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琦琿
(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福建石獅362700)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在對服務行業人員職業壓力的研究過程中發現,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的從業人員由于工作需要而持續投入情感與精力,從而導致情緒枯竭、筋疲力盡,產生一種慢性疲乏癥、抑郁和挫折感,也就是“職業倦怠”[1]。隨著職業倦怠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學者認為在學習中也會出現類似的倦怠現象。因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對學習倦怠的性質、結構以及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對外語學習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學習倦怠與學習動機的關系、外語學習倦怠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楊濤[2]、陸月華[3]等深入研究了學習倦怠和學習動機之間的關系;石婕妤和王群鋒[4]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揭示了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大學英語課程學習倦怠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關系;張奇智[5]、玉開慧[6]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討了本科生和藝術體育專業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的現狀。但從整體上來說,關于外語學習倦怠的研究成果還較少,關于外語學習倦怠的結構及干預手段的研究則更少,這將成為日后的研究熱點。
本文就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的結構進行實證研究,以便為進一步研究和論證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成因、水平及其對策做好準備。
本文運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相關理論,設計了“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問卷調查表”。調查表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試者的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年級、性別、專業、家庭類別等人口學變量,以及被試者的當前英語水平;第二部分在借鑒張奇智編制的“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問卷調查表”的基礎上,結合高職學生訪談,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方式設計了17個問題,這17個問題基本涵蓋了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的構成要素。本文對福建省3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職院校(1所為國家骨干高等職業院校、福建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1所為福建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1所為民辦高等職業院校)進行了實地調查,對它們的在校高職一年級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被試者按照要求完成問卷調查并當場提交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84份,有效率100%。本文將借助Spss 19.0因子分析法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的結構進行歸類分析。
表1顯示,KMO值為0.888,大于0.7;Bartlett球形檢驗S檢驗的X2值為898.058,顯著性概率P=0.000﹤0.05,達到高度顯著性水平,可認為適合作因子分析。

表1 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
表2、表3顯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3個,它們可以解釋原始變量總方差的64.985%。根據因子分析理論,可以確定主因子數為3個,它們基本上可以反映總體的信息量。

表2 總方差分解表(1)

表3 總方差分解表(2)
為了得到比較清晰和容易理解的公共因子,采用“斜交旋轉法”對初始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根據因子分析理論,可取因子載荷量大于0.500的變量進行分析歸類。表4至表6顯示,17個原始變量載荷量均大于0.500,可以參與分析并可歸類在3個主因子上。根據主因子所包含的載荷量較高的原始變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可依次將這3個因子命名為成就感因子、動力因子和行為因子。

表4 第一因子指標序號、內容、載荷量、命名

表5 第二因子指標序號、內容、載荷量、命名

表6 第三因子指標序號、內容、載荷量、命名
斜交旋轉后對提取的3個公共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3個因子間的相關度較高,3個相關系數雙側檢驗均為P<0.01,因而認為3個因子兩兩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可以把成就感因子、動力因子和行為因子確定為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的主要構成成分。
“成就感因子”居第一位,其方差貢獻率為31.809%。“成就感”是一個人做完或正在做一件事情時,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積極感受。高職學生把成就感因子放在第一位,說明他們關心的是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能夠學到什么,有什么收獲、進步和提高。但是,調查結果并不讓人樂觀,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存在成就感明顯偏低的特點,說明學習使他們產生了挫敗感。
“動力因子”居第二位,其方差貢獻率為17.765%。高職學生將該因子列于“成就感因子”之后,將其與學習成就感緊密聯系。調查顯示,學生英語學習的動力不足,對自己是否能夠學好英語沒有足夠的信心,對英語學習也沒有足夠的興趣,甚至感到恐懼和厭倦。
“行為因子”居第三位,其方差貢獻率為15.410%。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的行為因子包括學生課堂的參與度、課后學習活動與任務的安排及完成情況等要素。學習成就感低落、動力缺失,導致了學生消極的學習行為。調查顯示,有不少學生上課的時候經常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下課后學習主動性不足,常常無法及時完成學習任務和作業。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的構成要素由成就感因子、動力因子和行為因子構成。在學習過程中,這三個主要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形成了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具體表現為成就感低落、動力缺失和行為消極三個方面。因而,英語教師應當從高職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使學生在每次英語學習后都感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從根本上降低英語學習倦怠的水平。
[1]Freudenberger Hr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2]楊濤.外語學習倦怠與動機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3]陸月華.民辦高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和學習倦怠現象分析——以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為例[J].科技信息,2012(18):160-161.
[4]石婕妤,王群鋒.大學英語課程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關系的模型建構——基于對賀州學院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調查[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5):8-9.
[5]張奇智.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3):130-134.
[6]玉開慧.藝術體育專業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實證研究——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長春大學學報,2013(2):23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