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賀
(哈爾濱市國土資源局,哈爾濱 15002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的增長,土地管理的重要性也變得日益突出。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項非常龐大而繁瑣的工作,需要綜合考慮和處理大量的信息和數據。但傳統的信息獲取技術手段落后,管理體制不夠健全,不能及時、準確、全面地收錄數據情況,致使土地資源管理工序繁雜,制約了其發展。運用3 S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土地資源管理的科技水平。經過二次土地調查后,3 S技術對于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資源動態監測、土地評價、土地整理等已經全面展開,為各級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準確的數據。
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合理利用土地至關重要。傳統的土地資源調查是完全的手工操作,不僅速度慢、耗費人力,而且精度低、可復制性和變更性差,已漸漸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土地信息實時更新的迫切需求。而利用3S技術,遙感技術可快捷、實時、高效地獲取土地用變化信息;GPS快速準確采集土地利用變化圖斑的空間位置;GIS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編輯實現數據管理自動化,將三者有效地結合起來,能較好地改善傳統土地調查手段的不足。
目前已實現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利用遙感資料進行野外調繪,將調繪的成果通過軟件導入GIS軟件中;二是直接將計算機帶到調繪現場,以計算機為操作平臺,以遙感影像數據為參照,以GPS為數據源,用GIS軟件平臺直接繪圖,標注地類屬性,直接完成資源調查。經過實踐的證明,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和3 S技術的土地資源調查是可行的,而且與傳統土地資源調查方法相比具有極大的勢,具有客觀、快速、省時、省力等優點,是土地監管走向現代化、科學化的發展趨勢。
土地利用規劃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根據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較長的規劃期內從數量及空間上對區域土地資源在國民經濟個部門間的分配進行協調,確定或調整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和用地布局,并對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和保護進行統籌安排的一項宏觀戰略性措施。其核心是確定或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用地布局,其作用是宏觀調控和均衡各業用地。是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劃和安排,是合理利用和配置有限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而傳統的模擬土地利用現狀圖以及相應的土地管理方法,存在效率低下、信息形式單一、難以保存質量、易損壞等問題,已無法適應當前信息時代的管理模式及應用需求。利用3 S技術對土地資源利用進行規劃,使土地資源恢復生產力是當務之急。通過GPS和遙感技術直接獲取土地信息,得到理想數據,將數據錄入GIS系統,建立土地利用空間信息系統,便可以為土地規劃提供系統的數據源參考。同時,我們利用GIS強大的分析和處理功能,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評價,進行土地利用遠景規劃;利用GIS的可視化功能,實現對規劃設計的結果進行模擬顯示和分析,為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規劃設計提供信息。
土地資源動態監測可以及時、準確掌握土地的利用狀況,是為政府以及各級土地管理部門制定管理政策、落實各項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的重要手段。利用遙感技術快速獲取地面宏觀信息,結合GIS,對不同時期的圖像數據進行迭加,分析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可以準確、客觀、及時、大面積地得到土地利用現狀信息為土地利用的科學管理服務。
隨著我國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對土地進行科學評價是有效管理和利用土地的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由于我國土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起步較晚,定級估價的技術手段還不完善,目前,各級土地定級估價中存在估價的方法和標準不統一,估價指標體系有效期短和估價時間長等問題。而3 S以其強大的功能在土地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借助于GIS的功能,根據土地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建立土地評價、定級系統,為保護土地資源提供了依據,減少了工作量,有效地利用了現有的各種評價資料,讓公眾的知情權得到了保證,促進了政府對土地價格的管理。
GIS在土地整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利用建立和管理數據庫,進行土地平整填挖方工程量的計算,土地整理規劃等的工作。二是結合計算機強大的圖形處理功能,進行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和顯示。三是制作更加美觀的專題地圖。
目前,各個地市的城鎮地籍管理系統都很不完善,并未實現以單個區域為整體的GIS管理系統。隨著現在土地與經濟生活越來越緊密,關于土地糾紛的案件越來越多,在本地建立一個可供相關單位和個人準確查詢土地權屬及其覆著物的GIS信息庫,將更加有利于經濟生活的良性健康發展。
在廣大農村地區,各個鄉鎮目前并沒有能力實行GIS數據庫的管理,這使得地方縣局的工作非常繁重。在今后的土地管理過程中,應當加強鄉鎮土地所的建設,使得GIS數據庫在最基層能得到很好的應用,如果可能的話,在這一層管理工作中,可以把各個地塊詳細統計到個人,這樣可以減少農用地轉用前期征地工作的矛盾,把一些矛盾提前化解。
我國是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在甘肅舟曲發生的特大泥石流災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災后專家認為,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質結構的改變是此次災害的主要內因。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對地質災害的預警工作并不完善,目前各地,多數是根據降雨量多少及時間長短發布泥石流預警,這個很不科學嚴謹。應該對像舟曲這種降雨少,但地貌破碎、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地區,進行統一篩查:地質勘探,并利用GPS技術進行長期的變形觀測。對非常危險的地區實行搬遷,在其他一些相對安全的地區,建立完善的災害預警體系,以量化的形式發布預警信息,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目前的GIS數據庫管理軟件只是數據庫管理軟件,與全國測繪行業廣泛采用的測繪軟件CASS的銜接并不理想,在前期征地勘測結束后,這就無形加大了土地數據庫變更的工作量,也使得前期測量工作中應用數據庫成果相對煩瑣。開發新的軟件接口,使GIS信息庫軟件和測繪軟件更加有效的結合,不僅提高土地數據庫變更速度,而且還可以避免在數據轉換中丟失測量數據。
數字地球是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發展的前沿。數字地球的概念自被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提出之后,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數字地球由下列體系構成數據獲取與更新體系、數據處理與儲存體系、信息提取與分析體系、專用軟件體系、咨詢服務體系、專業人員體系、用戶體系、教育體系、標準與互操作體系、法規和財經體系。未來,土地資源管理系統也是數字地球的一個部分。“數字國土”是土地資源信息系統發展的方向。“3 S”技術是未來數字地球的關鍵技術,也必將是“數字國土”的關鍵技術。
[1]邢世和.土地利用與規劃[M].廈 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2]閆保銀,孫在宏.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土地評價中的應用[J].農機化研究,2005(3):192-194.
[3]李德仁,周月琴,金為銑.攝影測量與遙感概論[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3.
[4]胡 鵬,黃杏元,華一新.地理信息系統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