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長東
(大連市金州新區新聞中心,遼寧大連 116000)
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會組織都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特質功能和重要作用成為革命和建設的一支主力軍,為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寫下了輝煌的篇章。因此,“黨政工團”的稱謂和排序一直深深地扎根在人們的心里。“有困難,找工會”更是我們情感賴以寄托和紓解的渠道。那么,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在社會各種新經濟組織、新文化組織層出不窮的今天,在現代化的機制體制和生活工作中,特別是扎根在基層的工會組織,工會的作用是否依然強勁,是否依然大有可為,是否能夠繼續發揮它的獨特的橋梁紐帶作用,是我們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大問題。筆者由于長期在基層工會工作,特別又是隸屬事業單位的新聞媒體工作,深深地感覺到,工會工作不僅不能削弱,而且更需要加強,更需要創新,更需要“理直氣壯”地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成為實現民族振興、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淺談對基層工會工作的粗淺認識和在實踐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毋庸諱言,事業單位的工會組織是我國工會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中國工會章程》中,對工會組織的作用有著明確的表述:維護職工的合法利益和民主權利;動員和組織職工積極參加建設和改革,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任務;代表和組織職工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參與企業、事業和機關的民主管理;教育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教育素質,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為此,正確認識和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對事業單位的建設、發展和各項工作的開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加強事業單位工會組織的建設,做好工會工作,為保持社會穩定,鞏固黨的階級基礎,能夠提供有效的組織保證。
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必須打破和摒棄以下幾種不正確的認識和做法。第一,工會工作過時論、無用論。有人認為,時代不同了,改革開放了,機制體制改革了,廠長經理負責制了,工人階級的主體地位不存在了,等等。特別是在如我們一樣的基層事業單位中,既不存在困難救濟、工資虧欠,也不存在權利壓制、勞資糾紛。所以說,工會工作可有可無了、過時了、沒用了。第二,基于上述種種不正確的認識,直接導致了下述情況的發生。比如,個別領導同志就認為,工會能干什么呀,不就是“吹拉彈唱、打球照相”嗎?因此,職工民主管理沒有了,職工的權利義務不提了,職工的技能培訓不搞了,甚至最最重要的“職代會”也不開了。在這種不關心、不重視、不理睬的氛圍下,什么職工的知情權、參政權、監督權,統統都不存在了,甚至有的職工已經工作十余年了,工會會員證是什么樣他都沒見過。上述種種不正確的認識和做法,不僅削弱了職工在單位中的主人翁地位,而且剝奪了職工的民主權利,更打消了職工參與建設、參與管理、參與創新、參與奉獻的積極性,使工會工作大打了折扣。因此,我們必須牢記工會組織的歷史定位,發揮工會組織的獨特功能,堅定工會工作的光榮使命,理直氣壯地抓好工會工作。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告訴我們,任何一項事業或工作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社會鏈條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說,每一項工作都是一項系統工程,都是要在眾人拾柴、形成合力、相擁相助的條件下完成的。工會工作也不例外,靠自己孤家寡人、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因此,在新形勢下,他必須學會“三個借助”才能完成。
