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榮/文
旅游城市化發展的關鍵要素和基本路徑研究
——以四川省九寨溝縣為例
■楊 榮/文

城市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始于十九世紀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及其產生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有效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然而,隨著工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工業化在城市化過程中的作用減弱,第三產業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旅游業與城市化之間的緊密關聯日益顯著。
本文研究的即是作為一種新型城市化方式的旅游驅動型城市化,主要從資源優勢、市場需求、資金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四個方面探討旅游城市化的發展條件,并進一步分析旅游城市化的發展路徑。
(一)城市化
目前研究涉及城市化的學科較多,各學科從各自的角度對城市化的定義也不完全一致。但通常認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即為城市化,其包含鄉村-城市之間的四種轉型:人口結構的轉型、經濟結構的轉型、地域空間的轉型和生活方式的轉型。
具體包含:①人口向城鎮集中或者就地轉化為非農人口,第一產業就業人口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轉移;②生產方式非農化轉變,產業結構由農業向非農業轉變,由第一產業為主到第二、三產業為主的轉變;③鄉村景觀轉變為以現代化城鎮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為標志的城鎮景觀;④居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文化素質逐步改善和提升。
(二)旅游城市化
旅游城市化的概念最早由澳大利亞學者帕特里克·馬林斯(Patrick Mullins)于1991年提出,他認為旅游城市化起源于福特制(fordism)時期的高工資和大眾消費,是20世紀后期出現的一種由單一的消費功能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獨特的城市化形式,這是基于后現代主義消費觀和后現代主義城市觀的一種城市發展形式,是由休閑娛樂的銷售和消費而形成的一種城市化模式。我國對旅游城市化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1999年,保繼剛首次引介了Mullins的旅游城市化概念。
關于旅游城市化的定義,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自己的見解。有學者認為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區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轉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在人們的旅游活動中作用逐漸增大的現象。也有學者從旅游驅動城市化進程來定義旅游城市化:以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區積聚和擴散,從而帶動城市地域的不斷推進和延伸的過程,它包括使城市規模擴大和使城市質量提高兩方面內容。陸林認為,從城市化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為推動城市化的一種動力,引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從消費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為滿足人們由傳統的日用型消費向現代享樂型消費轉移,提升城市功能的過程。旅游作為現代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過程是一種新的城市化模式。對旅游城市化涵義的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是三種觀點:一是認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趨向于城市(城市旅游)而引發的一種城市化現象;二是認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發展推進城市化發展的一個過程;三是認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景區景點人工化、城市化的傾向。
基于以上觀點,本文界定的旅游城市化是一種動態演變過程,與傳統的工業城市化相對應的一種城市化模式。本文認為旅游城市化以旅游資源開發為基礎、旅游產業發展為主要驅動力,通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使旅游目的地城市化要素集聚,區域內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地域空間以及居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轉變、提升,使區域內經濟與城市化互動發展、良性循環的特色城市化發展模式。
本文研究的旅游城市化,主要適用于擁有一定的旅游資源的中小城鎮,這些地區的旅游資源不但能夠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并且具有一定知名度。但這類地區往往由于區位條件、生態環境限制、歷史原因等問題導致區域發展缺乏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產業支撐,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建設相對落后。
這類區域通常擁有良好的適應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可以通過利用該區域的資源比較優勢與地區特色,快速建立起旅游產業發展基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建設。我國這類地區在西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較為集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城鎮有云南麗江、四川九寨溝等等。本文主要結合典型案例地九寨溝縣來進行分析。
