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緋
(河南省地質高級技工學校,鄭州 450017)
稅收優惠政策指的是稅法對某些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一種特殊規定,國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扶持某些特殊地區、行業、企業和產品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稅收優惠政策不斷改善,以適應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但是,我國稅收優惠政策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為了建設現代稅收政策體系,促進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能力的提升,必須解決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全面推動稅收事業發展,促進我國“十二五”時期稅收發展規劃的進程。
我國稅收政策通過各種優惠,鼓勵企業投資國家急需改革和發展的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例如:高新科技、節能環保、基礎設施等行業。但是,我國主要運用減稅、免稅、延期納稅、免征額等直接優惠方式,只有投資于經營周期短、收益獲取快的行業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收益并享受稅收優惠,而國家基礎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由于投資規模大、經營周期長、投資見效慢等原因,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較小,并未達到預期的產業導向效果。另外,我國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使得資本構成高的能源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不能充分地享受稅收優惠,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我國實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是區域性優惠,針對于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十幾個區域實行不同的稅收優惠,率先促進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特殊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發展,使得我國的區域性稅收優惠呈現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的狀態。東部地區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憑借自然條件、勞動市場、交通便捷等優勢,吸引大量資金的投入,獲得飛速發展,而內地地區缺乏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發展相對緩慢。稅收優惠政策的區域性,使得中西部地區和沿海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利于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
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意味著我國的經濟貿易法律法規應當遵循WTO規則。然而,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卻存在著與WTO規則不符的內容。通過簽訂稅收協議,我國對特定國家實行15%的稅率,而對其他未簽訂稅收協議的國家實行20%的稅率,這種對WTO不同成員國的差別對待違背了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我國政府在對待某些進口產品和國內同類產品時,存在著不同的稅收優惠態度,例如:對某些進口產品征收17%的稅率,而對國內同類產品征收13%的稅率,這種對進口產品和國內產品的不同待遇違背了國民待遇原則。根據WTO的反補貼原則,成員國內的公共機構應當合理地向企業提供財政性補助,然而,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中卻存在大量的禁止性補貼和可訴性補貼,例如鼓勵出口稅收優惠、進口替代稅收優惠、專向性稅收優惠等,這與反補貼原則相駁。另外,我國稅收優惠政策的立法層次不高,部分優惠政策以行政法規、暫行條例、規則的形式頒布,再加上稅務機關對稅收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薄弱,納稅人無法及時了解相關政策,稅收信息的公開化程度較低,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的透明性原則。
我國在制定和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時,稅收優惠的管理并沒有相應改動,稅收優惠缺乏強有力的約束管理。在審批稅收優惠主體時,未嚴格按照政策標準評選,導致假合資、假福利機構騙取稅收優惠的現象屢屢皆是,而真正能獲得稅收優惠的企業卻未成為收益主體,甚至出現申請企業賄賂官員的現象;在稅收優惠的執行過程中,退稅形式的補貼發放不到位,稅收優惠資料缺乏嚴格的管理和檢查;在稅收優惠執行完后,相關部門未對其進行跟蹤監控,缺乏對享受稅收優惠企業的事后管理和稅收優惠效果的檢驗,造成部分企業在享受稅收優惠期間,虛減收入或虛增成本,以此獲得減免稅收的資格,使得稅收優惠政策無法發揮其提高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積極作用。
根據經濟的發展,以產業導向為目標,實行基本統一政策目標的稅收優惠政策,按產業發展的序列制定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將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置于同一外部經濟環境,進入同一產業的企業享受相同的稅收優惠。我國的產業大體上可分為先行產業、一般性產業和限制性產業,先行產業屬于國家優先發展的產業,包括高技術產業、環保產業、基礎設施產業等,對這些產業實行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一般性產業指市場基本飽和的產業,不宜給予稅收優惠;限制性產業,指的是國家限制發展的產業,應當對該產業實行負優惠的稅收政策。
在根據產業序列制定不同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區域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差別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產業導向的目標下,稅收優惠政策重心由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到西部地區,引導資金從東部地區流向西部地區,使西部地區獲得資金和技術上的大力支持,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縮短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對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稅收優惠方式,東部地區已從勞動密集型轉為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稅收優惠應放在促進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上;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稅收優惠重心應放在基礎設施、能源開發、交通運輸等方面,吸引大量資金的投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首先,根據最惠國待遇原則,應該改正對不同成員國差別對待的態度,對WTO成員國實行統一的稅收優惠政策,而對與我國簽訂協議的國家,可以以其他方式進行優惠,例如優先進口產品、給予一定折扣等方式。其次,應當同等對待進口產品和國內同類產品,只要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進入同一產業,就應當實行相同的稅收優惠政策。再則,遵循反補貼原則,刪除WTO規定的禁止性補貼和違背我國加入國際市場承諾的稅收優惠;對于可訴性補貼,可以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有條件、有重點地保留,并進行適當性的調整,將優惠程度限制在WTO的規定范圍內。最后,應當規范稅收優惠政策的發布形式,提高立法層次,樹立稅收優惠政策的權威性,稅務機關應當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及時公布稅收優惠的變動情況,使納稅人能詳細了解稅收優惠政策,提高我國稅收優惠政策的透明性。
應當從三個方面加強稅收優惠政策的管理,提高政策的管理剛性。第一,以產業導向為目標,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稅收優惠主體的評判標準,嚴格審批稅收優惠企業的相關資料,防止企業偽造資料獲取稅收優惠資格。借鑒國外稅收優惠形式,優化我國優惠方式,實現直接優惠方式向間接優惠方式的轉換,杜絕擅自、越權減免稅收等權力的濫用,加強稅收優惠主體的管理。第二,在稅收優惠的執行過程中,加強稅收優惠資料的管理和檢查,監督稅收優惠執行到位。第三,建立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對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進行跟蹤監控,客觀評價企業的稅收優惠運用情況和效果。
總之,研究我國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是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現代稅收政策建設的重大動力。把完善稅收優惠政策作為立足點,促進產業性優惠、區域性優惠、國際性優惠的統一,實行全過程監管,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營造健康的稅收環境。限于作者理論和實務的局限,所探討的我國稅收優惠政策研究難免有所偏頗,希望能夠對相關的稅務機關有所幫助。
[1]張 慧.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及調整思路[J].北方經濟,2013(13).
[2]匡 萍.我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J].江南論壇,2005(1).
[3]周艷芝.我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