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401331)
影視城旅游發展的實證研究
——以重慶市江津區影視基地為例
羅輯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401331)
從1987年我國有真正意義的影視旅游以來,我國影視旅游發展迅猛,融入了社會發展、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本文從國內外影視旅游發展的經驗和現狀展開,對擁有豐富自然資源、歷史悠久古鎮、特殊地域文化的新興影視基地——重慶市江津區,進行影視旅游的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江津發展影視旅游的對策和建議,力求為該地域和其他地方影視旅游的發展提供借鑒和思考。
影視;旅游;研究
(一)國外影視城旅游發展
國外影視旅游的萌芽最早是隨著1955年美國迪斯尼樂園的產生而開始的,其正式的開端是1963年好萊塢影視城的建成。國際上普遍認為影視旅游屬于一種后電影產品開發的產物,如轉播權的出讓、電影商品的開發、影視拍攝的旅游化改建等電影附加產品。[1]影視旅游產品則是屬于其中非票房收入中的有一部分,并且這種后電影產品的投資回報可能要遠遠高于電影的影院收入。調查顯示,在好萊塢的收入中,影院的票房收入只占其中20%,后電影產品開發以及附帶產品則占80%,以文化旅游為主要旅游收入的美國,各種專業的藝術中心、影視中心、影視主題公園的旅游經營將產生上百億的收入。
(二)我國影視城旅游業發展現狀
中國的影視旅游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還有不成熟的表現,有些經營好的企業的影視旅游發展蒸蒸日上,如橫店影視城,從建立之初至今,累計接待了七百多個中外劇組,誕生了五千多部影視作品,吸引著眾多海內外知名導演及影視演員的目光,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之一。但仍有不少的影視旅游開發盲目跟風,慘淡經營,最終導致失敗,如無錫歐亞雙城、威海影視城、焦作影視城等。劉濱誼、劉琴對影視旅游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認為影視旅游可以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2]我國正處在發展階段,目前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借影視推廣旅游目的地,開發影視主題公園,開展影視旅游節事活動,影視與文化的結合互推等。并且,在國內影視旅游開發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影視城重復建設,未形成規模經濟;影視作品質量差,對旅游促進作用不強;產品開發形式單一,游客重游率低;缺乏合理經營,旅游地生命周期短;旅游地形象不明顯,吸引力不強等。
(一)江津區影視旅游發展現狀
重慶市江津區古建筑歷史悠久,古鎮街巷建筑類型豐富,布局靈活,能折射出各個時代的內涵,這是劇組拍攝外景所必須的條件。此外,江津擁有國家4A級風景區四面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聶帥陳列館,中山、塘河、白沙三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十里濱江大堤、能再現重慶朝天門碼頭的白沙朝天嘴等自然人文景觀。
2006年,電視劇《紅色記憶》劇組在塘河古鎮、白沙鎮的朝天嘴碼頭拍戲。《紅色記憶》讓白沙、塘河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從“養在深閨人未知”逐步走入公眾視線。隨后,慕名而來的《霧都》劇組不僅讓白沙塘河影視基地名聲大振,還留下了一條老街,這條200米的小街上店鋪林立,有民生旅店、建國銀行、聯合大藥房等建筑。至今短短6年間,已有《江姐》《霧都》《母親,母親》《解放大西南》《高山青》等40部影視劇都前來取景拍攝,知名導演馮小剛也曾來白沙為電影《1949》選景拍攝。
(二)江津區影視城旅游的產業鏈現狀
旅游產業鏈是指以某一旅游行業優勢企業為中心,外圍構造包含了旅游景點、旅行社、商品服務、交通運輸等相關行業企業,各不同企業承擔不同的價值創造職能,并由此構成了一種寬泛的鏈式結構。[3]這種鏈式結構是以旅游產品及服務為紐帶的,不僅包括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所涉及的旅行社、景區景點、餐飲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休閑娛樂等部門,還關聯到政府和協會組織、金融、建筑、環保、醫療、保險、園林、通訊、廣告傳媒等旅游輔助產業及部門。前者構成了產業鏈上的要素,后者為產業鏈的正常運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1.地方政府
