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
◎吳婷婷
商業銀行的有利條件
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公司的治理架構的規范性得以增強,其內部管理與風險控制能力得以增強。經過改制的銀行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高級管理層之間的職責得以明確,其相互制約、相互協作的機制得以形成。隨著內控機制建設的增強,相對獨立的內控體系與完善的風險防范體制也得以初步建立。截止2010年,我國四大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都已完成,并成功上市。中國金融業也由于新型商業銀行的發展而展現出強大的活力。這些銀行在成立之初的經營目標就是盈利,在管理中強調采用科學的方法,對高素質人才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業務與市場的開辟商投入了飽滿的熱情,國有商業銀行一枝獨秀的格局被打破,中國金融業的競爭與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同時,公司治理結構得以基本形成。在一些重點領域與境外戰略投資者進行了實質性的合作,例如產品開發、風險管理等等,內部控制機制逐漸發生轉變,新體制新機制也延伸到全系統。
此外,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仍然存在存貸款利差較大的問題,而這是影響商業銀行利潤的主要因素。在一些金融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金融服務的利潤是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而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以存貸款利差為主。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勢必會造成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差縮小,而對于目前利差加大的商業銀行而言,為避免受到巨大的沖擊,其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就必須度過一個緩沖期,在這一時期進行改革與調整,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平穩過渡。
商業銀行的不利條件
我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的股權改革,缺乏明細的產權。現階段我國上市銀行擁有的國有股權普遍較高。在銀行經營管理者中流通股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此外,我國國有銀行缺乏完善的產權制度與治理結構,難以實現有效的自我激勵與自我約束,大股東難以有效約束到經營管理層。
我國銀行對利率的敏感度較低,缺乏風險防范意識。這是因為商業銀行在利率管制與利差較大的環境之下,難以實現利率風險的積極管理。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加上政府對銀行擔保破產的制度使得銀行難以對利率風險管理起到高度重視,就算對其重要性有所認識,也沒有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風險防范。
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完善的利率風險管理機制。現階段,我國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制度的建設情況并不理想,存在利率預測與信息決策有效性缺失的問題。而為了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保證銀行的競爭力,商業銀行就必須加強利率風險管理制度的建設,提高利率風險管理水平。
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環境日益激烈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環境也越來越激烈。首先,在與國內同行業的競爭中,存貸款業務是主要競爭業務。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利率的限制得以開放,在存款市場中,各家銀行為了爭取市場,必然會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相應的貸款競爭中優質客戶的貸款利率會得以降低,這樣的競爭勢必會導致存貸款利差縮小進而導致銀行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因此,如此慘烈的競爭會降低銀行多個方面的競爭力,例如資金、管理、成本等等,其金融產品的價格優勢逐漸喪失,進而難以保證銀行的生產。
此外,商業銀行原有的市場還受到了其他金融機構的威脅。盡管現階段我國許多企業的間接融資還是以銀行為主,然而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債券、股票以及基金市場將會越來越成熟,這就會直接擴大融資的渠道,銀行這一“中介”就難以再被企業所利用,這勢必就會縮小我國商業銀行占有的市場份額,甚至會影響到一些銀行的生存。
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
以全球各國的實際情況為參考,在早期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中,商業銀行的利差必然會呈現一個長期下降的態勢,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因此對利差有著很高的敏感度,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勢必會由于利差縮小而受到嚴重的影響。在利率管制時期,一定時期內銀行的成本與收益主要與資產負債有關,不會存在較大的波動;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利率則取決于資本市場的供求關系,會存在頻繁的變動,并且缺乏可預見性,進而導致銀行成本增加,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強,最終導致經營風險加大。
增加了商業銀行面臨的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指的是在缺乏對客戶與項目風險的有效評估的情況下進行房貸,其資金回收情況缺乏保障。目前按我國公民還存在誠信意識淡薄的問題,這就導致銀行的審查的難度與成本加大。站在借款人的角度來看,一旦存在法律漏洞,那么借款人從各個方面提供虛假資料來獲取銀行的貸款。高風險借款者將會充斥在整個金融市場,降低貸款項目的質量,大幅度增加了項目違約的幾率。商業銀行受到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雙重影響,使得其貸款更傾向于高風險的項目,一旦在一定時期內出現多個失敗的投資項目,那么銀行的不良資產就會大幅度增加,進而影響到銀行的生存與發展。
惡性競爭風險
金融機構之間的惡性競爭引發的風險也是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大問題。由于利率限制被放開,各個金融機構為了吸收更多存款,并吸引更多優質客戶,就會相繼會通過提高存款利率以及降低貸款利率,這就進一步縮小了銀行的存貸款利差,減小了銀行的利潤空間,進而導致有的存在較大資金缺口與經營風險的銀行不得不進行高風險、高收益的風險放貸,有的小型銀行甚至陷入惡性競爭,為擴大市場份額而不計成本的縮小利差。
金融機構之間存在的債券債務關系十分密切,并且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因此一旦有的金融機構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情況,就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對整個金融行業造成影響。因此,過于激烈的競爭反而導致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生存面臨一系列挑戰,同時對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為了避免銀行之間陷入惡性競爭,就必須針對銀行業的監管進行強化。
加強商業銀行利率風險防范管理
對風險管理流程進行明確。通常利率風險管理流程包括了四個階段,即風險識別、風險測量、風險規避與風險評估。其中風險識別指的是借助各種方法來對風險的性質與發生時間進行確定;風險測量指的是對風險大小、頻率、幅度進行衡量;風險規避指的是在發生風險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風險降低的幾率與幅度降低,進而確保風險引發的不良后果得以化解;風險評估指的是對上述三者的評估,對管理效果進行了解,對管理中存在的錯誤予以糾正,并對管理的方向與重點進行確定。我國應根據實際國情,對利率風險管理模型與流程進行調整與優化,
確保其適應自身發展,同時還要針對有關軟件與信息系統的建設采取相應的強化措施。
調整與優化商業銀行盈利結構與經營模式
中間業務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銀行水平的重要指標。在發達國家,銀行的經營收入中,非利差收入一般占有較高的比例,例如美國的銀行大部分都超過了45%,瑞士銀行更是超過了60%。而與這些國家的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差收入占到了經營收中80%。這就導致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面臨著更多、更大的風險。因此,發展中間業務,降低利差收入在銀行經營收入中的比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保證銀行的競爭力,減少利率市場化造成的影響,商業銀行應提高對中間業務的重視程度,加強中間業務的開發與創新,對中間業務的組織管理與產品培訓采取一系列強化措施,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使自身發展得以推動。此外,銀行發展還應以多元化與差異化的模式為主,避免銀行業務經營種類的單一性,環節銀行競爭環境的激烈程度,使銀行的盈利能力得以增強。
加強外部監管環境與金融市場建設
為了實現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就必須加強外部監管環境與金融市場的建設。首先,應完善金融政策法規,具體應從利率政策法規、金融市場政策法律、等方面入手。其次,應針對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職能采取一系列強化措施。確保外部監管機構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打造一個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各家銀行在有序的環境下進行良性的競爭。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