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成,符向萍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經濟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城市是社會文明的聚集地,濃縮了社會風俗、民族融合、人文藝術等諸多影子,城市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發展可以凸現和引導社會的發展方向。新世紀以來,一條新型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城市群為人們所關注。很多學者認為,城市群的形成是自然和社會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成果,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隨著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通過城市群的塑造來擴展經濟和效益空間是大勢所趨,而中國城市群的結構體系將是未來中國社會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
當前,在國家的戰略部署下,京津冀協同發展正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正在為我國區域合作發揮典范性作用。城市群的發展建設是其重要的內容,而城市群中的文化建設更是城市發展中的核心內容。高等學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新的四大職能,可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結合自身特點,發揮獨特的作用。
眾所周知,高校是思想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思想文化的傳播地。高等院校匯集了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學者、專家,能為城市文化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同時,位于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三地高校,由于相似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傳統使他們在日常教育中會將相近相同的民風民俗、歷史人物、知識思想傳播至當代大學生。大學本身就是傳播、弘揚和創造優秀文化的基地,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引領著社會文化向著更文明、更健康的狀態發展。處于發達資訊網絡中的大學生,也成為傳遞這些信息的一個個載體,更好地接受文化因子,也更好地轉接給別人。高校作為高級人才的匯集地,本身又具有自我吸收和改造的功能,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變成最適應時代潮流的文化成果,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首先,京津冀三地的行政部門在國家總體的協調下,加快三地的教育體制改革,加強三地教育資源分配的均等,在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促進三地高校的交流。相對比較,河北的高等教育比較落后,應該選派北京、天津的名校教授輪流到河北高校援教,幫助河北省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時,促進三地高校定期舉行文化交流活動,搭建多渠道的交流平臺,為三地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強強發展提供保障。還要設立傳統文化的研究機構,鼓勵三地高校共同參與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參與民俗挖掘、地方志的編修整理、旅游資源開發的可行性研究和規劃等工作。另外,還要積極促進政府相關部門與各高校相關院系之間的合作,高校能夠第一時間掌握政府的相關政策,政府能夠第一時間掌握高校的相關研究成果和教學思想,雙方共同致力于地方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發展。
京津冀三地高校要在校園內做好“文化”這篇大文章,通過傳授知識、歷練技能、塑造品質、陶冶性情、培養人文精神等方式將一個個學生“生產”為成熟的“社會人”。首先要多開設文化素質類課程,傳承京津冀三地文化傳統,在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和宣傳作用的同時加深高校自身的文化底蘊,在提高三地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加深三地對文化的認同感。其次,積極發揮大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大學生開展相關文化創業項目,與政企搭建文化項目平臺、將大學生的創造力轉換為現實生產力。同時,高校通過成立學生文化社團、加強校園文化軟硬件建設、開展文化知識競賽,聘請文化學者擔任課外輔導員等,不斷提高學生對京津冀文化的情感和意識。
高等學校具有意識開闊、人才眾多、科技先進、渠道暢通等優勢,有利于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下,引導更多文化研究者和創作者投身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傳承和推廣,也有利于直接為產業發展輸出必要的知識和技術,同時可以直接地創造文化產品,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除此之外,高校應積極主動參與京津冀文化相關研究項目,為京津冀三地文化建設出謀劃策,提供思路,努力培養好具有良好人文修養的文化專業人才和創新團隊。高校還要積極參與文化公益服務,培訓文化工作人員,培養文化產品的消費者。高校也要自己探索興辦文化創意企業,將校園當做文化產業的第一孵化基地,直接轉化研究成果。
總之,作為生活在京津冀一體化時代的我們,要勇于抓住機遇,發揮創新能力,釋放出高校的智力優勢和資源優勢,為自己開創一片天地的同時,更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曹光榮.科學發展觀:高校辦學理念與發展戰略[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劉新華.高校內涵式發展戰略芻議[J].教育與職業.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