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琪
(中國人民銀行衡陽市中心支行,湖南 衡陽 421001)
近兩年來,衡陽全轄各縣(市)都開展了金融服務“三農”創新工作,選取兩個比較典型的模式進行分析。
1.運行基本情況。從2014年5月起開展“五權”抵押貸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山塘水庫承包經營權、房屋產權、農業機具),打通農村“沉睡資源”變“資產”通道。
一是尋找金融服務“三農”突破口。出臺了《耒陽市農村綜合產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耒陽市開展金融服務“三農”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人民銀行耒陽市支行聯合市農經局、林業局、水利局、國土局、房產局等部門先后制定了農村“五權”確權登記頒證、評估、流轉交易、抵押貸款等方案和管理辦法,耒陽市農商行、村鎮銀行分別制定了農村綜合產權抵押貸款業務流程。
二是搭建“五權”抵押貸款新平臺。建立“四中心二公司一協會”,具體包括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農村權證服務中心、農村產權評估服務中心、農村信用服務中心、農業融資擔保公司、農村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協會。
三是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保平安”。形成六方風險共擔機制,借款人、銀行、政府、擔保公司、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共擔風險。做實農業融資性擔保公司,為農村綜合產權抵押貸款擔保,降低信貸風險。引入保險保障機制,商業保險與政策性保險相配套(人保財險耒陽支公司、中華聯合耒陽支公司)。成立交易中心和農村資產管理公司,拓展農村資產交易及處置市場。
四是創新服務注入“三農”新活力。農商行創新“發財樹”油茶權林抵押貸款、“甜蜜蜜”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兩大品牌,支持種養大戶和農村新型經濟主體創業。郵儲銀行推出“小微信貸通”,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和涉農企業產業結構調整。融興村鎮銀行采取《土地流轉經營權證》和農業機械批量抵押的方式,為綠聯農機專業合作社授信并發放貸款200萬元。2014年,耒陽市共辦理農村綜合產權抵押貸款4.3億元,帶動涉農貸款較年初凈增9.68億元。
2.困難及制約因素。一是服務中心運作不規范。存在編制問題。綜合產權交易中心無固定編制,由農機、農經、林業、國土、房產、金融等部門臨時抽調人員組成,組織難、管理難。信息溝通受阻。“四中心二公司一協會”平臺無法實現跟各職能部門辦證大廳聯網辦公、信息共享。土地流轉經營合同簽訂率低且極不規范。《他項權證》欠合法、合規。《土地流轉經營權證》等證件為耒陽市自制,并非全省統一制式。二是土地長期成片流轉難。土地流轉時間受限。據調查,大部分村組均沒有嚴格執行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的政策,土地承包時間均在3至5年或10年,土地承包人變更頻繁,難以實現長時間流轉。土地流轉面積受限。目前農村土地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分離,且每戶承包僅3到5畝,甚至更少,需取得上百戶甚至更多農戶的同意才能實現大片土地流轉。三是金融服務創新依然滯后。貸款主體受限。農民專業合作經營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濟組織不具備法人資格因而不是合法的貸款主體。貸款額度偏低。涉農貸款未跟上現代農業發展腳步,額度偏低難以滿足規模經營信貸需求。貸款期限較短。95%以上的農業貸款期限均為一年以內,期限太短難以適應農業生產周期需要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貸款成本偏高。農業貸款利率上浮幅度大多在50%以上,融資貴問題較突出。貸款權限受限。農村資產“五權”抵押貸款系耒陽首創,駐耒涉農銀行無權審批,一筆貸款需層層報批,費時耗力。
1.運行基本情況。從2012年開始,常寧市農商行拓展支農新思維,弱化、淡化抵押擔保觀念,創新信用貸款模式支持“三農”發展,“村為主·誠合通”小額信用貸款、“準信用貸款”兩種模式脫穎而出,成為當地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典范。
一是拓展新思維。農村抵押物不足,耕地、宅基地等產權確權、頒證、評估、流轉、抵押、處置困難,流轉平臺及市場發育不全,是制約當前“三農”信貸發展的瓶頸。調查評估發現,盡管轄內農村整體信用環境偏弱,但持續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每年農戶主動償還的逾期貸款近千萬元,償貸意識明顯增強。且抵押擔保物對于貸款戶而言雖具有一定約束性,但對于涉農金融機構來說,若一筆貸款要走處置抵押擔保物司法程序時,則是勞民傷財,不得已而為之。在此基礎上,人行衡陽市中支指導常寧市農商行摒棄傳統的“無抵押不貸款”舊思維,拓展以守信農戶、農村新型經濟主體為對象的信用貸款模式支持“三農”發展。
二是拓寬新渠道。2012年推出“村為主﹒誠合通”小額信用貸款。在各行政村聘用1名由村委會推薦的誠信信息員,負責提供本村存貸款業務信息和農戶信用信息。銀行在信息員參與下對轄內農戶開展評級授信工作,以戶為單位建立信用檔案,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信用村建設,按照“評級-授信-用信”流程辦理貸款發放。該項業務推行以來,貸款筆數及貸款金額均逐年遞增,至2014年末共發放貸款1.7萬余筆,金額達28億元,不良率也由剛推出時的近8%下降到4.94%。
2013年為滿足農村新型經濟主體大額資金需求又推出了“準信用貸款”。貸款條件:一是貸款人信用良好;二是考察產業具有較強成長性;三是貸款人擁有農村房屋及種養業等雖不符合銀行抵押條件但仍有價值的資產;四是家庭核心成員需同時簽字擔保。該項業務開展以來發展勢頭良好,至2014年末共發放貸款70筆,金額1500萬元,目前不良率為3.5%,低于整個貸款不良率1.15個百分點。村民劉明湖流轉300余畝土地進行油茶種植、生豬養殖、林下經濟風景林培育,農商行支持發放貸款100萬元,2014年初又通過福祥便民卡追加貸款50萬元,目前該村民立體種養殖規模達年產值500余萬元以上。
