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琳
(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冠銅業分公司,安徽 銅陵 244000)
財務舞弊是對相關規則制度的公然違反,是蓄意進行的一種違法行為,除了蓄意性之外還有隱蔽性、違法性和危害性等特點,會對企業、投資者、資本市場環境等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損失。根據舞弊的目的,我們將股份公司進行財務舞弊的手段分為兩大類。
1.掩蓋真實的交易事實
股份公司在掩蓋真實的交易事實上使用的財務舞弊手段,主要有表外披露和表內掩飾兩種。根據目前已有的財務舞弊案例進行總結,我們認為企業財務報表中的其他往來科目,是財務舞弊行為中最為常用的利潤調節器。在年報中,有時我們會發現這兩個科目的期末余額十分巨大,且往往是出現某一年奇高的現象。真相是,股份公司往往會利用“其他應付款”來有意隱藏實際實現的收入,利用“其他應收款”來有意隱藏已經發生的虧損。財務附注作為表外披露的重要形式之一,企業為了隱瞞真實的交易事實,會有意隱瞞本該披露的關聯交易,或者是選擇性地披露有關信息,有意造成投資者對財務信息的誤解。
2.虛構或偽造未發生的交易
虛構或偽造是企業進行財務舞弊的最常用手段之一,通常有幾下幾種虛構方式:①開具虛假的銷售發票,確認收入;②簽訂銷售合同后未按照合同規定確認收入,而是違反會計制度的規定提前確認收入;③庫存商品未銷售但是確認為收入,同時增加應收賬款,既虛增利潤又虛增資產。股份公司在采取方式虛構交易事實時,交易類型往往形形色色,讓投資者防不勝防,復雜的虛構還會涉及關聯交易和企業重組。
3.大額沖銷
對可操縱會計科目中的較大金額進行沖銷,主要是舞弊企業的財務人員用沖銷部分應計項目的金額,來實現利潤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平滑與轉移。例如,公司在領導換屆時往往會存在“大洗澡”現象,即新領導為了顯示其優秀的管理才能,會在上任當年有意通過巨額沖銷來降低企業的經營業績,以便在其上任考核后的第一年迅速提高利潤。再例如,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不能夠出現連續三年虧損的情況,即在連續虧損兩年后,若再繼續虧損,則第三年會被摘牌,公司管理層為了避免被摘牌,就會通過巨額沖銷來提高利潤。
1.利用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即在企業管理方中進行的交易,通常情況下,如果兩方同時受另一方控制,或者一方對另一方進行控制或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就認為這兩者為關聯方。關聯交易舞弊行為主要存在于關聯雙方共同投資、債務重組、租賃、研究與開發項目、贈與、購買或銷售商品等交易中。關聯交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但是同樣也可能被關聯企業惡意利用,進行利益輸送,給股東或者是其他利益相關者帶來損失。證監會為了遏制惡意關聯交易產生的負面影響,針對關聯交易專門頒布了信息披露政策,要求企業全面詳盡地披露企業的關聯交易信息。但是,法規的規范效果并不理想,關聯交易依舊是企業實現利潤轉移、粉飾報表的重要方式,且被廣泛利用。
2.虛構其他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作為一切會計工作成立的核心,以對會計服務范圍的空間界定。在企業的日常會計核算中對會計主體進行區分具有重要的意義,會計主體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的實體。在對會計主體進行確認的過程中,需要嚴格區分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和企業職工、股東的經濟活動,同時還應該與其他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嚴格區分。通常會使用虛構其他會計主體的方式進行財務舞弊的企業,往往是一些自身經營存在問題、業績表現欠佳或者是規模太小無法滿足并購或者上市條件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又有上市的強烈需求,所以他們就會采取虛構會計主體的方式來滿足法規制定的要求。例如,企業認為地將并購其他會計實體的時間提前,來達到一定的監管目的等。通常情況下虛構會計主體往往是與關聯交易同時配合著進行的,尤其是公司希望通過財務舞弊來騙取銀行貸款金額時,通常會事先設立子公司并對其進行投資,通過關聯交易來實現利益輸送,將子公司的業績做大,然后通過子公司這一會計主體來向銀行申請貸款,而事實是該虛構的子公司可能根本就沒有進行營業活動。
為了識別股份公司的財務舞弊手段,更好地分析其披露的財務信息,正確做出投資決策,本文詳細介紹了以下幾種常用財務舞弊手段識別方式。
所謂剔除關聯交易,就是指剔除股份公司的收入和損失中所有來自于關聯方的部分,然后再重新界定股份公司的經營成果。在使用“剔除關聯交易”的識別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判斷股份公司中有多大比重的利潤是來自于與關聯方的交易,如果判斷得出的比重較大,就需要求證關聯交易是否存在不公允,是否屬于舞弊的范疇。通常我們使用的是檢查關聯交易中雙方的定價策略來判斷關聯交易是否公允。在評價定價策略中,需要獲得購買方向市場其他銷售方進貨的價格或者銷售方向市場其他購買者提供的售價等來進行比較。另一方面,有必要比較母子公司之間的利潤總額,如果存在這種現象,則很可能母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將利潤或利益輸送轉移到了子公司,粉飾了子公司的財務業績。
合并財務報表包括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合并現金流量表和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合并財務報表通常被用來集中地反應某一企業集團在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和某一經營期間的經營成果極其資金流轉情況。由于股份公司往往可以通過操縱合并報表來輕易地達成虛構的目的,所以審計人員在識別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時,必須謹慎對比原始的財務報表和合并后的財務報表,以此來判斷合并報表中提供的所有數據是否都是真實的,也就是分析合并財務報表來識別財務舞弊手段。通常情況下,只要是企業集團中的一方有權利控制另一方的經營或者是可以產生重大影響,有關人員就應該對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審查。
剔除異常利潤就是為了明確企業日常經營獲得的利潤,而將其報表中含有的異常利潤剔除。股份公司披露的報表中往往既包括了實體經營的利潤也包括了異常利潤,異常利潤是指由于股份公司內部人為地對利潤進行調節而產生的最終利潤與正常利潤之間的差,異常利潤最常見反映在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支等科目中。分析人員應該比較“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等科目的利潤占總利潤的比重,如果占比過高,則可以懷疑公司存在人為對利潤進行調控的行為,并可以進一步求證。
所謂的重點科目往往是在歷年的財務舞弊案例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由于企業進行財務舞弊必然會留下痕跡,所以專業人士或者企業工作人員會對歷來的舞弊案例進行分析總結,來概括企業實施財務舞弊通常會使用的幾個重要會計科目,進行重點排查。集中分析重點的會計科目,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得財務舞弊的識別行為更加高效,若審查發現這些重點科目出現異常,則要具體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異常,順藤摸瓜,查處財務舞弊的行為與動機所在。
[1] 黎展輝.財務舞弊識別方法與風險防范[J].財會通訊,2009(9).
[2]余玉苗.財務舞弊風險的識別——基于財務指標增量信息的研究視角[J].經濟評論,2010(4).
[3]王建英.上市公司利潤操縱行為的財務指標特征研究[J].財務與會計,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