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榮平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財貿學院,重慶 400001)
財務流程是伴隨著企業業務流程同步進行的。企業能夠持續經營,需要保證物質流動與現金流動的互相配合;企業能夠對物質流動和現金流動進行監督、管理和控制,信息流必須與物流、現金流保持高度一致。
企業財務管理可以說是資金的管理過程,包括各個階段資金的使用過程加上在資金投入前的籌資活動和在資金退出后的分配活動,這樣就構成了企業的整體資金活動內容。
從財務工作具體內容來看,最基本的業務是日常大量重復的賬務記錄工作。此部分對于整個財務職能來說,屬于不具備創造性及決定性的基礎工作。第二層次即與生產中各段過程相關部分的財務職能,如現金管理、應收應付等,此層次需要管理者對此部分職能工作進行管理決策。財務工作最核心的層次是與企業戰略發展密切相關的業務,該方面財務管理的內容為企業戰略發展提供管理決策提供支持,例如企業的行業發展戰略,新項目新市場的開拓,企業形象的提升等等,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只有具有相當知識和經驗的人才,才能幫助企業制定所需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相關的回報策略。
隨著企業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不斷的變化,全球化及日益激烈的競爭、新的組織機構及需求、知識經濟還有信息技術及其對企業流程的影響,財務工作的內容也將由交易處理、募集資本、優化稅務狀況并準備稅務申報表、成本管理、實時會計控制、預算制定及進行內部審計、財務狀況報告和監督等重點逐步向戰略性功能轉化。
網絡財務是財務管理外包的一種重要形式。網絡財務軟件是基于網絡計算技術,以整合實現電子商務為目標,能夠提供互聯網環境下財務管理模式、財會工作方式及其各項功能的財務管理軟件系統。企業通過ASP或其他服務商平臺,購買財務軟件服務。ASP即應用服務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通常是一些第三方的服務公司,他們在的主機上部署、管理、維護應用程序,然后通過廣域網絡,向運端的客戶提供軟件的計算能力。ASP的客戶,沒有自己的硬件和軟件系統,統統租用ASP的;敘談用戶只需提供自己的業務數據,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結果和報表。
ASP通過實施一個遠程的、集中管理的應用程序租用服務,在客戶和獨立軟件商之間扮演了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在這種關系中,強調的是應用程序的應用而不是所有權。客戶不再擁有一個應用程序,也不需要負責對程序的內外部維護。在ASP模式下,客戶在簽訂合同后,就可以通過瀏覽器,連接到位于遠端的、集中式服務器上的應用程序,然后在本地處理應用程序計算產生的結果。通常情況下,一個純粹的ASP與某一個獨立軟件商結盟,進行軟件的初始化安裝和集成,控制數據中心的管理并且提供不間斷的連接和支持。在這種模式下,ASP完全像一個端到端的服務提供者一樣,管理與客戶的關系。ASP的實施帶來了很多的便利。
1.加速應用軟件的實施;
2.快速跟上技術的發展變化;
3.獲得技術專家的建議;
4.轉移應用程序的擁有風險;
5.將總擁有成本(TCO)最小化;
6.增強現金流的可預見性;
7.更加關注于白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及戰略目標;
8.在全球化基礎上提升協作能力。
在財務系統中,簡單的、大量的、重復性、不需要更多創造力的實務性的記賬工作處于底層,是普遍外包的。這是財務外包的最初級形式。企業與外包商的關系不緊密,他們之間的關系與傳統的“買一賣”關系類似,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伙伴關系。外包資源一般是標準化的,企業之間強調的是交易關系,外包商的責任只是按企業的要求完成業務工作。企業傾向于能夠滿足合同要求的外包商發展合作關系,但價格仍是企業選擇合作關系時關注的主要問題。在這一階段,雙方簽訂的多為短期合同。具體表現在我國市場中,即是代理記賬、納稅申報、工薪核算等基礎賬務處理的普及。其作為一種新穎的會計解決方案和新的社會性會計服務項目,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所接受,充當著眾多中小企業的會計角色。下面以代理記賬為例介紹具體流程。
1.約談;
2.簽訂代理協議;
3.建立客戶檔案;
4.建賬;
5.取送票據;
6.審核原始憑證;
7.制作、裝訂記賬憑證;
8.打印或記錄會計賬簿;
9.出具會計報表;
10.納稅申報;
11.繳納稅款;
12.憑證裝訂;
13.定期歸還客戶財務資料;
14.客戶信息反饋。
選擇性外包是指對幾個有選擇的職能的外包,外包數量少于整體的80%。根據企業資金流程及財務職能劃分來看,企業可以將企業內財務流程分段外包。在這一層次上,服務商所做工作也是有規可循的標準化的工作。企業管理者從成本效益及戰略管理分析的角度看待外包,將其作為企業獲得更多盈利及進行戰略管理的組成部分。外包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降低非核心業務的維持成本為目的。在這個階段,企業與外包商之間信任程度增加,雙方合作的態度比較積極,雙方都希望可以從對方那里得到更多的有價值信息,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合作雙方愿意共同面對并解決困難。
整體性外包是指將職能的80%或更多外包給外包商。在整體外包中,企業并不將財務職能的全部職責都外包給外包商,企業會保留一部分管理者以滿足財務職能戰略管理需要,并負責管理與外包商不斷發展的外包關系,監督和審定外包商的技術決策,培養外包經驗,并協助制定將來的外包決策,洽談和履行以后的外包合同等等。財務管理職能的長期有效性取決于該職能與公司戰略的一致性。公司戰略隨企業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財務管理職能也必須對此做出相應的變化,使其服務與變化中的公司戰略保持一致。這種一致性的職能也應由企業內部人員來完成。
外包形成與演進過程主要呈現以下幾個階段:首先形成需求拉動的外包雛形。例如,財務系統中基礎工作的購進式外包。其次是基于成本效率這一決策影響因素的外包。目前國內眾多企業的外包形式都屬于此類。企業對資源外包的決策比較簡單,即減小成本,增大利潤,因此決策多以效率為指導,以成本比較為工具。再次是基于企業核心能力的資源外包。此時外包決策與企業核心能力相關,企業采取外包決策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提升和培育核心能力,短期的利益——成本節約已讓位于持久的競爭優勢——核心能力。當社會仍未發展到高度的統一化時,這種基于核心能力的現代外包形式仍會持續出現。最后,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時,企業財務管理職能向社會產業化進程發展。
[1]周 勇.財務外包利弊說[J].商場現代化,2005(5):12-14.
[2]馬雪松,程曉光,馬壯.由財務外包看財務管理的產業化發展[J].農場經濟管理,2005(2):42-43.
[3]趙恒伯.我國內部審計發展的新趨勢-內部審計的外包[1].企業經濟,2005(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