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明/文
史林散葉 (七十八)
■俞劍明/文
353年,東晉穆帝(第五任皇帝)永和九年,也是殷浩第二次北伐的這一年。農歷三月初三,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王羲之在醉意朦朧下即興揮筆,瀟灑成書,完成了《蘭亭集序》。
他也沒想到,此次隨意的一氣呵成,不僅是他個人的巔峰之作,而且屹立在書法史上的最頂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如同天空中一顆永遠閃爍的星,光耀千古。
王羲之的啟蒙老師是大書法家衛夫人,她叫衛鑠。王羲之7歲開始臨摹她的書法,一直到12歲。他在書房、院子放著文房四寶,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立即寫到紙上。如果找不到紙,就在地上劃,或者劃在自己的衣服上,他的衣服上常常寫滿字,所以衣服破得也快。和衛夫人相同的是,時間一長,他清洗毛筆的池塘水也變成了黑色。
衛夫人對他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學習各家的長處,融為一體。
王羲之每到一個地方,別人游山玩水,他總是尋找歷代碑刻,揣摩用筆技巧。
他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博采眾長,終于自成一體,擺脫了漢魏筆風,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獨創圓轉流利的風格,被后世稱為“書圣”。
三月初三,民間都有舉行“修禊”的傳統,用以消災祈福。永和九年的這一天,王羲之帶著兒子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并邀謝安、謝萬、孫綽等40余人,來到蘭亭。
他們把酒杯放在彎曲回環的溪水中,任意漂流。在誰的面前停下,他就要詠詩一首。詠詩不成,罰酒三杯。
這次活動一共得詩40首左右,王羲之匯成詩集,為之作序。其中有21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可看出他的從容奔放,如水漂流,隨意成形。
正因為一切順其自然,才完成了這篇曠世奇作。
世人評價這篇不朽作品,常用曹植《洛神賦》中的幾句來形容:“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曹植原意是描寫一個美女的:她的形影,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如游動的蛟龍,容光煥發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態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她時隱時現像輕云籠月,浮動飄忽似回風旋雪。
王羲之是酒后用寫禿了的毛筆(“退筆”)書寫《蘭亭集序》的,“揮毫制序,興樂而書”。他日酒醒后,重寫數十百篇,再也找不到那種揮灑自如、飄逸縱橫的感覺了。他感嘆說:這是神在幫助我啊,哪里是我的能力所能達到的呢?
在中國藝術史上,恐沒有一個作品贏得了王羲之行書《蘭亭集序》的榮譽。唐太宗李世民將之推舉為“天下第一行書”。自此以后,越千百年,《蘭亭集序》不僅為歷代帝王所寶,而且為天下書家崇奉,尊為“萬世法書之所以出”(宋郭雍語)。
王羲之對自己這篇不可重復的“神助之作”,特別寶愛珍重,留與子孫傳承,傳到第七世孫僧智永,卻傳出王氏,傳給了智永的弟子辯才。
李世民做了皇帝后,搜集王羲之真跡無數,但獨不得《蘭亭集序》,“求見此書,營于寤寐”。得知此書在僧人辯才處,不惜以千古一帝之尊,聽從房玄齡進諫,派監察御史蕭翼,從年過八旬的老僧辯才處施用詭計獲取。在唐人何延之筆下,“蕭翼賺《蘭亭》”,權計相加,驚險曲折,擱今天不啻是一部劇情大片。初得《蘭亭集序》,李世民曾命其御用拓書人馮承素等四人各臨摹數本,賜給皇太子及諸王、近臣。李世民做了22年皇帝(627年-649年),他去世后,《蘭亭集序》真跡為他殉葬昭陵,埋沒至今。(參見《何延之蘭亭記》)。
