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鎂虹,章樺,代鳳玲,黎蘭,鞠梅
(1.瀘州醫學院護理學院,四川瀘州646000;2.瀘州醫學院法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向及影響因素分析
石鎂虹1,章樺2,代鳳玲1,黎蘭1,鞠梅1
(1.瀘州醫學院護理學院,四川瀘州646000;2.瀘州醫學院法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目的隨著中職教育擴招,中職護生就業競爭日益激烈,本文旨在研究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向及影響因素,以期對中職護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引導其到農村基層就業,以改善農村衛生機構人力資源匱乏現狀。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形式,利用相關性分析了解影響護生農村基層就業的影響因素。結果中職護生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占49.6%,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工作單位本身因素均對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有所影響。結論在相關性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引導中職護生做好就業定位、改變家庭及社會傳統觀念、制定農村就業政策的相關建議。
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
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新農村建設,使得相當部分農村病源回流到基層衛生機構,農村基層衛生機構面臨著巨大挑戰,其中護理人員配備不足問題日益凸顯,影響著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隨著職業教育擴招,各層次護理專業畢業生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益激烈。中職護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如何引導中職護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成為中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旨在了解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向,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學校就業指導提供參考。
1.1 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和便利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從瀘州市3所護理中職院校32個畢業班中隨機抽取8個班的275名護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效調查254名。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由筆者參考相關文獻[1]設計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向調查問卷。該問卷經過3名護理專家修改,內容效度為0.795。正式調查前抽取20名護生測試問卷信度,測得問卷Cronbach’s a系數為0.811。問卷內容:(1)個人因素: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戶籍、有無戀愛對象、就業樂觀程度、期望薪酬、最低心理工資價位;(2)家庭因素:父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擇業時最傾向聽誰的意見、家庭人均月收入;(3)就業意向單位、理想工作評價標準(按Likter10分法按重要程度從0~9分賦值);(4)農村基層就業影響因素:農村基層就業意愿、農村基層就業影響因素。
1.2.2 調查方法問卷由經過培訓的兩名調查員在課堂發放和回收,并使用統一的指導用語,采取不記名的方式護生獨立完成問卷的填寫,填寫時間為20 min。共發放問卷275份,收回問卷275份,回收率100.0%,其中有效問卷254份,有效率為92.4%。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描述主要采用均數±標準差、頻數等,對相關統計資料進行雙變量相關性分析。
2.1 中職護生個人特征及就業期望
調查中職護生254名,年齡16~23歲(18.59±1.20);女生254名(100.0%);獨生子女79名(31.1%),非獨生子女175名(68.9%);非農村戶籍128名(50.4%),農村戶籍126名(49.6%);有戀愛對象69名(27.2%),無戀愛對象185名(72.8%)。
在就業樂觀程度調查中僅有28.0%的護生比較樂觀,另有51.0%的護生持一般態度,還有21.0%的護生對就業前景持不樂觀態度。
有39.8%的中職護生期望月薪在3 000元以上,37.8%的護生期望月薪在2 001~3 000元。從圖1可以看出,期望月薪和最低心理工資價位(即能接受的最低月薪)的線圖基本重合,最低心理工資價位于2 001~3 000元稍有增多,比例為40.6%,而3 000元以上的最低心理工資價位較期望月薪稍有下降,比例為36.6%。

圖1 中職護生期望月薪和最低心理工資價位分布圖
2.2 中職護生的家庭社會資源情況
父母親文化程度為初中的人數最多,分別為50.4%和67.7%。擇業時最傾向于聽父母意見的占46.9%,其次是由自己做決定的占27.2%,接受老師意見和好友意見的比例分別只有10.2%和6.7%。家庭人均月收入基本呈正態分布,中間多兩邊少,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1~2 000元的占43.7%,500~1 000元,占33.0%,低于500元的僅占2.4%,2 001~3 000元及以上也分別占13.4%和7.5%。
2.3 中職護生就業意向單位和理想工作評價標準
整體來看,中職護生就業心態相對平和,沒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就業定位較準確,有46.5%的中職護生的就業意向為縣級衛生單位,其次是省(市)級衛生單位,約占22.8%,但是選擇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的中職護生比例僅為16.9%,結果見表1。

