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朝棟 樂 昊 虞軍軍/文
城市五感系統的研究與應用
——以舟山普陀興業地塊規劃研究為例
■應朝棟 樂 昊 虞軍軍/文
長久以來城市規劃與研究一般比較關注人類的一種感覺——視覺,奉行“視覺至上”的原則,而忽視了其他感覺對于城市規劃的感知和體驗。約翰·O·西蒙茲在《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中指出:“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內容,人們規劃的是體驗。”一個城市的形象就像一個人一樣,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感。因此,對于城市的打造也絕對不能只停留在視覺形象的打造上,而應該是從多個角度去建立城市印象。
五感,即形、聲、聞、味、觸,也即人的五種感覺器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人在環境中的感受原本是綜合的、立體的,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綜合作用,從而產生對城市的體會。將這五官感受運用到我們的城市規劃設計中,全面、充分提高人對城市空間體驗的舒適度,這一理念是城市五感系統的最初觀點。
城市五感是人們關于城市的體驗與審美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就是綜合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多種感覺獲得全面的認知。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在闡述對設計的理解時說到:“人不僅僅是一個感官主義的接收器官組合,同時也是一個敏感的記憶再生裝置,能夠根據記憶在腦海中再現出各種形象。在人體中出現的各種形象,是同時由幾種感覺刺激和人的再生記憶相互交織而成的一幅宏大圖景。這正是設計師所在的領域。”
中國古代造園專著《園冶》的園說部分,計成在相地篇中提到在“城市地”中造園注重“足征市隱,猶勝巢居,能為鬧處尋幽,胡舍近方圖遠;得閑即詣,隨興攜游”。在“傍宅地”中應注意“足矣樂閑,悠然護宅”。其中采用以“駢四驪六”為其特征的駢體文描述的城市內容,充滿了生活中休閑的樂趣。
城市五感系統在城市規劃研究中的運用是基于中國古代造園專著《園冶》中有關城市設計“得閑即詣”、“足以樂閑”的設計思想,結合目前城市規劃的現狀和特點,將二者有機結合,綜合考慮城市中人們的視覺感知、聽覺感知、嗅覺感知、味覺感知和觸覺感知進行城市規劃設計。
因此普陀興業地塊規劃研究以人性感受為出發點,從聽覺、視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五種感官角度來描述城市感受,以精細的城市肌理和人性化的尺度空間,營造一個精致而有活力的濱海城市區域。
(一)視覺感知系統
1.遠觀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宏觀尺度上的城市實體或城市空間在二維狀態呈現的易為視覺觀察出規律的形狀特征,簡言之就是城市的特征,在城市規劃中體現為城市形態、城市功能等方面。
普陀興業地塊的城市規劃肌理就是充分發揮倚山臨海特色,體現沈家門區域變化緊湊的山海風情,營造城市與山水相融共生、人與環境和諧互融、城市元素與生活元素共享共生的宜居、宜業環境。
此區域強化山、城、海的多元特色,打造節奏明晰的濱海城市界面。觀城市天際線,三條山海軸,綠化視覺廊道。濱海的高層建筑,以局部點狀呈現,不宜形成連續性高的墻式界面,在城市廊道處也應保持通廊的通透性。山與城對周邊天際線形成控制性界面以塑造清晰的山城天際線對景;城與海強化海港與城市形象的視覺聯系;觀海顯城見山,強化海岸與興業地塊區域環抱山體的聯系,形成清晰可供觀賞的海岸城市第一界面及舒適的濱海空間高度比。整體上創造良好的視野,加強海上與山上的視線多重體驗,從不同的視角挖掘并加強濱海帶的景觀特色。
此區域界定為門戶及特色發展區段,塑造城市發展及生態山水交錯的濱海走廊空間節奏。體現“倚山臨海,收放有致”的空間格局。整體規劃結構肌理為一體二軸四廊四區:
一體:以居住、商業、商務、旅游功能為核心,配套設施齊全的城市組成體。