認識到了影視旅游的價值并以積極的姿態促進影視作品在當地的拍攝,給予影視制作方一定程度的優惠,但與影視制作方的合作大多是被動的接受,缺少對影視拍攝組的主動招徠;沒有成立專門機構,缺少對影視旅游經營方及影視制作方的引導控制。
2.當地經營者
雖逐漸加大對影視旅游產品開發的投入,但缺乏比較好的規劃,且影視旅游產品開發特色不突出,缺乏創新。
3.影視制作方
充分利用江津獨特的影視資源優勢,與當地政府及影視旅游經營者積極促成一部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但與當地旅游經營者之間的合作還只是停留在影視拍攝前,拍攝中后期的合作有待加強。
4.影視旅游相關企業
對江津影視旅游開發尚沒有足夠的認識,旅游線路安排中很少出現影視旅游景點,影視旅游景區的配套沒有得到有效補充,與影視旅游經營方的合作有待加強。
(一)江津影視旅游的發展條件
1.區位及交通條件
影視旅游必須考慮的因素有客源市場、交通條件以及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它們關系到游客市場的大小、基礎設施的條件、投資能力和游客的消費水平。國外學者JohnMcEniff(1993)研究認為,區位一般在2小時的車程或3-4好人小時的公共汽車或火車車程,距交通主干道30分鐘內。江津地處重慶西南長江要津,地跨長江兩岸,東鄰綦江、巴南,西接永川,南連四川合江、貴州習水,北與璧山縣、九龍坡區相鄰,長江流經境內,成渝、川黔鐵路環繞市境,是川南、黔北通往重慶的必經之地,重慶西南方向的交通總口。
2.資源條件
(1)傳統的景觀旅游資源。江津堪稱風景名勝之鄉,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以森林為基調,以丹霞地貌為特色,以水景為亮點,綿亙百里,四面飛瀑,并與周邊保護區組合成我國絕無僅有的首家超大型生態公園;西南部的黑石山--滾子坪省(市)級風景名區橫跨三鎮兩鄉,面積125平方公里,其中黑石山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入選美國出版的世界風景名勝辭典;東部有駱崍山市級風景名勝區,由駱崍99峰、龍登山等景區組成,龍登山曾是明代建文皇帝避難之所,駱崍山上的豬嘴洞曾為田紀云同志當年露宿之地;西北部有碑槽山市級風景名勝區,主要景觀有碑槽山溶洞群、石門大佛寺等,其中石門大佛為長江邊第一大佛;西南部有以湖、瀑景觀為主的清溪溝市級風景名勝區。
(2)概念性旅游資源。最典型的要屬文化旅游資源,江津有眾多的文化旅游資源,如江津的幾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抗戰旅游是江津旅游的重點打造形式;依托江津四面山風景資源打造的“游四面山水,登愛情天梯”;用獨具特色的鄉村風景開發的鄉村休閑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的生態旅游;還有每年的“濱江之夏“、抗戰文化藝術節、浪漫七夕情人節、采果節、殺豬節等所構成的節慶旅游,這些概念性旅游可以加載進影視拍攝中。
(3)影視基地及文化節慶資源。近年來,江津的影視旅游有了較快的發展,已建設有白沙、塘河老重慶影視基地,尤其是白沙影視基地每年都有四大文化品牌活動。今后,將以“2+N”的模式進一步向周邊拓展。江津無論是文化傳統,山川地貌,還是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均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和特色。尤其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東風給江津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二)江津影視旅游開發的優劣勢分析
1.內部優勢分析