表1 中職護生就業意向單位
在16項理想工作單位評價標準中,中職護生認為最重要的標準前8位分別是:(1)工作的穩定性強(7.96±1.47)分;(2)退休后的保障(7.95±1.75)分;(3)單位的經濟效益(7.63±1.66)分;(4)福利待遇(7.62±1.58)分;(5)行業發展前景(7.60±1.75)分;(6)培訓與繼續教育機會(7.28±1.42)分;(7)符合個人興趣愛好(7.19±1.53)分;(8)施展才華和晉升機會(7.08±1.58)分。結果見圖2。

圖2 中職護生對理想工作的評價標準條形圖
2.4 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的影響因素
中職護生中有49.6%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對于50.4%的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的中職護生調查發現,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原因(多選題)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工作條件差(98人),自身發展前景不佳(84人),生活環境差(69人),與家庭的期望不符(69人),單位的經濟效益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63人)。結果見圖3。

圖3 中職護生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原因分布
將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分為1=愿意、0=不愿意,將年齡、是否獨生子女、戶籍、有無戀愛對象、父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就業樂觀程度、最低心理工資價位、對農村相關政策的了解程度作為影響因子,做雙變量相關性分析。分析得出是否獨生子女、有無戀愛對象、母親文化程度對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的影響無相關性(P>0.05)。而年齡、戶籍、父親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就業樂觀程度、最低心理工資價位6個因素對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向有較強的影響(P<0.05)。結果見表2。