九寨溝縣原名南坪縣(1998年更名為九寨溝縣),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的川甘兩省交界處,下轄管永樂、漳扎兩鎮和15個鄉,有藏、羌、回、漢等多個民族。地形以高山為主,兼有部分山原和零散平壩,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
從經濟區位看,九寨溝縣距經濟發達的成都、綿陽等大中城市距離較遠,大中城市對周邊城鎮強大的經濟輻射作用和城市化帶動作用并沒有惠及九寨溝縣,因而導致九寨溝縣的城市化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加之由于缺乏交通優勢,周圍規模小、群體能力弱的民族村鎮以及生態環境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傳統的工業化主導城市化的模式在該地不具備優勢地位。結合自身高品位旅游資源的優勢與特色,揚長避短,通過發展旅游業并帶動相關產業來驅動城市化建設則是九寨溝縣的優勢選擇。
(一)資源優勢
作為旅游業的基礎物質條件,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對旅游業發展至關重要。旅游資源優勢是旅游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以旅游業驅動城市化建設必須要依托當地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
具備種類多樣、分布較為集中、等級較高、景觀組合度好,對旅游者和旅游企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的優勢旅游資源的區域,可以充分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比較優勢,發展旅游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而推進城市化建設。
四川九寨溝縣旅游資源豐富且獨特。境內地質構造復雜,山高溝狹,河谷深切,氣候適宜,山川秀麗。區內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且分布相對較集中,風景旅游區總面積已達1695.2平方千米(不含保華和黑河風光帶),占全縣總面積的32%,是著名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資源類型以自然山水、森林生物和草地牧場為主,尤其以高寒巖溶型層湖、疊瀑、森林、珍稀動物最富特色。九寨溝縣屬藏、羌、回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形成了眾多人文景觀。九寨溝有九個古老的藏族村寨、石磨房、棧道、經幡和藏羌歌舞等,濃郁而神秘的藏族特色構成了九寨溝獨特的旅游文化。豐富獨特、開發潛力大、吸引力強并且不可移動的旅游資源可吸引大量旅游者和旅游企業集聚到景區周邊,為九寨溝縣的旅游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市場需求
旅游市場是旅游活動生存的空間,旅游需求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旅游需求主要是旅游者對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的需求,還包括旅游投資需求。旅游需求產生旅游消費,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旅游需求對直接影響旅游資源開發、旅游項目投資建設、旅游交通食宿等旅游產業的發展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進而促使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基礎設施改善,促進旅游城鎮綜合實力的提高。

表1 2005-2012年國內游客數量和旅游花費情況表
影響旅游需求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目的地因素:主要是區域旅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及其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二是消費者因素:從宏觀尺度來說,包括國民收入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安定適合出游的環境;微觀尺度主要有旅游者的可支配收入、閑暇時間。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我國2013年國民總收入達553518.2億元,比2012年的516282.1億元增加了37236.1億元。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為有力地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我國近幾年國內旅游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旅游人數逐年遞增且增幅有所擴大。旅游總花費和人均花費也呈現同樣的趨勢。
另一方面,國家法定節假日制度不斷調整,到2007年我國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和帶薪休假制度安排充分考慮了國民旅游需求,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節假日形成連休。經濟的增長與閑暇時間的增多促使國內旅游需求旺盛,有效地推動了旅游業發展,為旅游城市化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九寨溝以其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加上國內旅游需求的持續增長,充分發展旅游業,發揮旅游業作為區域主導的龍頭作用,帶動相關產業和地方經濟以及城市化快速發展。
(三)資金保障
旅游業發展、城市化建設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而在經濟基礎薄、但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地區,發展初期需要資金保障景區開發建設、旅游食宿設施等必備旅游專項設施建設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這些資金的主要來源為外來資本的投入、政府專項財政投入與資助,以及當地居民參與城鎮建設的投資。旅游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區域自身經濟實力與自給能力增強,但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仍然需要資本保障,后續資金投入以逐漸完善設施和旅游產品建設。通過政府投資和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旅游資源升級開發,旅游業要素改善、集聚,非農化轉變加速,進而促進城市化質量和水平提高。
