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鄒 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430063)
新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明的交流與合作。文化作為文明的核心體,始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擁有如此輝煌的歷史文化根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進行傳承和創新對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全球化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直是世界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等逐步認同,形成了鮮明的民族品格和精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塑造的“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思想深深扎根于中華兒女心中,不僅極大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我國人民發揚傳統文化奠定了歷史基礎,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產生并將繼續產生重要的影響。然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各國文化進行滲透,借助各種方式占領文化市場以達到內化主權國家深層心理意識和價值觀念的目的,從而滿足其“殖民擴張”的野心。西方文化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對世界的影響力和輻射面逐步擴大。他們所宣揚的所謂人權和自由主義中不乏個人主義、重利輕義等消極因素。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需要看清問題的實質,拒絕一味盲目崇洋媚外所造成的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濃厚的祖國意識和道德標準的現象產生。實際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文化的獨立性,也就會喪失民族的獨立性;喪失了民族的獨立性,就淪為了別國的附庸了。當然,筆者并不主張文化保守主義,而是主張不同文化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堅持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防范和抵制文化霸權主義的侵略。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標志著一種超越資本主義文化的先進文化的出世。它繼承了人類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反映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階級的發展要求,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根本屬性,是時代性、先進性、人民性的統一。當今社會,各種思想文化交流頻繁,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矛盾始終處于相持狀態。西方社會倡導所謂的“普世價值”不過是其試圖改變他人政治信仰和道路選擇的借口。當前,我國青年一代的主流思想是好的,但不能否認一小部分青年人已經發生價值混亂和信仰危機了,他們盲目地推崇資本主義價值觀,追求所謂的“自由”,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不可小覷的消極影響。黨的十八大報告是針對我國發展的歷史階段和當下實際情況提出的具體目標,符合社會前進方向和民眾期望。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向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邁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歷史和傳統都要求加強文化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也需要文化來指引方向。
文化產業被稱為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或“黃金產業”。一個國家能否建設成為文化強國的一個體現就是文化產品能不能蘊含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從而走向世界,對世界人民產生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的影響。我國長期以來只注重文化的公益性,而忽視了它的產業屬性和效益功能。在美國,視聽產品已經成為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換匯產品,居于出口貿易的第二位,《哈利波特》的品牌價值已達150億美元,帶動全國相關產業的經濟規模預計將逾千億美元。在英國,文化產業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全國第二大產業。到2010年,音像出口已占日本總出口的10%,日本文化產業的規模比電子業和汽車業還要大。《我國文化產品及服務進出口狀況年度報告(2009)》顯示,美國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高達42.6%,我國只占1.5%;2008年美國海外票房收入183億美元(全球票房收入280億美元),而我國僅3.6億美元。
通過此對比,可以發現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日益激烈。在經濟總量整體上升的背景下,更應該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展現大國的風度和氣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考驗。境外文化產品的大量輸入以及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傳媒業更是不斷加大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競爭方面的差距。如何切實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應如何在全球化進程中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以全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必須要秉著對民族、對歷史、對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保持一種開放與謙虛的心態有效地維護優秀民族文化的綿延與發展,與此同時,把優秀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緊密結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促進中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與永恒的,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滄桑,有其精華,亦有其糟粕,但更多的是精華,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要科學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代,中國數千年占據世界先進文化之首;在近代,即使國家千瘡百孔,優秀民族文化依然屹立不倒;在當代,中國文化經歷改革開放的洗禮更展現出它無窮的魅力。我們有理由樹立文化自信、保持民族性。恩格斯認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因此,關于思維的科學,和其他任何科學一樣,是一種歷史的科學,關于人的歷史發展的科學。”作為推動中華民族前進動力的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在今天繼續發揚光大就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機制。通過與不同文化思潮的接觸和交流,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轉換,體現時代性。同時積極構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文化發展格局,始終堅持繼承和發展相結合,開放性與自主性相結合,批判和吸收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現與世界文化的接軌,彰顯世界性。
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續,是對傳統文化的變革和創新,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全面豐富和發展。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和中共十七大報告都從四個方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一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面向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在于提升、強化、發揮、文化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價值性,通過彰顯社會主義文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價值,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中的主導性;面向世界的重要意義在于不斷開拓社會主義文化的世界眼光,立足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借鑒其他民族創造的優秀成果,切實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比較優勢,使它在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間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面向未來則要求我們要自覺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文化的發展,根據歷史的尺度衡量文化的先進性,善于從未來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目標與趨勢出發,設定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航向,不斷推動文化的與時俱進。”“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是對先進文化的本質規定。“它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反映中華民族當下的生動實踐,代表和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利益,但拒絕狹隘的民族主義;它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遵循科學的思想路線。高揚科學的旗幟,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的一致,反映一切封建文化和迷信思想;它植根于人民大眾的社會實踐,由人民大眾創造并服務于人民大眾。”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引導全社會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共同進步,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只有在全社會形成安定有序、活潑健康的文化氛圍,才能極大地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全國各族人民群眾有了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狹隘利益的精神共同體,就能能夠團結協作共同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因素,文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日益增多。必須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以經濟發展為核心做到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要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文化創新力,但文化創新離不開體制的支撐,文化體制改革與創新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創造生產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為目標,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首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要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管理體制,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以實現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管理機制。其次,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換和提升。要把開發科技含量高、創意含量高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加大研發人員和研發投資的比重,作為關鍵的戰略步驟;要發揮文化創新的活力效應,發揮產業的聯動效應,建立良好的跨國跨界合作模式,努力與信息化的潮流相結合。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 周蔚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2(4).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5.
[4] 沈壯海.關注文化安全新課題[J].中國教育,2004(2).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共產黨宣言與全球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 楊生平.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文化發展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8]羅本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和諧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