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鋒,仲德濤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開封;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漯河 462000)
新型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1]
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4.77%。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金融需求進一步增加,而要滿足城鎮化的金融需求,就必須進行金融創新,不斷完善金融體系,開發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目前,金融在支持我國城鎮化過程中還存在金融體系不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融資不暢、金融支持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力度不夠、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制約著金融支持城鎮化發展作用的發揮,也進一步制約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因此,加強金融創新有利于合理配置城鄉金融資源,充分發揮城鄉金融功能,加快促進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這是破解我國金融支持城鎮化困局的必由之路,也是現實城鎮化發展轉型的必然選擇。
金融創新就是促進各種金融要素新的結合,建立“新的生產函數”。[2]金融創新主要特點就是“突破”,即通過改革金融業務多年傳統經營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術、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等方面進行的明顯創新、變革。[3]
金融創新的主體是金融機構,金融創新的源泉是金融機構的多元化,金融創新的動力是金融機構的相互競爭。同時,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金融需求是多樣性的,這也客觀上決定了金融創新主體的多元化。首先,要創新銀行金融機構。一是國有商業銀行要明確市場定位,實現真正商業化經營,商業化后的各個商業銀行,要為城鄉提供一體化的金融服務,積極助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等;二是對信用社產權進行改革,實行股權多樣化,建立社區性金融機構,主要職責是促進本地經濟、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為廣大市民提供金融服務;三是積極鼓勵中小型民營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發展,使它們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組成力量。其次,要創新政策性金融組織。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政策性金融組織,能夠滿足城鎮化多樣性與特殊性金融需求,能與一般性商業銀行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政策性金融機構要通過提供貸款擔保、低息貸款、風險補償等方式,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業務。第三,要完善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一是要加強保險組織制度體系建設,構建城鄉一體的保險市場;二是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推動擔保公司與其他金融機構融合發展,建立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擔保信用公司;三要促進證券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吸引民間資金進入金融行業。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金融需求的多元化特點決定了金融產品和服務供應的多元化,因此,要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指針,進行金融產品創新。一是要創新融資產品。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應該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市場化,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途徑,如發展城市建設融資的BOT、TOT和BOB等投融資模式,發行城市建設債券等;二是要建立新型城鎮化金融產品和業務拓展體系。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機構順應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深入分析城鄉生產、消費和資金需求特點,從而建立適應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金融產品和業務拓展體系,以滿足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需求;三是要加大金融創新服務。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通過金融創新支持農民向市民轉變,因為農民一旦離開了土地,無論是養老、醫療,還是子女教育都需要資金支持,金融創新服務如何在滿足城鎮化需要又滿足金融機構利潤最大化中找到平衡點是金融創新的重要課題;四是要以科技創新提高金融服務質量。隨著信息化發展,金融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信息化時代。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們要以科技創新來引導金融創新,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全新、便利的金融服務。
一是要充分認識金融創新的重要意義。要把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作為制定金融創新和發展的重要依據,金融創新既要考慮需要,更要與國家的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結合起來,尤其是要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金融創新要在提高城鎮的規模效應和綜合實力,實現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重要的先導作用和支撐作用。政府部門在要樹立科學的金融創新和發展理念,把建立經濟、社會、生態三位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作為重要工作目標,提高金融創新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二是要樹立法治化的金融創新理念。市場經濟本質是法治經濟,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促進金融發展,推進經濟的進步,尤其是規范金融創新,都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障。因此,要樹立法治化的金融創新理念,盡快完善金融方面的法律體系,為新型城鎮化的金融創新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
首先,政府要加大對金融創新的財政支持。財政支持新型城鎮化不僅僅可以直接增加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投入,還可以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不斷吸引和帶動全社會閑散資金投入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同時,金融創新通過為財政投資搭建運作平臺建立財政補償金融、金融投資新型城鎮化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提高財政資金運用效率。其次,政府要加大對金融創新的信用支持。政府要構建信用評價體系,進而優化金融環境。一是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信用制度。要推動信用評級工作推進,規范信用秩序。二是要實現信用數據共享。要拓寬征信數據采集渠道,同時加強數據的加工整合,幫助金融機構準確了解客戶的信用狀態,實現信用信息數據共享。三要發展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信評估機構和信用擔保機構等中介機構,進一步提升中介機構的服務水平,有效降低金融欺騙的概率。四是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信用文化宣傳,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培育信用文化。
實現金融創新,發揮金融作用,需要城鎮化的相關制度作為保障。隨著改革的深入,困擾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許多制度都實現了突破,但關鍵領域制度突破依然沒有實現,這些制度約束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新型城鎮化的進程,進而影響金融創新。要打破這些制度約束,一是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要建立城鄉統一、全國一致的戶籍管理模式,改變由戶籍造成的身份差別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使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享有同等生存權和發展權,逐步實現居民的有序流動,進而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二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進行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支持土地流轉和集中,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村要素市場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信貸市場上抵押品問題,進而為新型城鎮化的金融創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證。同時,政府要創新金融監管制度,切實加強對金融創新的監管。一是要推進法治監管,通過加強金融監管的立法工作,做到金融監管有法可依;二是要理順監管體制,在監管體制設置上的問題,要加強基層監管力量;三是要加強行業監管,通過建立同業協會,做好行業自律公約,實現行業自律管理的完善;四是要進行差異化監管,對于小城鎮,監管部門應在期限、貸款利率等方面適當放松監管要求,提高風險容忍度,實行靈活的監管方式;對于相對金融發展成熟的地區,監管要嚴,標準要高。