圖1 共生之城 多元互融

圖2 城市天際線

圖3 規劃結構圖

圖4 濱海序列 有機串聯

圖5 景觀序列 縱向穿插
二軸:以城市兩條橫向規劃道路為依托,城市發展軸和濱海景觀軸。兩條軸線依托濱海景觀資源,綜合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商業服務、休閑設施的都市公共地區發展軸。
四廊:四條綠化廊道,形成“山城海”獨特結構,提升周邊用地品質,同時為過往行人及周邊居民提供休閑游憩場所。
四區:通過功能及路網將地塊自然劃分為四個功能區,即生活居住區、商務辦公區、金融商業區、綜合配套區,四區功能上相互聯系卻互不干擾,形成完整統一的城市區域。
規劃強調對原有自然資源的保護,希望能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創造留出更多“元素”和更大余地,并保留既有場所的特殊性質(如歷史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等),以延續現有的城市肌理,旨在形成有活力的、多樣的公共空間和具有吸引力的行人環境。保障濱海軸線的連續性和公共性,在城市功能發展軸與海的交接處,以水岸公共開發帶動城海互動。將“城市背面”轉為“城市正面”,結合一系列濱海開發,塑造新的城市名片。

圖6 景觀序列 縱向穿插

圖7 濱海總平面圖
規劃本著保護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地域文脈、因地制宜、科學優化用地功能與空間布局結構的原則,對城市進行改造和提升。由于區域內現狀35%為工業用地,且主要沿碼頭岸線布置,主要為水產業,其它一些工業用地現狀多為建材、汽修、倉庫等,對周邊環境有一定的干擾。因此需配合城市建設進行“退二進三”以釋放濱海空間。
規劃范圍內海岸線條件優越,因此規劃對濱海序列進行有機串聯,通過濱海大道的沿海建設,濱海人行系統的設置,將沿線的核心元素、城市功能元素、濱海景觀元素串聯為有機整體,共同形成濱海帶狀景觀體系。
在景觀序列上,采取縱向穿插的方式,依托基地的自然優勢,通過楔形綠地的規劃,將自然海景充分引入基地,形成“山-城-海”的良好空間圖底關系。
另外,將商貿、商務辦公、商務休閑、商業、居住等多種功能在空間上實現有機的融合,實現地塊的綜合開發。
2.近察城市標識
城市標識,大多數人理解為導向系統或者標牌,這只是狹義的理解,實際上已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特征的綜合體,是向廣大市民或外界來客展示城市形象的首要窗口。就是在充分考慮現有城市建設的基礎上,對城市形象、城市色彩、城市導向、城市文化、城市特征等進行個性化再打造,以達到城市之間的區別,以加深對城市感情的特定認同。濱海區域和創意工坊區作為城市標識重點區域進行打造,是對城市形象的綜合再創作。

