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婀娣
(河南省內黃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內黃 4563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穩步前進,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隨之而來的健康問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衛生事業的發展得益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自然受制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了要繼續推進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建立健全衛生服務體系,因此新時期衛生經濟研究具有獨特的意義,為我國醫療服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促進醫療衛生行業的健康發展增強了動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背景下,衛生經濟具有較為鮮明的特色。在三大產業劃分中,衛生事業歸屬于第三產業,主要提供衛生服務。衛生服務屬于準公共品,具有較強的公益性,主要依靠財政撥款,但是隨著衛生服務的市場化,公立醫院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要,私立醫院發展有著強勁的勢頭,衛生經濟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關注經濟效益。
伴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制定了較為科學的指導方針,具體應加強對農村醫療的支持,依靠當前發達的科學技術,鼓勵全民參與醫療服務建設,積極為社會主義衛生經濟作貢獻。基于指導方針,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旨在為衛生經濟事業發展謀福利。比如近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設以及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等。
1.深化醫療改革
新一輪醫改,自2009年起至今已經歷經六年,衛生經濟所取得的成果我們有目共睹。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將其提上了議程,足以說明政府的重視度與關心度。新醫改的成果將使全民收益,它將基本醫療服務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推向廣大群體,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基本醫療。新時期醫改注重對人的關懷,始終以人為本,堅持將人們的生命健康擺在醫療服務的第一位,給予人們基本的健康權益足夠的重視。新時期醫改的基礎依然必須立足當下的國情,保證其社會主義特殊性質,既注重對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也積極應對突出現象,真正做到了統籌兼顧,互不干涉,互不耽誤。衛生經濟政策的導向堅持公平公正性,同時實現了廣覆蓋性。醫療衛生改革的目標旨在滿足人們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增強全面抵抗疾病風險的能力,為我國衛生經濟的發展披荊斬棘。
2.財政補助與補償政策
衛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政府也有相應的義務提供衛生服務所需的資金,保障衛生事業沿著正軌發展,維護人們的健康權益。衛生事業一般分為農村衛生和城市衛生,兩者在衛生事業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政府的工作中都必不可少。目前現階段我國對城市衛生的財政支持主要體現在社區衛生事業上,相比城市的衛生支持項目,農村的項目較為繁雜,種類更多。具體細分來說,政府對衛生事業的補助與補償主要體現在:一是衛生相關的行政以及執法部門的費用開支;二是政府對于城鄉與衛生事業相關的基礎設施的投資的資助,涉及到各種醫療設備以及基礎建設項目等;三是政府對城鄉公立的醫療機構的無償補助,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經常性的補助項目;四是對流行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所對應的開支的撥付。另外,由于城鄉衛生資源的不合理分配,需要政府適當加大的農村衛生事業的財政支持力度,這方面主要是鑒于公平效率的分配原則的要求以及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滯后的現狀。財政的轉移支付主要以專項基金的形式撥付給農村,主要分為:農村衛生服務基礎建設以及專業的醫療機械設施的購置與維護;農村衛生人員的培訓與引進;“老少邊窮”地區傳染疾病的預防與控制以及農村衛生保障制度的建設與完善。
3.分類管理政策
新時期下,國家對衛生經濟的管理在注重效益的同時,也關注公平原則。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衛生服務機構分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兩類,營利性機構占據了大部分,而非營利性機構只包含鄉鎮的衛生院和村級衛生所。針對兩種不同性質的衛生服務機構,采取不同的稅收政策以及財政政策,當然兩者在收費標準上區別較大。國家對非營利性衛生服務機構給予了充分的優惠,這也相當于一個政策的引導,非營利性的衛生服務機構只要是按照國家規定取得的收入均享有免稅的優惠,并且國家還有相應的政策補貼。然而,對于營利性的衛生服務機構,國家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措施,也就意味著,非營利的無法享有政策補助以及免稅的優惠,實行的是自負盈虧。此外,近年來興起的醫療保健服務,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屬性,大部分是需要付費消費的,但為了保證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國家也在不斷嘗試利用財政資金購買相應的保健服務無償提供給公眾,滿足公眾的需求。
不容否認,農村衛生經濟發展狀況明顯有所改善,人們對于衛生服務的參與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在衛生資源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農村衛生資源卻顯出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不到30%,卻占據了8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相反,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七十幾的農村人口卻只享受到了全國衛生資源的20%左右,這巨大的反差,體現了衛生資源在城鄉分配的極不合理,分配效率極其低下,而且絕大部分高優質的衛生資源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且,農村衛生資源的稀缺不僅是體現在數量上,更是在于質量的差距。在衛生設施上,村級衛生設施遠不及城市的水平,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出現了設施陳舊,不能滿足當地衛生服務需求的狀況。在衛生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及專業性方面,城市衛生人員的教育水平以及專業知識的儲備都占據了極大的優勢。這些現象的存在,很容易導致農村衛生功能的急劇下降,也將制約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
相比以前看病難的現象,我國衛生事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相比與日俱增的衛生服務需求,財政資金顯得捉襟見肘,這極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衛生事業、衛生經濟的長足發展。我國社會主義體制下的衛生事業帶有極大的公益性質,政府嚴格規定了其低收費的標準,但是這無法體現醫務人員在社會價值上的要求,并且現存的補償機制并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衛生經濟的發展。因此,“想要馬兒跑,必須讓馬兒吃好草”。更有甚者,據調查顯示,每年亂收費的現象比比皆是,衛生事業未能規范發展。此外,各級衛生機構明確了醫療、保健以及預防的各自清晰的界限,這并不能發揮預防、保健和醫療協同作戰的優勢,不能形成系統的衛生服務體系,行醫不規范直接造成了衛生服務的負面效應。加之農村衛生補償機制的不合理以及補償渠道的不暢通,直接造成了農村衛生事業的混亂,沖擊農村衛生經濟的發展。
盡管衛生事業建立相應的指導方針,在某種程度上,這有利于衛生經濟的有序發展。但是現存的目標模式過于寬泛,實際操作性較差。雖然,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社區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下,衛生經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缺乏可持續的能力維持衛生事業的持續運轉,亟需創立較為科學完善的目標模式加以引導。比如:某縣在衛生事業的管理上,過分注重醫療的投入,而相對忽視了保健和預防的作用,使保健和預防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名存實亡。因此,各地區有必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有所側重,但要兼顧其他方面的實施,只有在多管齊下的情況下,衛生事業才能持續的發展。衛生事業是一項綜合的工程,需要各環節有效的配合,各個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須有著完整的保障體系,才能保證政策落實到位,否則必將大打折扣。
新時期,衛生經濟的穩步發展需要衛生經濟政策的有效運用以及構建適用的目標模式。
政策的實施需要充足財政資金作為后盾以及合理的城鄉衛生資源分配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衛生經濟質量增長的同時,實行社會和諧發展。
[1]李方臣.論當前衛生經濟研究的政策和理論導向[J].臨床醫藥文獻,2015(2).
[2]徐 玲,孫曉杰,李 慧.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功能開展現狀分析[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