新型城鎮化是集約、效益和質量的城鎮化,是包括人口、產業和空間的全面城鎮化,是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是城鄉一體、工農互助、科學發展的城鎮化。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金融需求與城市的商業金融系統存在差異,同時也不同于傳統的農村信貸制度,具有明顯的異質性,這種金融需求的滿足需要金融創新。[4]唯此,才能真正發揮金融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和促進作用。
城鎮基礎設施是城鎮居民生產和生活的必要保障,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載體。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這主要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城鎮基礎設施投資最好占GDP的3%~5%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0%~15%,而2010年我國城鎮基礎設施投資額為10 624億元,占當年GDP的3.17%,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7%。[5]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優先加強供水、供氣、供熱、電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災避險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老舊基礎設施改造。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2014~2020年)》凸顯了政府以人為本、優化布局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決心,同時也將推進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6-7]要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僅僅依靠財政投入還必須加強金融創新。金融機構應區別不同情況,通過金融創新,綜合運用各種金融工具來滿足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在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程中金融創新將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并與新型城鎮化深度融合,必然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要推進城鎮化健康的發展必須有產業發展作為支撐,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必定是不可持續的城鎮化。只有堅持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共同發展,產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才能真正實現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的發展歷程表明: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我國工業化發展滯后,嚴重影響了城鎮化的發展。全球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的比值為1.95,但我國這一比值僅為1.09,顯示出我國的工業化程度很高,但項目分散,聚集度不高。[8]因此,我們要發揮工業化在產業調整中的主導作用,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重視三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逐步形成城鄉互動、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的良性互動,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為此,通過金融創新助推新型工業化發展,一是要加大對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先導工業的培育、傳統優勢工業改造的支持力度,不斷拉長生產鏈條,深化生產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二是要加大對特色產業的金融支持,依托不同地區特色資源,擇優支持特色產業,將其發展成為集聚產業,為新型城鎮化提供產業支撐;三是要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從而滿足多元的金融需求。
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迫切要求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農業產業化,而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第一,要加強金融創新支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需要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投入,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農村公共產品中的基礎設施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保障。要引導金融市場資金流向,完善金融支農的各項政策扶持,努力增加金融支農資金的投入總量和使用方向,加大金融資金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幫助農民致富、扶持農業發展和支持農村建設。第二,要加強金融創新支持農業科技進步。要通過金融創新大力推動農業科技發展和進步,提高農業生產力。一是金融創新要大力支持特色農業發展;二是金融創新要大力支持農業新技術推廣;三是金融創新要大力支持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大對農村貧困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扶持力度。第三,要通過金融創新引導多方資金投入農業產業化建設。要發揮金融創新的杠桿作用,逐步引導社會各個方面資金投向農業,從而解決農業現代化發展資金不足問題。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更是難點。雖然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1.27%,但是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僅為35%~38%,有約近2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沒有城鎮戶口,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并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9]如果未來城鎮化以每年0.8~1.0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到2020年前后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而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有近2000萬人口進城,農民市民化的成本將需要巨額的資金(有機構預約50萬億元)投入。[10]因而,必須通過金融創新來增加金融供給,進而促進城鎮社會事業的發展,讓農民和市民一樣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以實現人的城鎮化。主要措施有:一是要滿足新增城鎮人口的住房需求。要滿足新增城鎮人口住房需求,就需要金融創新,通過差別化住房信貸的政策來滿足新增城鎮人口的首套住房剛性需求;二是要滿足新增城鎮人口的公共服務需求。要通過金融創新支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和城市低保等方面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基本社會福利,增強新增人口的身份認同;三是要滿足新增城鎮人口的就業需求。要通過金融創新加大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靈活運用金融供給對新增就業人口的創業進行扶持。
總之,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關系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其中,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必須堅持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支持新型城鎮化主要表現在金融創新支持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事業建設等的發展,來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同時,通過金融創新實現金融行業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和優化金融生態,最終實現新型城鎮化與金融創新的共同發展。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版,第22頁.
[2]何少軍.論我國的金融創新[J].科技經濟市場,2006(8):133.
[3]段世德.后危機時代中國金融創新的國際借鑒與路徑選擇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10):84-87.
[4]劉芬華.農業微觀功能轉換與金融制度安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5):24-28.
[5]王元京,張瀟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融資模式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4):36.
[6]《國家新型城鎮化(2014-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4年 3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6/c_119791251.htm.
[7]《2014-2020年中國基礎設施市場調研與投資戰略咨詢報告》,中企顧問網,2014年9月.http://www.cction.com/report/201409/112432.html.
[8]劉奐成.以金融創新助推新型城鎮化[J].經濟研究導刊,2013(37):78-81.
[9]劉奐成.以金融創新助推新型城鎮化[J].經濟研究導刊,2013(37):78-81.
[10]李若愚.新型城鎮化路在何方[J].財經界,201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