化特征。一是資金需求類型多元化。主要包括用于購買種子、化肥、農藥,支付土地流轉費用和雇傭工人工資等的流動資金需求,用于土地整理、建設蔬菜大棚、購置農機具等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還有用于開展農產品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的資金需求。二是資金需求期限多元化。調查顯示,短期融資主要用于購買種苗、飼料、肥料等生產資料,期限一般在6-10個月,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征,以春秋為需求旺季。中長期融資主要用于租用及整理土地、購置固定資產等長期投資,期限一般在1-3年。
3.家庭農場所能承受利率水平總體較低。家庭農場從事種植養殖業,具有農業弱質產業的特點,經營利潤總體較低。近年來人工成本、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較快上漲,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加劇了家庭農場經營壓力。據調查,在正常年景下,種植業家庭農場資產利潤率在8%-15%左右,畜禽飼養業家庭農場在10%-15%左右,水域養殖業在15%左右。同時,家庭農場面臨較大的生產風險與市場風險,在年景差時可能虧損,難以承受較高的融資成本。
(二)家庭農場金融供給情況
1.涉農金融機構是支持主體。2013年末,婁底市家庭農場貸款余額7692萬元,提供信貸支持的主要是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信社以及村鎮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在獲得貸款支持的363家家庭農場中,涉農金融機構支持戶數達到85.2%。
2.貸款方式以抵質押為主。貸款方式上主要是抵(質)押、保證、聯保等,其中抵質押方式貸款最多,占貸款的65.1%,保證方式貸款主要有擔保公司擔保、親友擔保、農戶聯保以及公務員保證等方式,抵(質)押物涉及范圍較窄,大部分為家庭農場主在城鎮的房產。
3.貸款金額普遍較低,利率相對偏高。從調查情況看,婁底市家庭農場貸款戶均余額為21萬元,其中農戶小額貸款345筆、2375萬元,戶均余額僅為6.8萬元,占全部貸款的30.9%。從貸款利率看,有333筆、2350萬元家庭農場貸款利率上浮1倍以上,占全部貸款的30.6%。
三、家庭農場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農場生產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條件較差。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婁底市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差、機耕道不配套,農場為改善基礎設施投入較大。漣源市龍塘鄉一個家庭農場投入近100萬元用于硬化道路。二是先進種養技術引進滯后。良種繁育體系不夠健全,良種和技術的引進、培訓及推廣力度不大。2013年,雙峰縣大興村生態農場選擇栽種紅肉蜜柚和突尼斯軟籽石榴,由于不能適應婁底氣候,導致掛果不理想,農場虧損嚴重。
2.家庭農場土地集中成片流轉受限。一是受地理和歷史因素制約。婁底市屬于丘陵地帶,承包農戶耕地好丑搭配、田塊分散,成片流轉的難度較大。據統計,100畝以下的流轉承包戶占總流轉的65.5%,無法集中連片制約了家庭農場經營規模。二是土地流轉的組織化程度低,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目前,婁底市農村土地流轉大都是自發行為,特別是農戶之間的轉包、轉讓和互換,多數屬于口頭交易,鮮有通過有關部門簽訂書面流轉協議或合同。
3.家庭農場風險防范能力不足。一是疫病防控能力差。比如H7N9禽流感導致禽肉類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下挫,市場銷量銳減。婁底市經開區的白鷺灣中藥老山雞場產出的雞蛋以往都是供不應求,若碰上瘟疫卻會嚴重積壓滯銷。二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婁底市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抗御水旱等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婁底市大埠橋位于漣水河邊的水田,逢漲必淹,如果由承包農戶自行籌資修砌圍堤資金缺口較大。
(二)家庭農場金融資金支持面臨的主要問題
1.家庭農場貸款期限、利率與實際需求不匹配。一是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不匹配。農業生產周期一般較長,但金融機構出于資產負債期限匹配和防范風險的考慮,現有涉農貸款期限多為一年,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二是融資成本與承受能力不匹配。金融機構對家庭農場貸款利率基本上浮了30-100%,而農業種養殖業利潤率較低,大致在5%—15%之間,同時面臨較大的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難以承受較高的融資成本。
2.家庭農場貸款缺乏有效擔保物。調查發現,“缺少合格的抵押擔保資產”是貸款難主要原因。一是家庭農場經營處于起步階段,普遍生產經營規模較小、固定資產少且缺乏可供抵押的不動產。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農村產權抵押面臨法律障礙,抵押登記不配套,資產處置困難等問題。三是家禽家畜等活體動產質押融資缺少可供操作的具體辦法,尚不能用于貸款質押。
3.家庭農場保險發展相對滯后。種養殖業易受天氣、疫病、生態環境、自然災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面臨較大的風險。由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保險賠付率高,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較低,導致農業保險險種較少。而且部分保險產品設計不合理,化解風險作用較小。如能繁母豬死亡保險額為1000元,而能繁母豬達到繁育能力后成本在4000元以上,保險賠付不能覆蓋全部風險。
(三)制度性根源分析
1.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制約土地流轉。家庭農場主要特征是土地的適度規模化經營,因此必須進行土地流轉。但在目前農村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仍然具有社會保障和就業雙重功能。農民雖然外出務工從事非農生產,但基本上處于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確定狀態,而且不能享受到社會保障,故農戶一般不愿意將土地流轉出去,這是家庭農場發展的體制障礙。
2.農村產權要素無法順利進入市場交易。一是土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缺失。目前,婁底市只有雙峰縣、漣源市5個鄉鎮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絕大部分鄉鎮沒有相應的中介服務機構。二是農村土地、房產受法律限制無法抵押擔保。家庭農場的土地、房產由于沒有相應的權證抵押無法進行信貸抵押融資。