首先,已有的知名度優勢。至今,在江津白沙塘河老重慶影視基地拍攝了部影視作,這些經典影視作品的播放,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很多劇組都是慕名而來。其次,獨特的地域名俗文化。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地域性民俗文化是一定地域內人文底蘊的標志,白沙有集中且突出的抗戰文化,這對于游客和劇組體驗抗戰時期的生活環境與區域文化有極大吸引力。再者,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為發展影視旅游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我國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日益增加,各方融資條件改善,融資模式多元化。目前江津經濟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GDP增長迅速。最后,我國影視和旅游也迅猛發展,提供了全面發展的沃土。從社會文化環境來講,電視劇收視率和電影票房持續走高,電影產業飛速發展。院線制的推行提高了行業的效率,資源得以優化,激發了電影放映市場潛力,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帶動了消費結構生機和刺激文化服務需求的增加,影視業和旅游業的融合互動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2.外部威脅分析
從競爭來講,雖然白沙塘河老重慶影視基地現在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了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但是面對橫店影視城、無錫影城這樣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以及在重慶還有一大批正在建設中的影視基地這些潛在的競爭對手,都有很大的威脅。其次,我國影視旅游以影視城和主題公園為主、外景地為輔,而影視城和主題公園屬于人造景觀為主的旅游產品,生命周期短,電腦特技在劇中場景的運用給影視城旅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一)國內外影視旅游發展經驗借鑒
國外打造影視旅游主要通過以下舉措,一是打造主題公園;二是影視拍攝推動影視旅游發展;三是打造大型影視節慶;四是建立影視博物館和檔案館;五是通過影視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縱觀國內外影視旅游的發展歷史和發展現狀,筆者認為國外利用影視發展旅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政府的大力支持、強大的影視產業基礎、成熟的影視產業鏈運作。國內影視旅游發展較晚,通過借鑒國外優秀的發展經驗并結合自身特色,國內也涌現出了一些影視旅游發展成功的典范,如橫店影視城依托其強大的橫店集團的支撐作用,以影視帶動旅游,并逐步在形成自身的影視旅游產業鏈;無錫影視城依托中央電視臺強有力的支撐,有著極強的市場融資以及影視營銷等優勢,其市場化運作也逐漸成熟。另外像一些影視節慶產品如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獎等在國內外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同時,國內還有一大批的影視旅游經營者由于盲目投資、缺乏規劃、經營不善等原因面臨破產倒閉的局面。通過分析國內外影視旅游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筆者認為,需要以“影視產業基礎+特色開發+產業鏈運作”為核心的方法進行發展。
(二)影視博物館的開發
可以開發自身的影視博物館,設置歷史展館、科技展館、影院三大展覽區。歷史展館可陳列江津影視拍攝的歷史、江津本土影視作品的成就、江津影視文化名人列像、江津影視城及影視基地相關介紹等;科技展館可展現電影拍攝、電影美術、電影特殊攝影、傳統電影特技、數字特技、電影錄等的操作原理;影院專門用于放映在江津拍攝的歷年影視作品以及發布本土電影的首映式等,通過影視博物館產品的開發,能夠使游客了解江津影視拍攝的歷史,江津影視旅游的信息,體驗到影視藝術的魅力,進而產生影視旅游的動機。
(三)本土文化影視旅游產品開發
江津的本土文化主要有抗戰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其中有些文化己經在影視旅游中有所體現。筆者認為,應當鼓勵電影制片廠以及民營影視制作公司對反映江津本土文化影視作品的創作,對其進行重點包裝打造,通過影視催生本土文化旅游,還可以邀請江津籍的當紅影視明星作為江津影視旅游的形象大使、形象顧問,進一步推動江津的影視旅游發展。
[1] 劉濱宜,劉 琴.中國影視旅游發展的現狀和趨勢[J].旅游學刊,2004(6).
[責任編輯:高 瑞]
F592.6
A
1005-913X(2015)06-0285-02
2015-04-11
羅 輯(1985-),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