九寨溝縣實施藏區旅游宣傳促銷計劃,采取免費、補助等方式組織阿壩州參加東南亞等地的10余項境外旅游促銷活動。省級方面,制定規劃項目并提供意見指導以及資金幫助九寨溝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阿壩州旅游統籌協調發展。為了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四川省旅游局與省發改委共同向國家發改委爭取到2011年度中央補助的旅游基礎設施項目4個,項目總投資1.02億元,其中中央補助0.6億元、地方配套0.42億元。這些舉措為九寨溝縣的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資金來源,九寨溝的城市化建設速度與質量也隨之提升。
(四)政策支持
地方各級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對區域發展的基本導向。相關制度、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一方面有利于規范和引導旅游驅動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例如城市化戰略的制定、城鎮體系的規劃、對城鎮用地類型和用地規模、生態環境指標等的控制,對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協調;另一方面,這些政策制度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提供一定的支撐。例如鼓勵旅游業發展的產業政策、旅游投資項目稅收優惠政策、利于旅游產業集聚的土地廉價出讓政策、人才政策等等。因此,政府的政策與制度環境有利與否將對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區域城市化進程。

九寨溝縣自2001年5月關閉溝內客房,實行“溝內游,溝外住”的管理方式,全面停止溝內旅店、飯店的經營,以解決九寨溝景區內的人為污染問題。這一舉措也有效推動了景區附近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的集聚和發展。2009年制定實施的包括稅收政策、土地開發及使用政策、金融政策和財政價格政策等一系列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為投資者從事服務性經營項目提供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鼓勵國內外投資者來九寨溝縣投資建設扶貧開發性項目,優先供給企業所需流動資金和技改資金,以及制定了企業投資經營及投資保護政策等。這些政策的制定實施為九寨溝旅游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城市化發展路徑是區域在城市化進程中遵循的方式或經歷的道路。城市化路徑的選擇受區域的經濟發展階段與水平、地理環境、社會文化、資源稟賦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在鄉村地區,旅游驅動型城市化發展路徑也必然不同于傳統的工業城市化。
(一)人口集聚與非農化轉移
城市化的本質是人口的城市化。因此,旅游驅動城市化的必不可少的路徑之一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旅游業的發展往往帶動人口大量流入旅游目的地。這既包括旅游者的涌入,也包括旅游產業集聚效應吸引來的外來旅游經營人員、外來從業人員和本地農村居民的集聚。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城市化包含了人口向城鎮的集聚和人口的就地非農轉化。
1.人口向城鎮集聚
旅游驅動城市化發展使城鎮各方面的優勢得到顯現,吸引周邊地區人口遷移至此。出于經濟動機,人們尋求可以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機會,農村剩余勞動力尋求就業機會等。旅游城鎮的優良環境與旅游資源優勢使其成為眾多人心目中夢寐以求的宜居之地,吸引附近甚至稍遠地區的人口的集聚于此。
2.人口向非農轉化
人口的非農轉化是人口結構轉變的主要因素。在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地區,農村勞動人口向旅游業以及相關產業的轉移是人口結構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如九寨溝的漳扎鎮在旅游業發展之前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小鎮,城市化水平較低。旅游業發展起來以后,勞動人口逐漸向旅游業等第三產業集中。很多農民進入了九寨溝風景名勝管理局從事旅游服務等相關工作, 部分農民開始經營旅游商店或從事旅游服務。非農業人口比例快速增長,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化率由1984年的6%提高到2002年的37%,是全縣城市化水平發展最快的城鎮。2002年,由于九寨溝縣啟動“新城區建設工程”以及“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涉及這兩個工程的區域內的農民可以轉為非農業人口,大批農業人口利用這一良好契機實現了非農化。旅游業強大的勞動力吸納能力大大提高了農業人口非農化的速度,加速了九寨溝縣城市化發展進程。
(二)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旅游業的發展能夠促進旅游目的地區域產業的經濟結構發生改變。充分挖掘區域資源比較優勢,滿足旅游多樣化需求,擴大旅游市場。旅游消費是較高水平的消費,涉及到食、住、行、游、購、娛多個方面,為了與旅游者的消費結構相適應,旅游目的地相應地調整產業結構。旅游業自身的發展不但可以帶來可觀的收入,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惠及區域的整體經濟和城市化建設。
九寨溝旅游業興起后,在旅游業的帶動下,縣域城鎮農副產品批發、金融保險、交通運輸業、文化教育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旅游業強大的產業關聯效應對促進九寨溝縣第一、二產業轉型和產業鏈延伸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旅游業帶來的消費需求促使當地村民改變傳統農牧業生產結構,生產的農副產品除供游客食用外,還被旅游商品生產企業加工為系列旅游商品。九寨溝縣三次產業結構比由1984年的31∶50∶18調整為2009年的10∶38∶52,實現了“三、二、一型”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旅游業成為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強勁動力。
(三)地域結構與區域綜合承載力提升
