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剛 于新東/文
加快建設發展特色小鎮,既是深化新型城市化建設發展至今的時代必然,又是努力加快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的關鍵落子,也是積極順應新科技與新產業革命大潮的騰飛支點,同時更是持續激活民間巨大發展活力的關鍵一招,可謂是集時代性、創造性、前瞻性于一身的重大戰略布局與舉措。
因而,如何從一般規律的層面概括提煉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基本路徑,既高度凝煉各個特色小鎮的共同特性,又充分尊重不同特色小鎮的獨特個性,使之形成具有相對普遍指導意義的建設發展模式,從而把特色小鎮真正打造成為新常態下支撐經濟新發展、新飛躍的一個個“小巨人”,正是當下重中之重的戰略命題之一。從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建設發展路徑來說,筆者研究提出培育建設特色小鎮應當探索走出一條“特色化牽引、市場化主導、項目化運作、產業化支撐、互聯網化點火、法治化護航”的“六化”發展路徑。
研究看來,沒有比抓住“特色”這個核心任務更為首要與重要的工作著力點了。也就是說,特色小鎮的“特色”就是其一切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因而培育建設發展特色小鎮必須以特色為本,牽引與驅動其全部的流程環節與目標愿景。
先來看看特色何以至關重要。小鎮千千萬,不差你一個;何以笙簫默,世上獨一我。沒有特色的小鎮,只會淹沒在眾多的小鎮之中,無人涉足。沒有個性的小鎮,只會沉寂在逝水的年華之中,無人問津。因此,無論是從小鎮的外向吸引力與競爭力來說,還是從小鎮的內在成長性與持續性來說,小鎮的特色就是其生命力所在。即使是從個人消費心理來看,對異國情調、域外風情的向往亦可謂自古有之,而現代人追求特色差異、強調個性消費絕對是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又進一步從正面充分說明特色乃市場競爭之王的道理。反過來看,與特色相對立就是雷同,而雷同往往意味著重復建設、浪費資源、惡性競爭,最后自然是被淘汰出局,比如說產業同構、同質競爭等說的就是無特色、無個性的雷同,其結果當然總有一個雷同者“死得難看”,還真有點應驗了那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從這個意義上說,無特色,不小鎮。可見,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是每一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發展的首要任務。
再來看看特色何以發現捕捉。對于小鎮去發現特色、去找準特色、去捕捉特色,要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庸俗化傾向,一是神秘化傾向。所謂庸俗化,就是為特色而不惜舍本求末、舍近求遠、崇洋迷外、生搬硬套,結果往往可能弄成個“四不像”,除了貽笑于世人外,更為禍害的還可能是勞民傷財、自毀特色,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害。這樣的活生生例子是有的,當力避重蹈覆轍。所謂神秘化,就是特色之至關重要的正反兩方面道理都揭示出來后,有人還是會疑問,可我這里沒什么特色啊?我上哪里去找什么特色?這就犯了一個神秘主義的小錯誤,就是把特色又上升到“玄之又玄”的地步了!所謂“道不遠人”,特色也是很接地氣的。事實上,特色就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就在平常田間地頭里,不是在這里、就是在那里,特色就是只要獨有的或者差別化的,那就可以不斷培育成其為特色,而且有朝一日,風靡世界、享譽全球,引無數來客競折腰。比如,屬于小鎮自己的山水風光、地形地貌、風俗人情、土特產品、風味小吃、古居舊舍、鎮街小巷、獨特經濟、個性產業、人文歷史,凡此種種皆可為特色。一句話,山水林田湖、衣食住行人,那都是特色最好的題材與內容。以寫文章為比喻,正所謂“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問題只是怎么看、怎么挖掘、怎么用足用好。
又來看看特色何以發展壯大。發現捕捉特色后,發展壯大特色就是工作的全部。一句話,就是如何在工作實際中始終堅持以特色為根本、為牽引、為基準,圍繞特色、聚焦特色、突出特色來做好做大做強特色小鎮培育這篇大文章的問題。對此,筆者研究概括了培育發展壯大特色的三句話二十四個字:“立足鄉土、挖掘歷史,發揮想象、講好故事,弄潮時代、前瞻未來”。簡言之,立足鄉土、挖掘歷史,主要是指立足小鎮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充分用好用足自己的各方面歷史資源,這是小鎮特色最原汁原味,也最特立獨行的“賣點”。發揮想象、講好故事,主要是指在準確定位并挖掘小鎮自己的各種資源后,關鍵的是要能夠發揮想象力,特別是開動互聯網思維方式,講好小鎮故事。弄潮時代、前瞻未來,主要是指小鎮之特色挖掘與光大,僅僅停留在歷史與現實層面是遠遠不夠的,至少那是一種缺乏長遠目光的表現。因此,雖不能說是要特色永流傳,但把特色的培育發展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密切結合,這樣的特色小鎮起碼是可以經得住一段時間考驗的。