3.農村金融市場缺乏充分競爭。目前大部分的鄉鎮仍然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機構,農行等其他涉農金融機構在鄉鎮的網點不到鄉鎮總數的10%,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基本上都設在縣城。可以說,農村金融競爭只延伸到縣城,真正的農村(鄉村)金融依然缺乏有效的競爭,影響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
4.農業風險分散分擔體系不夠健全。農業生產地區往往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地方財政能力有限,涉農貸款的擔保體系、風險補償機制建設不夠完善,而涉農貸款又是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的領域,金融機構往往不愿意涉足。
四、加大家庭農場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議
促進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需要相應的政策扶持體系、金融支持體系和風險分散分擔體系共同發揮作用。
(一)建立完善家庭農場金融政策扶持體系
1.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一是對《擔保法》、《物權法》等進行修訂完善。取消“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的法律規定,賦予土地承包經營權應有的財產功能和融資功能,盤活農村資源要素。二是出臺專項的農業保險法規細則。加快研究出臺相關辦法,規范農業保險的運作,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配套的法律保障。由國家出資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明確政策性保險公司業務的性質、范圍、職能作用、財政補貼等方面的內容,有效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各類風險問題。
2.加大各項補貼扶持政策。明確加大對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建議每年將中央財政新增補貼部分主要用于家庭農場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將中央財政對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40%用于對家庭農場等種養殖大戶的扶持。
3.完善農村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醫療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消除土地承包經營權承載的社會保障功能,為土地流轉農戶創造適宜的退出機制和制度條件。
(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
1.著力構建競爭充分的農村金融市場。一是強化政策性銀行功能,圍繞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通過“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模式,帶動家庭農場做大做強。二是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完善縣域產品研發體制,加大對糧食生產核心區、畜牧業養殖優勢區等的支持。三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理順產權關系,進一步發揮家庭農場金融主力軍作用,加大對較小規模家庭農場的小額信貸支持力度。四是推動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快發展,發展面向家庭農場的社區銀行模式。
2.推動適合家庭農場發展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一是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對于種植糧食類家庭農場,應重點加大農機具抵押貸款、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等業務創新;對于種植經濟作物類家庭農場,要探索大棚抵押、現金流抵押、林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對于畜禽養殖類家庭農場,要重點創新廠房抵押、畜禽產品抵押貸款;對資信記錄好的家庭農場要積極發放信用貸款。二是加大信貸制度創新力度。要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實際貸款用途、綜合投入產出等因素,完善利率風險定價機制,合理確定家庭農場利率浮動水平、合理匹配貸款期限。三是改進家庭農場金融服務方式。簡化針對家庭農場貸款的審批流程,創新審批機制,提高審批效率。建立針對家庭農場的信用評級和培植制度,加強對家庭農場主的金融輔導和培育。
(三)健全金融支持家庭農場的風險分散分擔體系
1.進一步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支持各類信貸擔保機構通過再擔保、聯合擔保以及擔保與保險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構建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商業性信用擔保機構、互助性信用擔保機構和信用再擔保機構組成的擔保服務組織群體。
2.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風險分散功能。一是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擴大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和林業等保險保障范圍和覆蓋區域。二是加強銀政保合作,引導農村保險與農業信貸相結合,積極開展農村小額信貸保證保險,拓展“貸款+保險”的家庭農場融資新模式。三是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費中財政的補貼比例,降低家庭農場保費負擔比例。
3.建立涉農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一是地方財政每年要預算安排一定的風險補償資金。經濟欠發達市、縣(市)可以由上一級政府財政補貼。二是地方政府充分整合各項財政對農業的分散補貼資金,集中起來建立農業產業基金、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等。三是中央財政給予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政策傾斜,按縣(市)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比例的3-5%,提取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直接撥付到縣(市)風險補償基金專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