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寧博
(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鄭州 450044)
社會整體利益是經濟法的基石范疇。因其與個體利益同國家利益之間的復雜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復雜的關聯,作為經濟法能夠得以確立的前提,社會整體利益在以往的經濟法中會被嚴重誤讀。現在,我們就社會整體利益與經濟法之間做出闡述。
社會整體利益的含義: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社會整體利益是促進并且滿足人類社會的有機體生存以及發展的各種需要的總和。其中包括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的利益,但這不僅僅是每個社會成員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而是區別于個人利益,并高于個人利益,是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
社會整體利益的特征:目前國內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上的社會整體利益,主要有社會性、公共性、整體性、長期性以及最終目的性等基本特征。社會整體利益的整體性特征在經濟法學界是基本達成共識的。這種整體性的基本要求是,經濟法會保障的是全部個體的利益,并不是會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去犧牲少數人的利益。在維護經濟秩序和追求經濟效率的過程中,不允許社會中的少數人被邊緣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犧牲品。
經濟法,是基于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續發展而制定的法律規范,社會整體利益整體性特征的關鍵在于,競爭會使每個市場主體都面臨不確定的潛在失敗風險,而人類社會的競爭不能適用“適者生存”,因此會保障每一個人的生存,這同時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鑒于此,競爭中的失敗者,仍然享有基于生存權和尊嚴以及人格自由的權利,制度應保障這些權利,使他們能夠有機會重新參與競爭,而不是為社會所遺棄。
現如今,“關注社會,體現國家干預”,已經成為了經濟法的核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1年發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將經濟法界定為“調整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或者調控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這不但表明了中國政府對經濟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所占地位的原則立場,而且也意味著被經濟法學界所認同的、經濟法的社會整體利益觀同時也得到了官方的肯定。
是指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在歷史上經歷了:從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而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也就是初始的自由資本主義,以及復雜形態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和不斷完善。這一過程中,競爭機制在影響上的效用主要是正向的,通過它的激勵功能,實現了社會財富的總體增長以及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其中所有權絕對的觀念甚至得到作為根本法的憲法的承認和保護。對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民眾并未受到真正實體性的干預,并且保護公民自由追逐自身利益。在這一時期,經濟法上的關乎社會整體利益的方面并沒有出現。隨著市場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生產社會化使社會生產力實現了大幅度的提高,少數市場主體在競爭中開始形成了優勢地位,市場結構也從完善走向異化。不公平交易行為以及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消極性開始日漸凸顯,最終集中表現為——經濟危機。這種經濟形勢的變化下,使市場主體也出現了分化,產生了各自的新的利益訴求,但這種利益訴求其實只是具體社會背景下,民眾對能夠改善自身物質生活以及社會環境的一種愿望和需要。
在經濟法立法之后的幾十年里,人們對經濟法仍然存在不少的不解與非議,但事實上,經濟法仍然是民法與政治法的補充。經濟法的存在對于社會整體利益以及社會整體發展來說都是毋庸置疑的。經濟法的確立,是為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而存在的。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關系的調整。即對社會生產以及再生產的調整。這個調整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綜合的一種調整。也就是說,經濟法實質上是調整我國經濟關系的一種法律。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肯定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經濟。關鍵在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調整。這一點相似但又區別于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普遍放棄自由貿易經濟,而廣為傳播發展的凱恩斯主義。在我國的社會整體利益的經濟法制度體系構建中,經濟法是不斷發展與完善的。同時,存在的需要國家干預論也是逐步發展改進的,經歷了國家干預到適度干預再到謹慎干預的進程發展。
經濟法的存在,是以我國社會整體利益為宗旨與目標的。它說基本追求的社會整體利益,是我國經濟現代化與社會化,以及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是不同于個人利益,同時也區別于其他國家利益的一種利益。經濟法通過對經濟生產與再生產的各項調整,和經濟法確立之初的立法目標與宗旨,來實現社會整體利益。
1.經濟法對社會經濟環境的營造
這里所說的營造社會經濟環境是指,國家和市場的發展要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盲目冒進,不急于求成,并且要把握好經濟發展的質量。當前,世界以和平與發展作為時代發展的主流,所以,國家的各項發展均以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而實現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當然,這種社會環境也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并且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只有在這種經濟環境下,社會經濟才能良好運轉,生產力得到提高,人民生產積極性也會空前提高,社會貧富差距縮小,社會主義會進一步向共產主義邁進,以此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2.經濟法對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世界上的經濟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為相對于持續的人口增長以及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地球上的經濟資源永遠是缺乏的。經濟資源包括生產資料以及生活資料。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本質,決定了社會資源的分配制度。我國在現階段,將會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所以目前社會資源的分配制度,會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多種分配制度并存的。事實上,實行這樣一種復合的分配制度,一方面能夠保證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由于貧富差距過大而引發的兩極分化過于嚴重的現象。這種分配制度,其實也是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優先,并且兼顧社會各方的利益公平的體現。經濟法的實行,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社會整體利益的經濟法的執法機制上,只有加強對經濟法的執法機制的程序性的完善構建,才能夠保障社會整體利益在執行機制上的特殊性得以有效體現。而在經濟法的司法救濟的機制上,要完善一系列程序,比如社會整體利益受到侵害時的救濟手段,這樣才能加強對經濟法執法過程中,被侵害到的社會整體利益侵害的權利保障。并且從責任制度層面,有效保障社會整體利益。
國家作為經濟法制度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它在經濟法促進經濟增長的制度創新發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大發展的前提下,我們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離不開經濟法對社會生活的調節。在經濟法的立法、執行過程中,經濟法理論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我國的經濟法制度體系,是現代經濟法理論研究的重要基本點。要想做到對經濟法理論更加深入地、具體地認識,我們應該對經濟法理論合理地、科學地劃分。當我們能從經濟法的內部結構的意義上,來認識現行經濟法的本質,才能為經濟法的具體體系的完善構建起到良好的作用。
經濟法是一部剛剛誕生不久的法律,作為一部新生法律,它的制定和實施、適用等三個環節,都涉及到了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而我國經濟法的運作制度,也受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具體實施保護,以及補救制度有重大影響。 社會整體利益是經濟法的基石,它與社會中的個體利益、國家利益之間有著復雜關聯。
目前,中國的經濟法存在效率低下的一種狀態,而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法在最開始的創建之初,就錯誤地選擇了像之前的民法,行政法或是經濟政策的理論以及實踐路徑,所以至今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鎖定在民法、以及經濟政策的低效率狀態之中。所以目前中國經濟法想要擺脫傳統民法、行政以及經濟政策模式的困擾,并能夠謀求自己獨立的新發展道路,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以上所闡述的經濟法路徑所依賴的根源,只有這樣,才是擺脫中國經濟法,在發展道路上的重大理論和實踐障礙的重要前提。
[1] 姚保松.論經濟法利益觀對民法缺陷的彌補[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4).
[2] 張莉莉.經濟法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辨析[J].江淮論壇,2006(2).
[3] 馮 果,萬 江.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與形成機制探究——兼論經濟法視野中的國家與政府角色定位[J].當代法學,2004(3).
[4] 龔廷泰,戴 銳.社會利益關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與行為定閾[J].江蘇社會科學,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