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李學坤 李青芮
(1、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2、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目前有13.53億左右的人口,其中農民人口所占比重最大,這就說明農民收入的增長不僅提高了農民自身的生活水平,也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我國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新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促進農民增收的問題,已經成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
會澤縣,隸屬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東岸、曲靖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03°03′—103°55′、北緯25°48′—27°04′之間。全縣占地面積6077平方公里,山區占95.7%,下轄7鎮15鄉,縣政府駐金鐘鎮,素有“錢王之鄉”之稱。會澤縣既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農業對于該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縣的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業產業化水平一直在不斷的提高,馬鈴薯、核桃、畜牧和蔬菜等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先后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核桃之鄉”等稱號。
(1)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遞增,但收入仍比較低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會澤縣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不斷加大對當地農業、農村、農民的投資力度,推進新農村建設,使得農民收入水平總體上有了較大的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數據表明,2003—2012年間,會澤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180元,增長到4420元,差不多翻了一番。雖然在這十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所上升,但卻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且增長幅度很小,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
(2)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擴大
會澤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7296元增長到2012年的17740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1180元增長到2012年的4420元。從這些數據可以分析得出:會澤縣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在不斷增長,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體上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倍左右,說明農民的收入水平和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之間的差距依然較大。
(3)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省、全市相比增長緩慢
會澤縣是一個山區農業大縣,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據數據表明:2004年會澤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302元,2012年增長到4420元,增長了3118元;2004年曲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898元,2012年增長到5950元,增長了4052元;2004年云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864元,2012年增長到5417元,增長了3553元。這說明會澤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曲靖市、云南省的平均水平,且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會澤縣的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近幾年,雖然會澤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不夠合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三大產業比例不合理,第一產業所占比例較大,第二產業次于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比例最??;二是農林牧漁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業仍占相當大的比重;三是種植業內部比例不合理,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的比例不當,糧食面積仍然偏大。
會澤縣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國家的政策在其農業上的作用更加明顯,雖然國家、政府一直關心農業,也給予會澤縣一些補貼,如化肥補貼、良種補貼、醫療補貼等,但這些補貼在農民的總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不能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支農惠農政策在農村的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這些政策了解不到位,嚴重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增加。
首先,政府的投資重點都放在城鎮,而對農業的投入相對較少,造成了會澤縣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其次,由于農業資金投入不夠,農村經濟發展不足,難以吸引大量的投資商對當地進行投資,特色產業難以發展起來,導致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最后,財政支農資金的不到位,農業生產率偏低,農民的積極性不高,阻礙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從而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會澤縣的農作物生產受自然災害和基礎設施的影響較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較少,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設施嚴重滯后,農民收入受到一定的影響。近年來,雖然政府加大農業的投資力度,大力興建農業基礎設施,但由于受到資金分散且分配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很多支農強農惠農政策沒能落到實處,農業基礎設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農民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主體,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據統計,會澤縣現有農業人口93.98萬人,農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導致農民小農經濟意識較強,科學文化知識欠缺,接受新知識和新觀念的能力較弱,農業科技難以推廣應用,獲得市場信息較慢,農產品價格難以掌握。
就會澤縣而言,90%以上的土地屬于山地和林地,水田和平地占了不到總面積的10%,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按照會澤縣縣情,并結合市場的需求,因地制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形成區域化發展的格局和專業化生產的產業布局;二是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多戶成規模、戶戶有項目”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會澤縣第二產業,并堅持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
一方面,會澤縣政府應全面落實支農強農惠農政策,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積極穩妥用好“一事一議”政策,把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如按時足額發放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各類惠農補貼,減少農民支出;另一方面,在保證強農惠農政策全面實施的同時,注重政策的針對性,結合會澤縣的實際情況,圍繞馬鈴薯、核桃、蔬菜、水果等產業,盡快出臺相應的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加大構建農業產業扶持政策體系,推動農民收入的增長。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要緩解會澤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狀況,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會澤縣農業發展提供硬件設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如會澤縣與云南農業大學成立了“3+3”??h聯合,結合會澤縣當地情況,引進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技術與科技人員,為會澤縣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加大對當地的農業技術推廣。
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提高。會澤縣地勢相對較高,農業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應根據會澤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的管理和使用等,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要想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自身的素質。一是會澤縣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農民現有的文化水平現狀,加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力度,提高農民的整體知識水平;二是對會澤縣農民大力宣傳他人致富成功的案例,讓農民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徹底改變小農思想,不斷增強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發展意識和創新意識;三是順應會澤縣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只有提高農民的素質,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農民間的競爭力,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民增收才能變成現實。
[1]李春玉:促進農民增收因素的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
[2]黃邦根: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2010(10).
[3]傅秀林:促進農民增收的意義及其戰略措施[J].農業與技術,2004(6).
[4]鄭寶華:云南農村發展報告[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5]夏永祥:農民收入、農民負擔與結構調整[M].科學出版社,2002.
[6]鮮祖德: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