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長容 劉祉圻
(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徐州 221131)
1.1.1 財務核算反映了資金的來源
新會計制度加強對財政投入資金的會計核算,要求存貨及收入支出類等會計科目的明細核算要區分資金的來源。比如新會計制度要求事業支出會計科目應按照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以及財政補助支出、非財政專項資金支出、其他資金支出等層級進行明細核算;要求預付賬款及存貨等會計科目應當通過明細核算或輔助登記方式,登記其資金性質即區分財政補助資金、非財政專項資金和其他資金。新會計制度區分了財政資金與非財政資金,新增了財政補助結轉與財政補助結余兩個會計科目,年度終了對資金結轉結余和分配的會計處理流程有了明確的規定,充分體現了資金性質的重要性。在年末結轉工作中需要將事業支出會計科目下的明細科目按其資金性質分別結轉,其中財政補助支出當年發生額結轉至財政補助結轉會計科目,非財政專項資金支出當年發生額結轉至非財政補助結轉會計科目,其他資金支出當年發生額結轉至事業結余會計科目。
1.1.2 對基建數據的新要求
原會計制度要求農業科研單位的基建賬套按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的規定來設置,基建賬套中的各項資產和負債也僅在基建賬套中反映,基建數據與科研數據是兩個獨立的主體,從而形成了一個單位執行兩種會計制度,編制兩類會計報表的現象。基建數據與科研數據的分別披露使得一個單位的經濟業務無法完整反映,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新會計制度中對基建賬數據有了新的規定,要求科研事業單位在按照基建會計制度單獨建賬與單獨核算的同時,要將基建賬相關數據定期并入科研賬套,使基建數據與科研數據成為一個整體。這一規定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完整性,為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全面加強資產負債管理以及防范和降低財務風險發揮會計信息支撐作用。
1.1.3 引入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
事業單位應加強對固定資產的核算,保證固定資產的保值增值,原會計制度通過固定資產與固定基金兩個會計科目對固定資產的賬面原值進行會計核算,沒有要求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對相關因素的影響缺乏籌考慮,因此對固定資產會計科目的核算不夠全面。另外,隨著對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改革力度的增大,知識創新的步伐也越來越快,農業科研單位近年來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由此創造了大量的無形資產,如自行開發的科研成果、專利等[1]。但這些無形資產在農業科研單位的財務核算中卻沒有體現出來。
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首次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作出要求,并對計提折舊和攤銷的業務處理有了明確的規定,即在計提折舊和攤銷時沖減非流動資產基金,而非沖減支出。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是否計提折舊與攤銷可由行業主管部門統一規定。新會計制度的這一處理充分考慮了預算管理的需要,全面促進了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落實“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結合”的資產管理理念和原則。同時,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以凈值在財務報表中披露,也進一步提高了財務信息的質量。
新會計制度在原制度的基礎上,新增了“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存貨”“累計折舊”“在建工程”“累計攤銷”“待處理資產損溢”“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應付職工薪酬”“長期應付款”“非流動資產基金”“財政補助結轉”“財政補助結余”“非財政補助結轉”“其他支出”會計科目、取消了“對外投資”“材料”“產成品”“成本費用”“借入款項”“應付工資-離退休費”“應付地方(部門)津貼補貼”“應付其他個人收入”“事業基金-投資基金”“固定基金”“撥入專款”“撥出專款”“專款支出”“撥出經費”“結轉自籌基建”“銷售稅金”會計科目,將“庫存現金”改為“現金”、“應交稅金”改為“應繳稅費”、“應繳預算款”改為“應繳國庫款”、“結余分配”改為“非財政補助結余分配”、“附屬單位上繳款”改為“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對附屬單位補助”改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共分5大類48個會計科目。
新會計制度對原制度財務報表的排列方式以及結構和項目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并增加了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收入支出類項目在新的資產負債表中不再反映,表中的各類項目均按照其流動性予以列示,對收入支出表的結構也進行了優化,在反映農業科研事業單位收入與支出的同時,又按照其資金性質將財政補助結轉結余以及事業結轉結余和經營結余分別列示,同時可以反映會計年度內非財政補助結余的形成和分配情況。這些改進使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財務報表體系更完整、更能滿足財務管理及預算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