第一,必須借助黨組織的力量。當然,黨是我們的領導力量,我們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做好工會工作。但是,我們的每一位職工、每一位工會會員都是黨領導下的一員,他們有的是黨員,有的是團員,因此,我們每一次活動也好,每一次培訓也好,每一次勞動競賽也好,都必須和黨的要求結合起來,都必須上升到黨的事業、黨的工作這一層面,時時處處都要取得黨組織的支持和指導,這樣,才能使工會的號召、工會的部署、工會的策劃得到落實。第二,必須借助行政的力量。工會組織無論怎樣說,也是一個群眾組織,它在整個企事業的工作運行中,還沒有主導權、決定權、行政權。比如說,工會的有些活動,就必須讓位于單位的主體工作,以我們新聞中心為例,我們的本職工作就是搞好宣傳報道,就是要及時采訪、及時寫稿、及時排版,這是一刻也不能耽擱的。這個時候,工會的活動就要無條件“禮讓”。此外,基層工會的活動常常要涉及到人力、物力、財力,涉及到行政力量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必須求得行政的理解支持和助力。第三,必須借助共青團的力量。以我們單位為例,在我們55人的團隊中,由于工作性質的決定,我們90%以上的編采人員都是年輕人,他們幾乎全部是共青團員。這是一支工會工作的主體和生力軍。借助共青團的力量,工會的活動才能表現出活潑型、生動性、新穎性、創造性。因此,工會在制定活動方案的時候,一定要抓住年輕人的特點,滿足年輕人的需求,與時代同步,與興趣同行。特別要爭得團干部的配合和支持,發揮團干部的指揮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團書記的一句話,要比工會主席的話更具號召力,因此說,這個借助是必不可少的,更是聰明智慧的。
總之一句話,離開這三個“借助”,工會的工作則將一事無成。
以人為本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性化的集中體現,因此立足服務的基點,牢記關懷之情,才是工會工作必選的一條致勝之路。特別是面對眼前這一支編采隊伍,特別是面對著這一群攸關健康的“高危”人群,我們必須把服務和關懷放在首位。但是,同樣是服務和關懷,這支隊伍有著極其鮮明的特殊性。對他們的關懷不能僅僅表現在困難補助、扶危濟困的單一性方面,而是要實施全天候的、立體的、全方位的關懷。根據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的心得體會,大致有一下四個方面。
第一,政治上的關懷。這支隊伍是一支積極向上的隊伍,在人生的旅途上,他們都有自己很高的目標追求,都有自己很遠大的政治理想,為此,工會的工作首先就要從這方面著眼,幫助他們堅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助力他們在人生正確的道路上訊跑。比如,要鼓勵和教會他們如何積極靠近黨組織,如何能成為黨的隊伍中的一員,協助黨組織搞好對他們的培訓和培養,在政治上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第二,業務上的關懷。這些年輕的編采人員,有的是剛從大學畢業的稚嫩學生,有的是從社會招聘的新手,他們雖然有著干好工作的決心和信心,雖然有著迫切的愿望和熱情,但他們對新聞業務還處在初始階段,還浮在淺層的表面,還夠不上駕輕就熟和行家里手,為此,我們就針對這種情況開展了對他們的培訓,我們請來新聞院校的專家學者教授,專講新聞理論;我們又請來兄弟報社的老報人、骨干記者、高級編輯專講新聞實踐,而且用他們的經歷和經驗,用他們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為年輕的編輯記者傳授技巧和經驗;我們還請來本地的知名作家進行文學寫作知識的輔導和提升。我們還結合工作學習的需要,精挑細選地為年輕記者購買新聞寫作書籍,這一切,都為他們的快速成長起到了助推作用。
第三,生活上的關懷。盡管這不是我們的重點取向,因為我們的困難人群不是很多,但這種關懷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每逢年節和特殊時刻,我們都要到困難家庭去走訪和慰問。我們記住了每一位同志的生年月日,每到他們的生日,我們都要做一個蛋糕相送,并寫上祝福的話語。每個人的婚姻大事也是我們掛在心上的,不僅為他們牽線搭橋,還鼓勵他們參加各種由上級工會組織的“鵲橋”活動。采訪工作是辛苦的,記者的體質是堪憂的,為此我們每年都要集中為全體編采人員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及時發現、及時調整、及時治療,凡此種種,都讓他們感到了關懷和溫暖。
第四,興趣特點的關懷。精神的關懷、情感的關懷、興趣的關懷是必不可少的,一因為這是一支年輕人的隊伍。為此,我們的各種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業余生活是多維而活躍的。春天,我們組織踏青活動;夏日,我們撲向沙灘大海;秋天,我們組織果園采摘;冬季,我們參與長跑比賽。節假日,我們忙里偷閑搞各種棋類、牌類、球類比賽等等,這些,都放松了我們的身心、愉悅了我們的生活、增強了我們的凝聚力。
總之,新時期的基層工會工作大有可為,只要我們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俯下身子認真研究、埋頭苦干,我們就一定能打開工會工作的新局面,為我們的共同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