圖8 創意工坊總平面圖
濱海區域將通過濱海走廊的帶動,成為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濱海走廊是海陸聯動統籌的核心示范,凝聚各城區,強化中心城區作用,聯結外圍區域及島嶼的重點空間;是海與城市生活、城市產業、城市文化功能緊密聯系體現和感受舟山多元海洋文化的公共場所,也是舟山重要海洋和陸地生態銜接交換的空間載體,舟山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和新品牌。在新的城市發展策略引導下,興業地塊濱海區域作為濱海走廊的重要節點,通過打造特色濱海走廊區,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功能結構,塑造區域特色的空間景觀。
濱海區域的規劃設計旨在有意減弱濱海交通功能,避免大量的過境性交通進入濱海地區,注重公共交通的打造。濱水可達性是公共性的體現,也是此區域改造成功的關鍵。濱海區通過引入漁人碼頭、立體公園等旅游景點,建立通往濱海的城市軸線,引導人們到達濱海區活動;濱水區布置了多樣的用地功能,滿足不同時段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也保證了濱水區活動的多樣性,并積極挖掘文化特色,增加市民參與度,提升城市知名度,使得濱海區更具體驗性。
規劃上通過保留整合原有的海灘區、浮橋區、深港區分別改造成商務娛樂段、濱水休閑段和歷史文化段。立體公園、休閑碼頭、濱海廣場、漁業海洋博物館等重要節點空間發揮生態、文化、康體或游樂等功能。局部配套舟山海濱特色餐飲與創意店鋪,建構宜人舒適的旅游游憩目的地。
創意工坊區在設計策略上適度保留現狀工業地景元素,結合功能形成特色區域空間。保留兩座工業用冷庫作為主體,廢棄變電站和40米高煙囪作為工業遺跡,同時也作為片區的地標建筑。選擇小體量的建筑體塊來配合主體建筑,用碎體量來反襯完整的保留建筑。綜合娛樂、辦公、休閑等功能,整體建筑線條硬朗,體現工業化特色。另外,用綠化緩沖小體量與大體量之間的“碰撞”。工業遺址進行功能置換,設置趣味活動空間及配套商業服務,區域景觀以耐踩踏草坪為主,配合景觀稀樹,開放給市民進行戶外活動,讓草坪成為活動的場所而不僅限于觀賞,落日余暉下與西邊的工業遺址形成一幅金色的畫面。
(二)聽覺感知系統
1.聆聽城市聲音
聲景學是從審美和人文的角度研究環境中的聲音,以及在觀察環境時在場聲音及其聽覺感知的作用,在傾聽聲音時在場環境及其視覺感知的作用和伴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存在的聲音遺產的保護、留存與記錄。
普陀興業地塊以城市兩條橫向規劃道路為依托,城市發展軸和濱海景觀軸,在形成“山城海”獨特結構的同時形成鮮明的動靜分區。從南自北,依次為海、城、山,分別對應動區、動靜結合區、靜區。動靜分區明顯,對商住功能的區域提供了良好的城市聲環境,展現了井然有序的山水之聲。
在氣象方面,由于濱海區域的海面潮位變化,需注意水位線高低變化。對于濱水岸面剖面進行著重設計示意,使其在符合水位線變化要求的同時也強調了近水聽海,以自然與人工相互交織的手法豐富原有的單一岸線,提供親水的步行空間,并在節點處適當放大形成一定的活動區域,而原有碼頭等功能型岸線也保證了濱水人流量和活躍度,讓游客和市民增加親水的機會和“聽海”的享受。

圖10 濱水岸線斷面示意圖
另外,規劃也嘗試將聲景概念引入濱海區碼頭和城市公園景觀,結合現狀和常用的聲景設計方法,將會為規劃區域注入新的活力。
2.感受城市音律
沈家門港是中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天然良港。漁港東西長約8公里,可容納各類漁船近萬艘,以漁業為中心的經濟十分活躍。附近平陽浦設有浙江興業公司、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和舟山海洋漁業公司。沈家門街市繁華,有“東西兩橫塘,大街一直上”之說,人稱“活水碼頭”和“小上海”。
因此在打造濱水帶的時候,需注意對原來碼頭文化保護,盡量不去破壞原來繁華的商貿市井文化。歷史文化段和濱水休閑帶的規劃將這種氛圍作為一種城市音律,帶給市民和游客不同的生活節奏,也使地方傳媒和地方方言傳承下去。
在規劃上設置立體公園、休閑碼頭、濱海廣場、漁業海洋博物館、濱海轉換廣場等場所和建筑引導人流匯聚,這些節點空間有助于區域形成良好的文化商業氛圍,打造繁華的區域風貌。在處理濱水空間類型上,適度留設濱海走廊寬度,公共商業導向功能界面面向濱海走廊,可增加步行活力,觀景平臺盡量貼近海域,提升海面可視性。在商貿、商務辦公、商務休閑、商業、居住的多種工作生活環境中引入這些多樣化的步行停駐游憩空間,有利于帶給居民和工作者不同節奏的生活工作體驗。