收付實現制是原會計制度對會計核算的要求,隨著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日益發展,收付實現制的缺陷在會計核算中也越來越明顯,不利于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新會計制度中規定了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但部分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核算應當按照新會計制度的規定采用權責發生制,通過權責發生制改進會計核算方法,對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起到改革與創新的效果。
新會計制度將撥入專款、撥出專款、專款支出這3個常用的專項類會計科目予以刪除,將各類專項資金根據不同資金來源分別在財政補助收入、事業收入、上級補助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其他收入和事業支出等會計科目中進行核算,并且要求在按新會計制度建賬與銜接轉換時,將撥入專款會計科目的余額轉入非財政補助結轉會計科目的貸方,將撥出專款和專款支出會計科目的余額轉入非財政補助結轉會計科目的借方。這一規定與原會計制度中撥入專款會計科目核算內容不相一致,原會計制度中對撥入專款進行了詳細的定義,指事業單位收到財政部門、上級單位或其他單位撥入的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單獨報賬的專項資金。由此可見,新會計制度在建賬時忽略了部分因素沒有全面考慮資金的性質并分析相關會計科目的余額,即未將撥入專款、撥出專款與專款支出這3個會計科目的余額相抵后的差額轉入非財政補助結轉會計科目,使新賬中的財政補助結轉、非財政補助結轉和事業結余會計科目的余額無法真實完整地體現其資金的性質,繼而導致了非財政補助結轉科目內容與其概念不符,影響項目結轉結余資金的性質。
原會計制度對已完工項目在年終結賬時是規定要把撥入專款與撥出專款和專款支出兩個會計科目的余額相抵減后的差額計入事業基金會計科目。而新會計制度中規定了收入及支出類會計科目年末結賬后均無余額,也就是說未結題的課題專項資金年終也要根據資金的來源將收支類會計科目分別轉至財政補助結轉、非財政補助結轉以及事業結余會計科目中。新制度的這一規定便于信息使用者直觀地了解不同資金來源項目的結轉和結余情況,便于實施預決算管理,但對跨年度項目執行中所涉及每一個會計科目的累計發生額沒有原會計制度下清晰明了,必需借助完善后的財務軟件來統計匯總。
為協調預算及財務雙目標的需求,新會計制度對事業支出會計科目的明細設置也有了新的規定,要求其明細科目應當設置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以及財政補助支出、非財政專項資金支出、其他資金支出等會計科目,并按照一定的層級進行明細核算,可以將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設為二級明細科目,并在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科目下設置三級明細科目即財政補助支出、非財政專項資金支出、其他資金支出會計科目,四至六級明細應按照項目類別及《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支出經濟分類”的款級科目進行設置。新會計制度下的事業支出會計科目的層級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導致明細科目的個數多倍增加,給明細科目的匯總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例如,事業支出科目下至少有6個相同的末級明細科目,想要統計整個單位一定期間該項費用的支出情況,需要將這些相同末級明細科目進行匯總統計后方可得出結果,相比原會計制度下要繁瑣的多。
目前,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報送的財務報表更多的是面向內部的,科研數據與基建數據的單獨反映更便于本單位領導對財務信息的需求。如果按照新會計制度的要求將基建數據定期并入科研賬套,那么會給單位內部報表的編制帶來一些人為的重復性工作,需要將合并后的科研賬套再次分解為合并前的科研數據和基建數據。原會計制度下,基建數據雖然沒有定期并入科研賬套,但對外報送的財務報表均是將基建數據與科研數據進行分析后編制的合并報表,即表合賬不合,因此并未“游離”于科研賬套之外。新會計制度的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使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能夠全面披露財務信息,在對外報送的報表是合并基建數據后編制的前提下,基建數據可以在工程竣工決算后再作賬套合并處理。
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在完善會計科目體系的基礎上要求財務核算反映資金的性質,基建數據定期并入科研大賬并進一步改進優化了財務報表體系等,這一系列的改革創新舉措對農業科研單位的財務核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新會計制度實施后,財務人員應盡快改變財務核算及管理的觀念,適應新的政策和要求,在財務工作中不斷創新與完善,為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1]遲巍.新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財會工作的影響論析.現代商業.2013(36).
[2]《事業單位會計制度》.2012.
[3]《事業單位會計準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