李世民何以獨尊《蘭亭集序》,而且他的推崇又傳為后世不同朝代書法思潮的主導觀念?一言以蔽之,是因為《蘭亭集序》符合他所代表的中國書法的理想精神。李世民認為“祥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惟王羲之一人,并稱贊王羲之“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折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反直”。李世民的評價,揭示了王羲之書法兩個基本特點:連續性(“狀若斷而還連”)和變化性(“勢如斜反直”)。但是,這是非王羲之不可以達到的連續與變化境界,天真自然而至于神妙莫測,即所謂“煙霏露結”和“鳳翥龍蟠”。《蘭亭集序》全篇324字,從首字“永”到末字“文”結束,不僅筆斷意連,筆勢通暢活潑,而且屈伸正斜,無一字相同,特別是文中21個“之”字,字字不同。然而,《蘭亭集序》更表現出心手相從、物我冥合的幽淡從容,是極高度的率性自由與極微妙的法度考量的平衡。這就是中國書法的理想精神的核心,也就是李世民所謂的“盡善盡美”。
柳宗元評《蘭亭集序》說道:“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李世民舉帝王之力推舉《蘭亭集序》,使之成為“天下莫二”的書法楷模,無李世民的偏重獨愛,《蘭亭集序》恐將不為天下人所寶重。但是,卻又因為李世民偏重獨愛,《蘭亭集序》真跡為之殉葬,與世禁絕,乃至后世只能見習臨摹之本,幻想真跡。其罪也?其德也?因為文化傳進的詭異矛盾,難以斷然定論。
王羲之、王獻之后世并稱為“二王”。但從他們逝世以后到南朝的宋、齊間,書法界曾將王獻之排名第一,力壓老爸,獨領風騷上百年。
王獻之的“江湖”地位不僅緣于他后天的刻苦勤奮,同時在于遺傳基因太好。他的父母不僅是一對生死不渝的“賢伉儷”,而且都是史上罕見天才,在書法的絕頂上一覽眾山、比翼雙飛。
王羲之共有7子1女,王獻之是最小的兒子,很小就跟著父親學書法。有一次,王羲之看他正在聚精會神地寫字,悄悄走到背后,突然去抽他手中的毛筆,筆紋絲不動。王羲之對夫人郗璇夸贊:這孩子將來肯定能得大名。
到了10歲左右,王獻之認為自己絕技學成,可以出師了,跑過去問父親:我還要再練幾年?
王羲之只是笑笑,沒有說話。他又跑到母親身旁,郗璇搖搖頭說:早呢。
王獻之又問:5年夠嗎?
郗璇還是搖頭。王羲之指著院子里一排大缸說:等你寫完了這十八口大缸的水,字勉強能站穩腳跟。
王獻之又苦練5年,拿著一張得意作品給王羲之看,王羲之沒有說話,隨手在一個“大”字下面加了一點,還給了他。王獻之又拿給母親看,郗璇翻了一遍,說:只有這一點像你父親。
王獻之一看,就是父親加的那一點。
又一次,王羲之要到京城去,臨走時在一塊墻上寫了幾行字。王獻之偷偷把字抹掉了,自己另外寫上去。寫完之后相當得意,感覺和老爸寫得差不多啊。
幾天后,王羲之回家,看到這幾行字,傷心嘆氣,說:唉,我走的時候肯定是喝酒醉得不成樣子了,才會寫出這樣的字。
王獻之羞愧不已,從此更是刻苦臨習。多年以后,他終于名揚天下,和父親并駕齊驅。王羲之被稱為“書圣”,有人稱他為“小圣”。
王獻之的書法先學王羲之,后來則兼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王獻之的名作《洛神賦十三行》,是用小楷書寫的曹植名篇《洛神賦》,到唐宋時,就僅殘存了十三行。真跡早就不復存在,最接近真跡的石刻本,傳說是宋代賈似道寫的,因石色如碧玉,又稱為“碧玉十三行”。王獻之的草書代表作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從東晉到齊梁,人們普遍認為:書法界有三個絕頂高人,排名為“王獻之—王羲之—鐘繇”。到了梁武帝蕭衍,認為王羲之的作品要優于王獻之,把名次改成了“鐘繇—王羲之—王獻之”。
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極度推崇王羲之,從此天下大多數人都學王羲之。所以王獻之留下來的作品非常少,而且無一真跡,全是臨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