表2 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向相關因素分析結果
3.1 個人因素對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影響
中職護生一般年齡較小,最小只有16歲,平均年齡(18.59± 1.20)歲。由表2可知,本次調查發現,中職護生年齡越大,其農村基層就業的意愿越強(P=0.030)。因為其閱歷越豐富,就業心態越成熟,因此其農村就業的意愿越強。
戶籍對于中職護生農村就業意愿的影響作用顯著(P=0.001),相關性分析表明越是農村戶籍的中職護生反而越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來自農村的中職護生希望通過就業躍出“農門”,其背負著改變家庭命運的希望,城市求學的經歷使其更渴望在城市生活與工作。由于農村傳統觀念的影響,周圍輿論會產生較強的比較心理,返回農村基層就業承擔更大的輿論壓力。
對就業前景越樂觀的中職護生,越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P=0.000),對就業前景樂觀的護生,就業心態較好,就業選擇不拘泥于城市。而對就業前景不樂觀的護生,往往將就業目標設定在大城市好醫院,所以看到就業前景一片慘淡。
調查發現,中職護生的最低心理工資價位越高,其農村基層就業的意愿越低(P=0.000)。中職護生最低心理工資價位3 000元以上的比例為36.6%,屬于偏高。據相關調查表明,對于一般中專學歷護生聘用工資為1 800元[2],而本科學歷的醫療衛生員工轉正后工資水平大致在2 800元左右[3]。目前由于城鄉二元化結構,農村衛生機構工資水平低于城市是現實問題。在中職護生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原因中,“單位的經濟效益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是重要原因。
3.2 家庭因素對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影響
父親文化程度顯示出對中職護生農村就業意愿的重要影響(P=0.000),相關系數為-0.268,說明父親文化程度與中職護生農村就業意愿呈負相關,即父親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農村就業意愿越低。同時家庭月收入與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也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183,P=0.003),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中職護生越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父親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代表著家庭社會資源,家庭社會資源豐富與否決定著較高層次的社會能力與社會關系網絡,因此有著優勢家庭社會資源的中職護生,可以借其在城市獲得就業機會。
同時,擁有優勢家庭社會資源的家庭可以提供給子女更好的教育條件與生活環境,中職護生可以進一步學習深造,此外,長期相對舒適的生活條件使其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原因中,“生活環境差”“與家庭的期望不符”分列第三、第四位。這證明家庭社會資源越具優勢,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的阻力就越大。
3.3 工作單位本身因素對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影響
工作單位本身因素對中職護生擇業選擇也有著巨大影響。中職護生理想工作單位評判標準其中前4位的都是從經濟角度來評判,求穩定、求保障是中職護生首先考慮的因素,這也表現出其就業觀念較落后,片面追求工作單位的穩定阻礙了中職護生成功就業。其次,中職護生考慮最多的是發展前景,包括行業發展前景和自身發展前景,中職護生認為農村基層衛生機構工作條件差與自身發展前景不佳是其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最重要的原因。
4.1 樹立正確就業觀,做好就業定位
近年來,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中職教育護理專業都在擴招,使處于職業教育最底層的中職護生就業壓力增大。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對護理人員的需求存在“缺口”和“飽和”同時并存的現象[4]:一方面城市各大醫院的護理人員已基本趨于飽和,國家二級及以上醫療單位對中職護生需求呈下降趨勢;另一方面縣城、社區、農村和邊遠地區的護理人員卻極為緊缺,對中職護生有較大需求量[2]。
由于年齡偏小,許多中職護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就業觀偏差、定位模糊等問題,因此在就業指導中要引導護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擇業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個人成長與發展前景,更要將自身價值與奉獻社會結合起來。在就業指導中應幫助中職護生認清當就形勢和評估自身條件,做好就業定位,避免片面追求“大城市、好醫院、高工資”。擇業時中職護生應正確看待薪酬問題,勿將最低心理工資價位設置過高,要看到隨著國家政策向農村傾斜,工資待遇會隨之改善的前景。在擇業過程中,避免一味求穩的就業觀念,目前大多醫療機構是以聘用制為主,“鐵飯碗”時代一去不復返,因此要轉變就業觀念。
4.2 改變傳統觀念,引導大眾認同農村基層就業
家庭因素對中職護生就業影響十分顯著,中職護生在就業中傾聽父母意見的比例高達46.9%,而受傳統觀念影響,越是具有優勢家庭社會資源的中職護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越低,而且由于整個社會輿論環境對農村就業存在偏見,農村戶籍中職護生自身也不愿意到農村基層衛生機構就業。因此在就業指導中,特別是對農村戶籍中職護生應進行針對性指導,強調農村戶籍護生在農村基層就業有很多天然優勢和有利條件:(1)對家鄉有深厚感情,可以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2)本身對農村環境熟悉,人際交往更多,對農村艱苦環境的適應性強;(3)獨立且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習更刻苦,更懂得珍惜學習的機會,因此在農村基層衛生機構更具發展優勢。農村基層醫院雖然艱苦,但是也要理性地看到在國家積極投入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形勢下,在農村基層施展才能的空間相對更大。實踐證明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培養人、造就人[5]。此外,可以通過社會、學校以及大眾媒體廣泛宣傳,改變傳統觀念,加強社會大眾對農村基層就業護生的認同與支持。
4.3 加速新農村建設,制定農村就業政策
要改變農村基層衛生人員匱乏的現狀,就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后的條件,加快新農村建設。國家應建立基層衛生人員成長、成才循環機制,允許各級農村衛生人才向城市合理流動,形成城鄉衛生人力資源雙向流動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職工自我發展的需求。同時,還應出臺政策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農村基層就業。
[1]潘楊.四川省農村衛生人力資源開發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7.
[2]徐元智,周娟仙,施成良,等.中職護生就業現狀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9):138-140.
[3]王志玲,彌曼.醫學本科生基層就業意愿的調查與思考[J].陜西教育,2013(22):13-14.
[4]龍霖,謝平,李泉清,等.不同教育層次實習護生就業取向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1(5):15-17.
[5]裴豐庭,齊玉龍.新醫改政策下醫學生基層就業的長效機制建設[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1(5):70-72.
G526.5
A
1671-1246(2015)05-0109-03
2011年瀘州市科技局項目“瀘州市全面實施新農合制度后農村衛生人力資源現狀與培養機制研究”(瀘市科函[2011]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