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當下“互聯網熱”
2014年,小米老板雷軍發表著名言論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不過,前不久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在一場演講中說:“豬飛起來有什么結果?你是頭豬,飛到天上去,是瘋狂了十幾秒,但摔下來死得更快”。他認為,當前中國互聯網泡沫較為嚴重。
要說2015年最熱門的名詞,當屬“互聯網+”。的確,自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互聯網+”以來,神州大地互聯網經濟發展如火如荼,資本市場大量資金紛涌而入,各種互聯網投資項目不斷涌現,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情空前高漲。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有數百萬個互聯網項目誕生,而且大多集中在O2O(線上到線下)服務領域,上門送餐、洗車、外賣服務等業態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部分O2O創業者急功近利,追求一夜暴富,不在提升服務品質上下功夫,卻熱衷于概念炒作,玩所謂的商業模式創新,使許多互聯網創業漸漸演變成為“圈錢”和“燒錢”的游戲。一些O2O企業不計運營成本,長期虧本經營,靠的是瘋狂燒錢、以錢續命,背離了基本的經濟價值規律,結果在OTO“沖浪”中倒在了半路上。
無庸置疑,最近幾年我國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并改善了社會服務方式。尤其是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改變了信息不對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為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剛剛過去的2015年11月11日(即雙“11”),天貓電子商務平臺全天成交額達到了驚人的912.17億元,同比上年增長59.7%。
需清醒認識的是,目前國內互聯網企業更多地專注于互聯網應用,大多集聚于消費領域而不是生產領域。“互聯網+”雖然形成了新業態,但如果互聯網經濟僅僅是停留在流通領域、服務領域,其結果不但會導致一些領域畸形發展、形成互聯網泡沫,而且還會進一步加劇資本市場的“脫實就虛”,導致農業和工業產業的“空心化”,從而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重要工具,但不是最終目的。互聯網經濟也不僅僅是網上購物、網上預訂,或者網上支付,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對生產模式的改造,運用互聯網工具創造出高附加值產品,改造優化傳統農業和工業的生產方式,才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題中應有之義。實體經濟方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與其在互聯網虛擬領域大量燒錢,還不如用工匠精神腳踏實地做好實業,沉下心思把傳統產業做精做優做極致。
樹立互聯網思維,搭上“互聯網+”快車道,的確是當下傳統企業尤其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大契機。但在擁抱“互聯網+”的同時,如何通過研發、設計、生產、標準和品牌等環節,專注于提升產品本身的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產業價值鏈和新產品附加值,方是傳統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王道。如果本末倒置,一味的追求“互聯網+”轉型,而不注重提升產品質量,最后的結果仍將是一場泡沫而已。為此,有人把產品質量比作1,而把互聯網比作N,意思是互聯網技術再好,沒有過硬的產品質量最終也會失去市場的認可,所以千萬不要片面理解“互聯網+”的核心內涵。
在此,提醒大家勿忘推行“互聯網+”的初衷。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就“互聯網+”如此說:“要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之所以上升至發展戰略,主要目的在于推進互聯網與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深度融合、協同增效,通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加快與實體經濟的滲透融合,促進農業實現“智能生產”,推動工業實現“智能制造”,從而加快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升級。
總之,互聯網是個好“東東”,互聯網+是個新引擎,但互聯網經濟不能僅僅停留于“消費服務型”,還要努力向“生產服務型”挺進。我們的社會不僅需要“馬云”,而且需要更多專注于實業、執著于自主創新的“任正非”,否則互聯網經濟也難以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