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軍
(哈爾濱商業大學藥學院,哈爾濱 150076)
農業是一個龐大的傳統產業,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農業問題千絲萬縷,錯綜復雜。如何利用“互聯網+”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滲透到農產品生產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等各環節,亟須制定一套具體的、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
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在闡釋“互聯網+”時指出,在現代農業方面,可以把全部綠色、有機種植的數據都展示到互聯網上,體現龍江農作物綠色、有機的核心競爭力;銷售環節可以把產地、自然條件、渠道、產品品牌全部融入線上線下銷售之中;奶牛肉牛養殖過程可以把養殖環境、檢測數據與產品銷售實現“點對點”對接,并與渠道保障、物流配送相結合,增強消費者對龍江鮮奶、牛肉品質的信心。黑龍江省委副書記陳潤兒在最近的調研時指出,推進“互聯網+農牧業”,積極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是大勢所趨、政策所指、企業所求、機遇所在,對于帶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延伸農業生產鏈條、提高系統經濟效益十分必要。
首先,它將助力智能農業實現大提升,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這也是今后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其次,“互聯網+”構建的農業產業創新,對消除黑龍江省農產品市場流通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它還將加速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絡支撐環境。
此外,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臺,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提供跨城鄉區域的服務,為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筑新平臺。
“互聯網+農業”是借助現代科技實現傳統產業升級的新命題,然而,在缺少頂層設計的情況下,容易一哄而上、各自為政,不利于整體協調推進。亟須制定“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規劃,形成統一謀劃、穩步實施的格局。從國家層面,搞好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和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相關技術發展路線圖,實現基礎領域和關鍵技術突破,加強“互聯網+農業”立法,推動農業數據開放、人才培養等。
基礎設施是又一大挑戰。據統計,目前全國仍有五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只有27.5%。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停留在試驗示范階段,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異常艱巨。
“互聯網+”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創新,必將經歷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兩個階段。在當前階段,應當借助“寬帶中國”戰略,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加強涉農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同時建立國家農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中心,覆蓋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存儲、處理、分析等全信息鏈,面向國內外推廣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
“互聯網+”可以滲透到“三農”領域的各個方面,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全新變革。在戰略層面之外,如何全方位謀劃“互聯網+農業”的具體行動?
在農業生產方面,要實施“互聯網+”促進智能農業升級行動、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行動、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助力農業生態建設行動等四大行動。通過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智能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提高農產品監管水平,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通過建立全國農業用水節水數據平臺、農資產銷及施用跟蹤監測平臺,實現水肥農藥用量的智能化控制,建立全國農業環境承載量評估系統、農業廢棄物監測系統,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產業化方面,要實施“互聯網+”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行動、助力農業走出去行動、助力“六次產業”發展行動。要集中打造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要建設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品牌的特色優質農產品。此外,還要構建“六次產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助力休閑農業,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
