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碩,陳 博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8400)
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要落實在會計確認、記錄、計量、報告的各個環節中。選擇會計政策的過程就是會計核算的過程,就此意義而言,企業會計政策是對會計過程進行技術規范,而實質上卻是政治和經濟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博弈。所以會計信息大部分來自主觀判斷,是政府、企業、債權人、股東等具有利害關系的管理者在利益博弈中均衡利益的結果。企業會計政策的不同而出現的會計信息也不相同,會造成企業投資決策行為和利益分配結果不同,會對社會資源的分配結果和分配效率有直接影響。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進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企業選擇會計政策,不但包括經濟業務最初產生時的選擇,也包括因為客觀環境發生變化而對會計政策進行的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企業自主權。另外宏觀經濟環境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對企業財務工作提出具體要求,進而構建起企業政策會計選擇的外在客觀環境,增強會計政策選擇的必要性。
首先會計政策選擇是體現企業會計信息的前提。會計以反復計量和確認經濟業務的各種事項為核心,選擇并采取正確的會計原則、會計程序與方法,所以會計政策是完善會計信息的前提。
其次會計環境的不斷變化對財務人員如何選擇會計政策提高新要求,以確保會計信息的公允與真實。在現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其自主性逐步擴大,業務各類和經營范圍更加多樣化,使企業的經濟關系變得復雜。這既開拓會計的活動區間,增加會計業務內容,還決定了企業在制度、準則范圍內要選擇能體現會計工作的實踐方式,以達到會計工作的具體要求。
最后選擇會計政策是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和落實經營思想的方法。各個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其經濟目標也不相同。當企業經濟環境出現變化以及發展階段不同其,其管理者會運用或穩健經營或銳意開拓的戰略。企業管理者實現經營目標、體現經營思想,不但要運用經營的措施和戰略,也要對會計政策進行選擇。
因為我國會計政策選擇的主要特點是:在國家制定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條框下企業選擇會計方法和會計原則,所以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上的缺失會讓部分企業有機可乘,造成不規范使用會計政策選擇來粉飾報表、操縱利潤,具體有以下幾個表現: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給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方面留下較大的彈性空間;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導致披露企業會計信息的要求不嚴格。
企業目標與其對會計程序和方法進行選擇的內在一致性較差,這抵消或削弱會計政策選擇的功能。部分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時具有較大隨意性,在披露信息過程中,沒有完全披露會計政策選擇的相關信息,導致信息透明度較低。
雖然我國出臺并實施了新會計制度和新會計準則,增加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時的空間,但大多數企業的會計人員和管理者還不具有完善的選擇會計政策的意識。即使部分企業做出會計政策選擇,但他們也沒有做到理性選擇。企業會計人員具有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影響會計政策的選擇。而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力較差,這會造成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時的盲目與不合理。
第一,重虧現象。對于難以實現盈利或第一次列入虧損經營行列的上市公司,為了讓下一年扭虧為贏,就將本年做成重虧,避免出現因為連續虧損而受到特別處理;對于部分會被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就運用大虧損來清理以前累計的問題,為來年扭虧以避免摘牌設下伏筆。
第二,微利現象。已經1-2年出現虧損的市場公司,為了不受到摘牌或特別處理的懲罰,運用各種方式讓資產收益率保持哪怕僅有萬分之一的微利水平,只要不出現虧損就可以了。
第三,配股現象。現在,在我國“上市公司資格”是比較稀缺的一種資源,上市公司為了滿足最近三年凈資產收益率等于或高于10%這個“圈錢”配股的條件,不惜任何代價運用各種方式力保10,產生出“10現象”。
隨著企業擴大自主權和實施新會計準則,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空間增加。企業具有選擇微利會計政策的權力,是為了讓他們的選擇能體現出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而部分企業經營者運用不正當方式,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和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
首先在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下,給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空間具有必要性。但針對我國國情要適當降低企選擇會計政策的余地,以降低企業利用會計政策粉飾報表、操縱利益的可能性。其次出臺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不但要適應現階段經濟情況,也要能夠滿足會計環境的變化,同時在理論上要體現出較為超前的優越性,進而降低出現新經濟現象后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真空的情況,杜絕企業在無章可循的情況下對會計政策進行隨著選擇,對利潤進行操縱。最后要出臺會計政策披露相關細則,對披露的方式、內容、格式、時間、范圍等進行具體而明確的規定,降低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概率。在會計政策披露方面,不但要對會計政策變更的理由、內容以及影響度進行披露,還要對變更的判斷及變更的性質進行披露。總之制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要重視對公平性與效率的衡量,在選擇會計政策時要綜合考慮財務人員素質、會計環境,明確會計選擇的審批程序和選擇論據。
企業會計政策是較為完善的系統,貌似獨立的各項會計政策,其目標卻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會計政策體現的效用未必相同,因為企業選擇的會計政策背景不同,以單一動機而選擇的會計政策其效用較為有限,所以企業管理者要對行業前景、企業環境以及發展階段進行分析,研究其存在的問題和具有的優勢,將企業發展目標與會計職業判斷結合起來,按照會計“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創建或尋找切實可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對可以選擇的方案進行全面、系統的比較和分析,進而運用最能夠優化會計政策的一類組合。
要運用不同形式教育和培訓企業會計人員,逐步提高他們的專業和綜合素質,讓他們體會到選擇會計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保證其會計知識扎實、職業眼光敏銳、創新意識積極以及有較強的主觀判斷能力,另外要對企業會計的知識進行更新,讓他們了解和掌握會計準則和財經法規,便于他們在工作中針對企業實際選擇會計政策并嚴格遵守其職業道德,讓會計政策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財政部門要行使監管企業會計信息的職能,然而面對數量巨大的企業,財政部門的監管力不從心。盡管財政部門每年會調集人員抽查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但因為抽查戶數少、時間緊,沒有向社會公布查處的問題,其問題也沒有得到落實,助長了企業的僥幸心理。這就需要財政管理部門對隨意更改會計核算和處理方案的做法增加執法力度,事后要公開運用會計政策造假的單位,讓他們受到應有的懲罰。另外要重視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和審查,完善企業外部制約體系。監督審計注冊會計師是企業科學選擇會計政策的外在保障,提高會計師審計意見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能夠完善企業外部制約機制。2000年深圳證交所和上海證交所修改實施的股票上市規則中明確規定,被注冊會計師提供拒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上市公司,會受到特別處理。此方式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威信,并增強會計師在選擇會計政策時的約束力。另外要提高對會計師的監督和管理,會計師行業得到健康發展,其審計和監督的作用才能更好的發揮出來。
公允、合理的會計政策可以真實的體現出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滿足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具體需求。但現在我國企業在對會計政策進行選擇時出現會計體系不協調不完善、沒有足夠的會計選擇意識、沒有對會計政策選擇進行優化、企業對利潤進行不良操作等問題。應該從完善會計準則和制度、提高財務人員素質、重視企業會計整體優化以及健全會計信息監督管理制度等方面提高會計信息的效率和質量。
[1] 張愛春.現階段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理性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1(2).
[2] 劉紅梅.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探討[J].財會通訊,2012(22).
[3] 李春霞.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思考[J].發展,2013(6).
[4] 許志剛.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及其優化策略[J].商業會計,2014(5).
[5] 梁 爽.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動因與對策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