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分行,哈爾濱 150090)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年會的主題演講中,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中國將通過各方面的改革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資本賬戶先行開放成為必然。隨著廣東、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總體方案和進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的通過,拉開了以自由貿易區為試點推而廣之的政策推廣模式,從區域上、政策縱深度上有節奏地推行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從而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奠定良好基礎。自貿區試點建設對于未來可預期時間點內,人民幣資本賬戶的開放將起到示范性作用,也將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總目標的最終實現。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跨境流動,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資本流動以及官方儲備的主要貨幣。自2009年7月,我國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開始,人民幣國際化正式拉開序幕,邁上征程。五年多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菲律賓、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2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人民幣互換協議;2011年,中國進出口銀行和美洲開發銀行簽訂協議,中國將為其與拉美之間的貿易提供2億美元貿易信貸,其中一部分以人民幣出資。2012年,國家開發銀行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簽訂了諒解備忘錄,為其雙邊貿易提供人民幣貸款。這些都表明了人民幣正不斷地邁向國際化。
2014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一是人民幣計價在涉外經濟統計和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海關總署從2014年1月起以人民幣為主公布各項對外貿易統計數據;商務部從2014年4月起,以人民幣對外公布部分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工程承包數據。二是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取得新進展。從2014年6月起,將個人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跨境人民幣業務擴展到全國,逐步擴大境內外人民幣資金統籌使用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有效帶動各地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三是央行在英國倫敦、澳大利亞悉尼、韓國首爾、加拿大多倫多等八個地區指定人民幣業務清算行,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人民幣清算全球網絡。四是發行國外人民幣債券取得成功。2014年9月,國家開發銀行首次在倫敦成功發行20億元人民幣債券,實現我國準主權債在主要發達國家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歷史性突破。五是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英國政府發行首支3年期30億元人民幣國債,并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同時英國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年會上,宣布把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標志著人民幣的儲備功能開始得到西方國家認可。六是滬港通推動資本市場開放。2014年11月,滬港通試點啟動,強化上海、香港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滬港通打開了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的通道,拓展了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的范圍。
盡管如此,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仍面臨著問題和阻礙。首先是離岸市場與我國內地市場的人民幣回流通路問題,即海外投資者手中的人民幣是否可以投回國內的資本市場,其回報率如何。由于目前我國金融政策對于資本市場的管制,能提供的回投渠道比較狹窄,金融產品的種類不夠豐富,影響了海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欲求。其次是資本的輸出瓶頸,目前,通過經常項目項下即跨境貿易的實體經濟輸出人民幣的增長已經很難再有較大突破,其潛力已無釋放空間。但我國高達3.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諸多行業的產能過剩,都需要資本能夠“走出去”。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依靠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的獨特地理位置優勢,以及作為我國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在自貿區內實行了包括金融服務等的多個領域的開放。自貿區總面積28.89平方公里,涵蓋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
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進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并通過了廣東、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總體方案。我國自貿區建設進入了多試點建設的快速發展階段。在自貿區,特別是上海自貿區,開展更大程度的資本項目可兌換業務。政策取向大概有三個方面:一是轉變境外資本的流動管理方式,在推進便利化的同時,從正面清單轉向負面清單;二是推動資本的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的可兌換程度,取消資格和額度審批。在條件成熟時將相關投資便利擴大到境內外所有合法機構,嚴格建立QDII;三是宏觀審慎管理,建立健全宏觀審慎條件下的外債和流動管理體系,提高可兌換條件下的風險管理水平。
以上海自貿區一年半來的發展經驗來看,自貿區試點改革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自貿區成立后,相關政策對于資金輸出和流入的限制逐步減少。2015年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境外融資與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簡稱實施細則),全面放開本外幣境外融資,取消境外融資的前置審批,用風險轉換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優化境外融資結構。《實施細則》將本外幣融資納入統一的政策框架,擴大了境外融資的規模和渠道,改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后監管,為自貿區內企業通過自貿區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從境外融資提供更多便利,給予更多自主選擇權,有效降低融資及管理成本,率先建立了資本賬戶可兌換的路徑和風險管理方式。隨著此類政策的出臺,眾多國內外金融機構會被吸引入駐區內,數量眾多、類型多樣的金融機構,加上區內便利的人民幣直接結算方式的提出,會吸納數量龐大的資金,資金的聚集會在區內形成人民幣的蓄水池。在這個蓄水池內,允許全球國際市場的金融業與我國的金融業一起進行資本運作,這必然會刺激政府放松對直接投資的管制,促進人民幣對外投資,有利于人民幣“走出去”。
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離岸市場將人民幣直接與國際聯通,有助于促進人民幣在全球的流動性,離岸市場眾多的產品運作可以使人民幣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自貿區設立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提出,對于區內的金融服務功能要進行增強。比如,允許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到金融服務業中。同時,人民銀行下發的意見中也提出,允許境外企業參與期貨交易,進一步鼓勵金融市場的產品創新,允許在區內建立外資和中外合資銀行等規定。隨著眾多金融機構的入駐,自貿區內會有更多的創新人民幣金融產品,打通并拓寬人民幣的回流渠道,從而推動資本項目的開放,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資本的輸出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另一個問題,即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需要使一定規模的該國貨幣留在海外。自貿區設立后,《方案》和《意見》(即《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提出,簡化企業和個人投融資手續,使境外直接投資更加便利。隨著資本管制的逐步放開,企業與金融機構在發展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同時,還將積極走出去參與海外的直接投資,從而提高人民幣在跨境直接投融資中的使用規模,進而達到人民幣國際化的標準。
貨幣國際化的職能之一就是承擔計價功能。目前,我國的跨境貿易中,絕大部分產品是采用美元計價,企業要承擔匯率變動帶來的損失,增加了其在對外貿易中的交易成本。在金融領域方面,境外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種類少、規模小,這些影響了人民幣計價功能的發展。自貿區設立后,通過政策引導,會帶動長期的跨境貿易需求,提高在跨境貿易中人民幣大宗商品計價和結算中的使用比例,以期從對外貿易的角度來促進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功能的發揮。同時,自貿區內各金融機構預期會不斷創新金融產品,研發品種豐富的人民幣計價產品,從而使人民幣逐漸在國際金融市場發揮計價功能。隨著計價結算份額以及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的穩定提升,人民幣資本項下的逐步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實現資本賬戶的開放有利于資本的自由流動,能夠在經濟高速成長期或者經濟發展期吸引更多的外資參與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促進我國技術改造和產業鏈升級,促進我國深化改革,加速實現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提升我國國際投資的吸引力。但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隨著資本項目的開放會給金融穩定帶來風險,會擴大資本大量流入的范圍,這將產生投機泡沫。資本流入可能突然中止或出現資本外逃,這將導致金融市場和貨幣的崩潰。因此我國亟需建立強有力的審慎的宏觀監管,同時,要調整財政政策,防止資金流入助長通貨膨脹和貨幣高估,通過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來阻止套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