特色小鎮的特色這一核心元素有了明晰的定位后,就是特色及其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了。這個時候,就要牢固樹立起始終堅持以市場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培育建設發展理念,在更好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規范秩序等職能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這不是一句套話,更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能夠在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六化”路徑中可落地、可操作的重要一環。其中有三項具體工作尤為關鍵。
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的力度與進度,建立完善以市場價格為信號引導資源要素流動及配置的科學機制,以市場的透明公正、規范嚴格且專業高效的價格競爭手段實現特色小鎮投資建設各項目的優勝劣汰,減少乃至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無序競爭造成的浪費。
二是要全面細致地確立起市場效益的標準,用以衡量與檢驗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可行性與成長性。市場價格的引導機制當然是保障資源有效高效配置的重要方面,但特色小鎮培育建設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主動確立并設立市場效益的指標體系,也是確保建設質量與效益的關鍵一環。需要注意的是,市場效益包括動態效益、比較效益、預期效益,因而不能只看靜態效益,要看橫向縱向比較后的有說服力的效益,也不能只看即期效益,要用變化發展眼光看長遠效益。
三是要系統而深入地展開市場調研,以市場調研為手段,以市場調研的真實情況及數據為依據,才能可靠衡量相關動態的、比較的與長期的效益。這些不是拍腦袋,也不是閉門算出來可以做到的,必須建立在市場調研基礎上。
特色化怎么落地?市場化主導什么?說到底,全在于項目及其運作。特色小鎮之特色的培育發展必須具體化到一個個項目中去體現與實現,特色小鎮培育建設發展必須以市場化為主導,這個市場也必須具體在一個個項目的運作中才能去發揮其優化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一言以蔽之,項目就是支撐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一個個核心細胞。
由是觀之,建設特色小鎮,特別是在可行性論證之后進入到培育發展的實質性階段開始,項目化運作就是特色小鎮培育發展的重點領域、主攻方向與關鍵環節。其中,很重要的是項目的來源,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項目才可運作。這就很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招商引資。
不錯,招商引資不僅在區域產業、貿易等直接的經濟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區域民生、文化乃至美譽度、知名度等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貢獻。特色小鎮建設發展進程中當然要努力借鑒招商引資中的各種成熟且有益的經驗與理念,比如內引與外引相結合,質量與效益相一致,經濟與生態相并重等等。但與此同時,必須發展與超越招商引資的模式,因為招商引資遠遠不是項目化運作的全部。
應該說,項目化運作是一個環節流程多的工作,包括項目確立、項目論證、項目落地、項目實施、項目跟蹤、項目評估、項目推廣等。這些表明,項目化運作是一個外延遠遠大于招商引資的工作范疇,必須具有“一條龍”式的展開工作及相應服務的指導精神與實際操作。就項目運作的實際成效來說,筆者研究概括這樣四條通俗易懂的標準:選得準、立得住、長得大、撒得開。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中的項目化運作,就得做到項目選準,從而扣好項目化運作的“第一粒扣子”;項目扎根,這一步相當于常說的本土化或者當地化經營;項目成長性優,具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效益;項目帶動性強,能夠輻射當地經濟、引領示范同業發展。
如果說把項目比喻成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布局中的一個個點,那么,產業則是這個總體布局中的一根根線。串點成線、點線結合,才能最終構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全部的面。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項目成功運作尚不意味相關工作的全部完成。相反,后續工作更為艱巨,某種程度上說也更為重要,那就是串點成線,推動一個個項目的產業化發展。新型城市化中的產城融合及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同樣的,特色小鎮本身作為新型城市化進程中自然的一分子,當然就同樣存在一個“產鎮融合”問題,而且至關重要。如果說特色是小鎮生命力之魂,那么,產業就是支撐小鎮這個生命有機體的脊梁。產業之于城市、之于小鎮之極端重要性,看古往今來諸多國內外城鎮因產業興衰而盛衰的故事,想必這個道理已經毋庸贅述。
事實上,特色小鎮就是要著眼于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構建一批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的產業發展空間載體。可以說,這就已經從源頭上對特色小鎮產業發展作出了統領性的頂層設計。那么,如何構建強大而可持續的支撐特色小鎮發展的產業體系呢?