圖11 歷史軸線

圖12 現狀建筑功能分析圖
(三)嗅覺感知系統
1.嗅取城市氣味
普陀興業現狀地塊以水產加工產業為主,又因舟山屬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型氣候,東南風天氣居多,海腥味隨風飄散至周邊道路及居民區,影響過往行人的呼吸體驗和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海味之盛,過猶不及,因此在規劃上需特別注重“海味”的處理。
規劃從實際出發,對現狀的水產加工類工業進行分析整合。對大體量、影響范圍廣的廠房進行拆除搬離;對小體量、影響范圍小的廠房進行功能置換。創意工業坊即是在這種思路下進行保留改造,保留了城市氣味,也解決了“海味過重”的問題。
另外規劃也通過綠地水系規劃和園林植物配置對城市氣味作改造和提升。在綠地水系規劃上尊重現有的山海格局,打造完整的綠色基礎設施并創造大量機會營造山海互動。規劃地塊北面靠山,周邊山地植物茂密、景觀優美,既是用地的屏障,也是自然生態背景綠地。濱海腹地較窄,通過復育山體之間的生態通廊,強化其獨特的門戶性及開敞的空間感。規劃區域內結合山體設置山體公園,為居民提供健身、休憩的場所。規劃沿河道兩側、道路與水系交界處,根據河道規劃及實際地形布置綠化帶,精心設計、建設一些休閑設施,由北至南貫穿區域,形成連續界面的綠廊,成為最貼近居民生活的日常休閑綠地。
在植物配置方面,以舟山本地樹種為主,搭配以部分芳香植物改善嗅覺環境。在海風和芳草的氣味中,市民將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
2.獵取城市氣息
不斷變遷的微環境反映了人與自然持續的對話,沉淀、堆疊的自然與城市肌理沉厚醇久。不同時代的城市邊界所呈現的是不同時代的記憶。漁市興,商業盛,大屋大院的興建,獨特的建筑結構為當時的沈家門增添的一道亮麗風景。城市的建設,日漸淡出的古風遺韻,因此規劃需重視家門口的歷史,這也是全社會應關注的問題。

