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0)
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職能的問題研究
徐鵬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0)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關系學生的個人問題,還關系著千萬個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是當前重要的民生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政府、社會、高校等齊心協力、共同作為,政府的責任尤其重大,因為解決好就業這個民生問題是考察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指標。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政府既不能“包辦”也不能“放任自流”,應建設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職能,在強化宏觀調控、完善保障支持制度、加強規劃指導、提供優質服務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優化配置和最大限度地實現就業。
服務型政府;大學生就業;政府職能
為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政府各部門的行政效能與公共服務水平,并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保障,某市政府決定,在全市政府系統深入開展“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打造公正公平和諧新城市”,而促進大學生就業則是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更好地提升政府服務能力,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筆者于2013年5月、6月分別在某市的A、B、C、D 4所高校通過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形式對大學生就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了解。本次調查問卷以調查為主、個人訪談為輔,問卷調查全部為客觀選擇題,個人訪談主要對部分在校大學生進行訪談,從而更加準確、充分地了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在某市A、B、C、D4所高校發放調查問卷,每所高校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共計2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86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3.1%。另外,生源地按照城市與農村進行劃分,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發現,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與生源地和性別有一定的關系。本次所調查的4所高校有一定的代表性,隨機發放、當場填寫當場收回問卷,統計數據比較可靠,但是由于發放問卷的時間是5月和6月,就業率的統計可能偏小,但是相對的比例是真實的,詳見表1。

表1 大學生就業情況的基本信息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某市的大學生就業情況并不樂觀,4所高校的平均就業率不足50.0%,且男生就業率高于女生、專科生就業率高于本科生、城市生源的學生就業率高于農村生源的學生。
通過調查,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背景下,某市政府開展的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活動,在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以大學生素質拓展為主線,以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重點,以創造就業崗位、服務大學生就業為目標,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還在探索階段,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問題。
2.1 大學生就業政策宣傳力度不夠
某市政府雖然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也投入資金增設了基層就業崗位,但是政策的實施需要足夠的宣傳和動員。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顯示,29.8%的學生根本不清楚國家規定的大學生就業政策,70.2%的學生了解一點相關政策,而對于大學生的創業優惠政策只有18.0%的學生表示了解,82.0%的學生表示對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從未聽說過,更不必說申請了,詳見表2。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政策要真正落實還要加大宣傳力度。

表2 大學生對就業政策的了解情況調查
2.2 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尚未形成
問卷調查顯示,在受調查的學生中,接近35%表示從未接受過任何就業服務,有56%的大學生表示只是參加過就業招聘會,對于其他的就業服務根本不了解,只有9%的學生接觸過就業指導等服務。即使部分學生接受過一些服務,但效果也不理想。調查顯示,50%的大學生對招聘會的現狀并不滿意,造成不滿意的因素有交流環境差、崗位層次低、招聘單位缺乏吸引力、招聘單位缺乏誠意、招聘企業的分類雜亂、交通環境差等。
在就業信息獲取方面,建立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登記制度的目的在于整合就業信息的傳播渠道,實現就業信息在用人單位與大學畢業生間高效、迅速、準確傳遞,確保信息公開、全面。但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登記制度不夠完善,36%的學生并沒有在就業信息庫中進行登記;58%的學生表示從未關注過就業信息網的招聘信息。
人們常說畢業生到基層“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其實不然。問卷調查表明,34%的學生愿意服務基層,但還有許多畢業生不知道有哪些基層崗位,不知道如何到基層去。
2.3 大學生就業保障機制不健全
雖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用人制度,但目前在社會資源不平等的條件下,市場化使得大學生的就業難度增加,帶來了就業的不平等。正如表1所示:城市生源的學生就業率是83.8%,高于農村生源學生的25.8%,如此大的差距正是就業資源的不平等造成的。政府有促進社會公平、保障每一位大學生平等就業的職責,因為就業關系到民生,只有保障就業的平等權利,才能實現社會公平[1]。
調查表明,38%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了私營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這些單位在解決大學生就業方面正在發揮積極作用。但選擇私營企業的學生會擔憂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大學生在選擇私營企業工作時沒有后顧之憂。
2.4 政府對企業相關工作支持不到位
近年來,民營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其在產值、利潤總額、從業人數上均有很大優勢,在解決就業問題上,民營企業凸顯出強大的實力。針對這一情況,我國許多省市的很多民營企業和學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在校培訓模式。調查表明,某市與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的院校只占極少數。政府如果能搭建政策和資金平臺,讓企業和學校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就業機制,學校根據人才需求狀況開展職業技能訓練和“訂單式”培養,培養企業急需的職業技術人才,就能從更廣的社會層面上解決好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形成一個對社會、企業、學生都有利的三贏局面[2]。