三是開拓新模式。以陽光信貸工程為載體,大力開展信用村建設,對符合信用村條件的,采取批量公開授信模式,頒發信用證,農戶憑信用證貸款就象存取款一樣方便。信用貸款額度從原來的2萬元一戶提高到5萬元一戶,一級信用村最高單戶信用貸款可達8萬元。貸款期限由以前的一年以內到最長5年,以適應農村貸款中長期化趨勢。簡化貸款辦理流程,加強貸后跟蹤管理輔導,幫助農村新型經濟主體規范財務管理。
四是取得新成果。常寧農商行信用貸款模式的創新,有力推動了涉農信貸政策落實。至2014年末常寧市涉農貸款余額47.24億元,比年初新增17.17億元,增速57%,超過整個貸款34個百分點。在金融資本的帶動下,常寧市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發展壯大,農村土地流轉步伐加快,全市共流轉耕地2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1%,流轉林地42萬畝,占集體林地總面積的25%,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214個、6000余戶、461個和27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454元,增長了12.5%。
2.困難及制約因素。
一是金融生態環境依然不理想。近年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雖有所改善,但依然相當脆弱。一方面農業“靠天吃飯”具有先天弱質性,另一方面農村信用意識相對缺乏,造成涉農貸款風險大。2014年衡陽市不良貸款余額62.12億元,不良率為6.06%,其中“三農”不良貸款余額達30億元,幾近5成。10家農信社整體不良率達17.19%。如衡陽縣信用聯社對陡嶺村發放貸款80戶就已有60戶形成不良,銀行機構信貸支持“三農”發展的積極性被嚴重挫傷。
二是信用聯絡員的待遇問題。由于各鄉(鎮)、行政村均未設置專門的信用專干,因而常寧農商行只能采取每村聘用一名誠信信息員方式,以獲取村民的信用、貸款需求等信息,但對于信息員不能按勞動法給予其固定工資,沒簽訂正式用工合同,因而其工作的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持續性均難以保證。
近年來,衡陽轄內各縣(市)都積極探索金融服務“三農”創新,如衡陽縣“一流轉五服務”,耒陽市“金融創新試驗區和金融生態示范區”建設和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示范縣創建,常寧市創新信用貸款模式,衡南縣全省首發惠農金融IC卡,有效整合165項財政補貼款和“新農合”業務功能等等。其中最為典型的模式就是上述耒陽“五權抵押貸款”和常寧“準信用貸款”,可謂“風生水起”,但都存在“兩高”現象:一是貸款利率目前都較高,大多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50%以上;二是不良率都較高,農業先天弱質性形成不良貸款較多。除此之外,兩種模式還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貸款基礎不同。前者是以抵押物為基礎,后者以信用為基礎。二是審貸側重點不同。前者注重審查抵押物的數量、質量,以及評估價值。后者注重審查貸款人的信用記錄,產業是否具有成長性,上下游產業是否具有持續健康發展的空間。三是所需配套服務不同。前者需要大量配套服務機構的相關服務,如評估、擔保、資產處置等等。后者需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四是貸款額度、期限不同。前者貸款額度是根據抵押物的價值來確定,理論上可以高達千萬元以上,期限最高可以達八年。后者目前貸款額度最高為100萬元,期限最高為1年,只要信用良好,續貸手續十分簡單。
(一)建設農村信用體系是關鍵。無論是抵押貸款還是無抵押貸款,信用記錄良好是銀行放貸的最根本條件,因此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解決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關鍵。加快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行農村信用環境建設一把手負責制,建立誠信獎勵、失信懲戒機制。各縣(市)金融生態辦建立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為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提供農戶信用信息查詢。
(二)統一出臺行政規章是基礎。建議出臺統一的地方性行政規章以引導農村土地等綜合產權有序流轉,統一印制《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設立市一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以促進跨縣(市)交易實現,配備和培訓專業人員,規范辦理各項業務。加快完善配套的評估中心、收儲中心。
(三)創新信貸產品服務是核心。一是從法律上認定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村新型經濟主體的貸款主體地位。二是適當下放授信權限,提高授信額度,延長貸款期限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率定價機制,對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有高科技含量、低污染低能耗的小微和“三農”實體實行低息貸款,支持其在經濟低迷期茁壯成長。
(四)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是保障。一是由政府主導在各縣(市)成立專門的農業擔保機構。二是進一步拓寬農業保險的品種和范圍。三是設立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整合財政直補資金、提取部分涉農金融機構繳納稅款充實,用于銀行貸款擔保、貸款貼息和代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