這里只強調一點,那就是進一步增強產業鏈發展思維。當下互聯網思維講得很強調、很突出、很充分,這當然很正確。但同時也得返璞歸真,講講產業鏈思維。特色小鎮的產業培育發展中要極大開闊思路,提升把產業做成完整鏈條的意識與智慧。圍繞小鎮的特色優勢產業和區位優勢,把看似純工業、純制造業的產業,通過縱橫聯系,或建新鏈條、或做強鏈條、或補足鏈條、或拉長鏈條、或延伸鏈條,從而把產業鏈的觸角延伸到餐飲、休閑、娛樂、旅游、文化等各個行業,提高特色小鎮的產業集聚、配套、融合發展綜合實力。
有專家學者曾經說過一句十分生動而又貼切的話,“互聯網就是點燃全球新經濟這把熊熊大火的那根火柴。”當然,互聯網早已不只是一根火柴,自走出“互聯網冬天”以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已經壯大成為萬丈烈焰,發展成就出一片巨大的經濟新藍海。
又仿佛是螺旋式的終點回到起點,當下的“互聯網+”恰恰又重新扮演起點燃其他各經濟、各產業領域紅紅火火燒出新旺火的那根火柴。“互聯網+”當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互聯網+”是萬萬不能的。
道理很簡單,以“互聯網+”為新戰略重點的信息經濟具有更強更廣更深的集成性、滲透性與帶動性,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互聯網+”應用與推廣,對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而言,可以實現歷史與現代的互聯互通,實現古樸與時尚的互聯互通,實現原生態與新技術的互聯互通,實現老產業與新業態的互聯互通。想象一下既能享受特色小鎮的古色古香,樂居世外桃源一般,又能漫游信息世界的聲光電化,足不出戶便知天下大事,于是乎,故土鄉情與都市情緣可謂相得益彰、兩全其美,當是多么愜意的一種快意人生。
在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實際中,“互聯網+”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或者高技術形態,還應當作為一種理念認識、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媒介手段跨界,有機融入契合到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中去。
“夢想小鎮”類型的小鎮可以應用“互聯網+”更好地促進大數據、云計算、云存儲、移動互聯網等新業態領域的創新創業。
“基金小鎮”類型的小鎮可以應用“互聯網+”更好地發展互聯網金融與市場化投融資改革。
“汽車小鎮”類型的小鎮可以應用“互聯網+”更好地發展智能汽車與車聯網技術及其應用。
“旅游風情小鎮”類型的小鎮可以應用“互聯網+”更好地打造旅游品牌以及開創便捷式一條龍旅游服務。
“文化創意小鎮”類型的小鎮可以應用“互聯網+”更好地提升文化創意的共享共贏水平以及軟實力與正能量的傳播及作用效果。
全面依法治國,從核心與目標來說,就是要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這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因而,筆者在此僅集中而簡明地提出一個研究結論,就是必須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體而實在地貫穿于打造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全過程。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咋一看到或者聽到,人們會覺得離個人生活甚至離自己的工作比較遠,似乎那是頂層設計的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實是很頂層,是很宏大,但同時又很基礎、很具體、很微觀,所謂道不遠人,不僅離我們個人生活工作很近,而且可以說是如影隨形、息息相關。
可以說,我們每一天、每一項工作就是在為推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做貢獻。無論是落實上級要求,還是推動工作部署,比如說“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的狠抓落實,以及制定出臺政策意見、健全制度、創新機制、合理化建議、改進工作思路措施、改良工作方式方法等,這些都是建立健全治理體系的具體工作,都是在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作出很積極很有益的貢獻。
與此同時,提高個人自己的工作能力與業務水平,就是在促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比如說能夠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從而更好地推動所處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當然就是我們整體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組成。
由此可見,依法治理特色小鎮,強化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法治化、制度化保障與推動,著力點就在推進特色小鎮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把這樣一個宏大戰略目標具體化到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各項實際工作中,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動力、活力、生命力、可持續力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