圖13 綠地水系規劃圖
興業地塊所處的城西地塊得力于港口的獨特優勢,從古至今,有著較為濃厚的商貿文化,沉淀了一定的歷史底蘊,為規劃區域的開發奠定了多樣的文化基礎。因此濱海走廊沿線將體驗特色鮮明的城市印記并感受厚重的人文歷史。在物質空間上,濱海有大量的富有歷史印記的構筑遺址和特色岸線,將作為空間載體,構架聯系古今的媒介橋梁。
在充滿商貿漁文化的城市歷史印記元素所營造的城市氣息中,現代城市建設與文脈的延續也必將使這個區域煥發新的活力。
(四)味覺感知系統
1.品嘗城市味道
城市更新重點是在保護城市結構的前提下改善城市環境,形成環境優美、服務配套設施齊備的城市味道。
規劃將引導布局公共性強的用地功能,鼓勵多種功能的混合,建議設置商業娛樂導向的混合開發、商務導向的混合開發、特色商業混合開發、公共文化導向的混合開發等性質的用地功能。為形塑活力都市街道氛圍而要求建筑界面保證一定的連續性,并且建筑底層的功能應當為零售、餐飲、娛樂、小型文化等用途,形成建筑底層空間與街道產生互動的效果,或與地塊內部綠色開放空間形成滲透的、景觀通透的界面,禁止單調、封閉的消極性界面出現,如連續的實體圍墻。
規劃也重點考慮了慢行系統的設置,結合山體、綠地、岸線、城市支路設置成網絡的休閑步道。通過步行和非機動車廊道規劃,將自然山水、公園綠地、廣告同城市生活空間有機融為一體,結合公共空間和步行設施建設,營造環境優美、安全適合的自由慢行系統。公共自行車租賃點按300-500米的步行服務半徑設置,引導非機動車出行由交通性向休閑性出行轉變。重點解決機動車停車及公交與步行、公交與自行車的接駁問題。
在對老建筑物及周邊環境的改造后和對道路、公園、綠地等環境的改善后,市民將“品嘗”到不一樣的城市味道。
2.品味城市韻味
普陀興業地塊規劃研究注重現代與傳統的融合。在傳統文化上傳承地方特色,尋找舊時城市記憶,塑造展示傳統與現代生活空間;在產業文化上保留工業時代的痕跡,提升內在價值,創造舊時與未來的鏈接點;在時尚文化上融合先進文化理念,創造與先進理念交流的平臺。
規劃將基于基地的工業記憶、成熟的周邊環境和具有門戶的區位優勢,打造一個連接未來創意與城市市民、連接城市生活和工業記憶、連接水岸空間和城市腹地的城市公共空間。
規劃在濱海區選定某些特色的老廠房、舊船塢,將工業遺產嬗變為新建筑、新景觀。留住傳統的工業記憶,就是留住興業地塊的城市韻味。
(五)觸覺感知系統
1.觸摸城市質感
建筑風貌是對建筑風格、形態、色彩、材質等建筑總體環境特征的綜合把握。規劃以富有現代感、城市感的設計語匯及手法,在此基礎上融合舟山本土色彩、材質、植栽等創造新海洋風格,也在體驗性較強的空間場所中創造性地使用傳統材料。
商務辦公區通過組團穿插布局,彰顯恢弘大氣的現代簡約風格,用玻璃、鋼材的質感突出建筑立面,外立面的遮陽系統與外圍護一體化設計,色調淡雅。金融商業區呈帶狀散點結合的布局,體現商業文化品味的現代開放型設計風格,具有傳統街區的過渡空間并設置休息設施。綜合配套區通過組團并置布局,體現人性化和地方文化的建筑風格。細節設計人性化,造型簡潔多變。生活居住區為現代簡約風格,色彩明快,多融合立面綠化。創意工坊區體現技術與創新的現代技術派風格,材質上玻璃、鋼、鋁合金、木等組合運用,細部精巧,體現構造與節點。濱海休閑帶沿主要景觀帶錯列分布,結合自然景觀性元素表達出現代休閑性建筑風格,實體墻面和玻璃幕墻結合,淺色彩為主,細部設計簡潔明快,曲線直線要素穿插運用。
規劃通過對建筑風貌的統一布局和引導,包括對材質和觸感的研究,將給興業地塊定義為統一又不單調的城市質感,賦予城市新的生命力。
2.感觸城市溫度
一個城市的發展,除了交通便捷、富有生機,還應該讓人有溫暖感和歸屬感。城市公共景觀的規劃要充分考慮到使用者的空間體驗和多重觸覺感受才能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和喜愛,不僅僅只是對于普通公眾,更要考慮到老人孩子、殘疾人等特殊群體。
在燈光照明方面,道路主要采用暖光照明,12米高的路燈設置間距在30米至35米,旨在沿濱海路線型創建一列波浪紋的燈柱。濱海步行空間打造連續的暖光照明,走廊特色區段根據活動的密集性和能級,分區打造不同的亮度和效果。照明設計必須同時滿足功能性和裝飾性,以確保城市空間的舒適和使用者的安全。照明設計應反映路網的整體照明策略,規劃也建議將道路照明演化為富有特色的標識。
對于老人與殘疾人的環境設計,針對老人和殘疾人心理和生理的特殊困難和需求,設置有特制四凸花紋的鋪地,通過路面觸感的變化來引導人們的行走等無障礙交通的技術措施,來激發他們的觸覺感知能力。對特殊路段的斑馬線進視覺導視系統設計,既保證審美要求,也充分考慮孩子心理需求。
城市規劃不僅是優化城市格局,更重要的是城市居民感觸到城市溫度。

圖14 小品設施
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出發,將五官感受運用到城市規劃設計中,多方位多角度營造空間體驗和建立城市印象是城市五感系統在城市規劃研究中的應用思路。
嘗試用五種感官綜合感知環境的設計以及城市五感系統的運用是城市規劃師努力實踐的方向,能使人們全方位感受城市的“五感”設計理念逐漸被重視。本文選取普陀興業地塊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城市五感,旨在營造更加美好、更加宜人的城市環境,以期提出更加科學有效的實施辦法,創建更加舒適和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間,在大力推廣以人為本的今天,對城市規劃的設計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舟山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