在推動農村發展、農民致富方面,要實施“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助力農村“雙創”行動、助力智慧農村信息服務行動。可以研發基于智能終端的在線課堂、互動課堂、認證考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平臺,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移動化、智能化。推動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建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云平臺,讓農民在網上就能獲得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信息,破解城鄉數字鴻溝難題。
要以市場為導向,借助發展農業電子商務,解決好農業生產中干部重“種”不重“賣”、部門管“種”不管“賣”、農民會“種”不會“賣”的問題,讓黑龍江的糧食既“種得好”更能“賣得好”。
在剛剛結束的2014-2015糧食購銷年度中,黑龍江省糧食收購總量和政策性糧收購量均創歷史新高,其中糧食購銷量達到1442.6億斤,同比增加241.6億斤。 2014年,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獲得大豐收,糧食總量實現十一連增,約占全國糧食總產的十分之一。但由于糧食企業加工效益不景氣,黑龍江省上一糧食收購年度中企業自營商品糧僅為413.6億斤,同比減少110.6億斤。“市場化購銷不暢,政策性收購成為主體。”黑龍江省糧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剛剛過去的糧食收購季全省啟動了1090個政策性糧食收購庫點,滿足了農民售糧需要。截至4月末,全省國家政策性糧收購達到1024億斤,占收購總量71%,同比增加347億斤,僅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就收購945億斤臨儲糧。
據悉,國家在黑龍江省執行的最低收購價水稻每斤1.55元,臨儲玉米每斤1.11元,基本高于市場價格。受產量增加和價格提高影響,黑龍江省農民賣糧比上年增收92.2億元。
2003年,五常大米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原產地保護產品,明確五常市全部24個鄉鎮所生產的四十多個品種大米都叫五常大米,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GB19266。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秦利明算了筆賬: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約220萬畝,按畝產1500斤水稻計算,年產水稻150萬噸。即使按70%的最高出米率計算,全年大米產量也不會超過105萬噸。秦利明說,五常市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大米企業為292家,產能達到400萬噸。也就是說,但業內人士估算,全國市場上銷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如此嚴重的摻雜使假,使消費者逐漸對五常大米失去消費信心。如果利用“互聯網+”技術,將五常大米的生產、銷售過程全程網絡化,消費者一目了然,就可以極大地控制假“五常大米”的泛濫。
黑龍江大學教授鄭亞楠與她的研究生以淘寶網知名農產品店“陳大力稻花香米店”店主陳洪力為樣本,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調查研究。研究發現,互聯網不僅讓本該進城打工的他與土地的關系近了,也讓他與同村其他青年的關系近了。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性為陳洪力這樣的農村青年顛覆命運提供了可能。新一代青年農民對移動互聯網的擁抱體現了勞動致富、結社自強的含義,這種自我組織不僅是經濟需要,同時也是心理需要。依靠網絡售賣讓人信得過的大米不僅是舌尖上的安全問題,更讓農民們與外界形成獨特的交流平臺。
適應規模農業的“互聯網+物聯網”的技術在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被應用。特別是在精準農業領域,我國已經在新疆、黑龍江、吉林等7個省份建立了26個農業數字化綜合應用示范基地。在黑龍江某示范基地進行的一場試驗顯示:示范區內的大田作物產量提高15%至20%,經濟效益提高了10%。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小農經營距離“互聯網+物聯網”的生產模式仍有距離。
要盡快搭建平臺。建立完善包括商品交易、金融收付、農機租賃、倉儲存放、物流配送、質量溯源、信息服務、田間管理及智能服務在內的農業電子商務交易市場體系,鏈接更多企業、提供針對性服務。要不斷活躍交易。積極開展線上和線下、“期貨”和現貨、批售和零售、鮮貨與干貨的農產品交易,促進農產品交易上網“觸電”。要推進設施建設。建設和加強冷鏈、碼頭、倉儲、加工等設施及電信系統基礎設施,把農產品、互聯網與千家萬戶連接起來。要拓寬服務領域。發揮網絡聯通功能,呼應涉農行業、企業、網民需求,加強溝通、聯系、服務,號召和鼓勵企業、農戶參與其中,搞活農產品流通。要抓緊普及知識。通過組織專業培訓,讓涉農行政單位、企業、農民朋友等熟悉互聯網,樹立互聯網思維,提高運用互聯網能力,加快推進“互聯網+農牧業”發展。
[1] 趙 霞,吳建強,杜永林,傅堅列,王平濤.林初有.李柱物聯網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1(6).
[2] 王大慶,聶 穎,王 玲,李翠霞.黑龍江墾區綠色農產品物聯網應用平臺戰略構想[J].生態經濟,2010(12).
[3] 陳 藝.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探討 [J].農業與技術,2013(8).
[4] 夏 晶.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 [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35).
[5] 王文靜,宋秀英.基于物聯網的煙臺農業信息化發展策略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