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城鎮集聚經濟效應會日益增強,引起其他相關產業和農村居民向城鎮集聚,使城鎮規劃更加科學、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土地利用更加高效、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旅游城市化發展的地域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區域綜合承載力也將提升。
九寨溝縣地域結構圍繞著旅游業的發展不斷調整。2001年批準的規劃面積由1.89平方公里擴大到4.2平方公里,布局沿白水江呈帶狀型發展格局分成六大功能區,分別為傳統舊城區、安置區、文體中心區、行政辦公區、綜合發展區、商貿旅游一體開發區。六個區分工協作,合理布局,形成旅游產業突出、城市功能完備、社會服務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優美、人文環境和諧、民族風情濃郁的城市地域結構。
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逐步完善。九寨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都將改善九寨溝縣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列為工作重點,采取多種優惠政策和融資手段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實行積極的扶持政策,鼓勵國家、集體和個人參與開發旅游業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旅游餐飲、住宿、運輸、購物、娛樂、信息等要素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服務功能,大力發展民族特色餐飲業,努力提高旅游運輸能力,提高接待設施檔次和服務水平。2011年全面恢復提升省道205、301線通暢能力,提升旅游服務功能,交通網絡、通訊、能源、市政設施、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更加完善。這些對創造適應旅游業發展的環境條件、提升九寨溝縣域綜合承載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現代化轉變
旅游開發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結構因旅游業的影響而發生改變,旅游行業成為當地人提高生活水平的途徑,而物質條件的改善則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促使人們道德素質的提升、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其次,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旅游者“示范效應”也會帶動當地人的社會觀念、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轉變。
隨著九寨溝旅游業的發展,當地配套設置了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及文化娛樂、休閑設施和場所。城鎮的廣播、電視、網絡等設施也逐漸完善。這些為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精神文明水平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大量旅游者的進入,該地的人流物流大幅度增加。在此過程中當地居民與外界形成了信息的交換。通過與旅游者的溝通、交流和學習,當地居民的文化修養、行為舉止、經商意識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了顯著改善和提高。
(五)生態環境的改善
旅游業是低污染、低能耗、關聯度高、拉動性強的綜合產業。旅游引導的新型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環境,并且只有保護好資源和環境,旅游業和旅游城鎮才能可持續發展。政府與旅游經營機構為了更好發展旅游業改善生態環境,居民素質提高與環保意識的增強也利于環境質量的提高。九寨溝縣成立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實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保、小流域治理等生態優化工程;對全縣旅游企業的油煙治理工作等等,使縣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除了上述轉變,區域在旅游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還應盡量避免旅游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例如,警惕區域過度發展依賴旅游業的情況,旅游業發展波動大、季節性強,過度依賴旅游業影響城鎮經濟社會的穩定;避免旅游業對區域的傳統文化、社會道德、價值觀念的不利影響,引導它們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當今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以及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過程中,以旅游驅動城市化是一個重要議題。旅游產業是綜合性、勞動密集型且產業關聯帶動作用強的服務性產業。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帶動泛旅游產業發展形成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形成了旅游產業依托的城市化基礎。發展旅游業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區域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旅游驅動型城市化是通過旅游資源優勢的轉化、市場需求的帶動、資金投入的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實現人口集聚與非農化轉移、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地域結構與區域綜合承載力提升、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現代化轉變,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等路徑推動城市化建設。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