3.1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狠抓落實
近年來,為更加合理地進行人力資源配置,使大學生找到更加適合的工作崗位,我國政府出臺了眾多支持大學生就業的政策,通過行政途徑、經濟途徑、法律途徑的實現促進就業,如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等部委聯合下發通知,開展“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應征入伍”等,引導和鼓勵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拓寬了大學生就業的途徑。為了更好地落實相關政策,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成立專門機構,推動政策落實。當前國家各部門在制定政策時缺乏溝通和協作,各部門的大學生就業創業促進政策整合性不強,建議可以由政府出面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由這個機構負責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制定和監督落實。
(2)做好政策宣傳工作,促進政策落實。針對許多大學生不了解或很少了解就業相關政策的問題,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其他渠道的作用,通過各種媒體引導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接受就業服務。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應積極宣傳黨和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方針,做好畢業生就業成功經驗的總結宣傳,樹立畢業生到基層、到農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典型,樹立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典型,形成有利于畢業生充分就業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氛圍[3]。
(3)制訂相應的、具體的配套措施,保障政策落實。國家制定相關的大學生就業政策都需要制定具體的配套政策加以支持,例如學費貸款怎樣辦理、有哪些基層就業的途徑、政府補貼怎樣申請等,這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應該及時落實。就業政策的落實還需要教育部、財政部等政府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及時制定相關配套措施[4]。同時,各地方政府也要積極配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應對不同就業形勢的政策,使政策具體化、地方化,增強針對性,這樣更有利于促進當地大學畢業生就業。
(4)開展政策落實情況的督查工作。政府相關部門要及時開展各種督查活動,掌握政策的落實情況。開展實踐調查活動,對于政策落實當中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解決[5]。通過督查,監督政策的實施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落實政策。例如河北省出臺《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切實落實“一把手工程”,并將就業指導人員納入職稱范圍,結合評估標準認真開展評估檢查,確保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3.2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升就業質量
政府要想畢業生所想、急畢業生所急,主動了解用人單位和大學生的需求,深入基層,開拓新的服務項目。
(1)建立就業指導專家隊伍,開展生動多樣的就業指導。聘用具有較高理論指導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就業指導專家、企業人力資源部資深經理等開展就業指導咨詢活動;為在校生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規劃未來職業生涯,讓其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開展畢業生就業見習,讓其到企業進行技能培訓;根據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狀況,“訂單式”培養畢業生,培養各行業急需的技術人才。
(2)重視就業信息在畢業生就業中的關鍵地位。應屆大學畢業生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就業,只有暢通就業信息才能實現人才的合理分配,各部門在這方面要加大服務力度。作為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發布各種信息的力度,派專人進行企業用人信息的采集工作,統計好高校畢業生信息。同時,政府還應注意打擊不實的就業信息,進一步保護求職者的人身、財產安全[6]。
(3)舉辦多種大學生人才交流會。充分調動政府、學校、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力量,與高校聯合舉辦畢業生供需見面會,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有形市場的規模,舉辦各種高質量的人才招聘會,積極有效地為高校畢業生進行就業推薦。根據企業需求、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情況,在招聘會上使企業與畢業生進行有效溝通。在人才交流會上進行現場求職登記、人才推薦、收集人才供求信息等。同時,對在招聘現場初步達成意向的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要通過電話、網絡回訪或實地調查等方式跟蹤其實際簽約情況,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成功率。
(4)開展就業培訓,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現代企業講究用人求“實”不求“高”,學歷并非越高越好,企業看重的是個人的工作能力,寧可選擇大專甚至更低學歷但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沒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7]。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4.5%的學生表示非常希望得到就業前的培訓,40.0%的學生對參加培訓表示一般愿意,26.3%的學生表示參不參加培訓都可以,不愿意參加培訓的學生只占9.2%。由此可見,學生對就業前參加培訓的愿望還是非常強烈的,由政府出面加強大學生的就業培訓,使其提高就業能力,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必要途徑。
[1]馬書臣.“政府治理”理念與大學生就業機制[J].河南社會科學,2008(6):138-141.
[2]李小魯.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5(2):27.
[3]張金華.實現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8):42-43.
[4]許亞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與對策[J].遼寧醫學院學報,2008(3):57-58.
[5]葉忠.近二十年中國教育與就業關系研究評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3):75-78.
[6]朱繼光,祝偉.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及其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5):69-71.
[7]王霆,唐代盛.國外就業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發展綜述[J].求知,2006(3):214-215.
G640
A
1671-1246(2015)04-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