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 蔣婷燕 劉又嘉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彭江 蔣婷燕 劉又嘉
本文主要研究了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從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與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對大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都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如何在新形勢下利用好網絡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領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與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和創新的一種新趨勢。
從人類科技發展史來看,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既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許多負面效應。網絡的發展也不例外,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
網絡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首先,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博大的信息資源庫。該信息資源庫的建立彌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會出現的資料缺乏﹑信息儲備不足的缺點,使教育工作者能夠及時掌握最新的網絡信息,學習最新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從而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其次,網絡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更賦即時性和便捷性。網絡的即時性使其時代感更強,打破了空間限制,創新師生的交流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深入進行。同時,網絡交流快捷的速度和極高的效率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本,進而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再次,網絡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化程度。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廣泛的社會接觸與社會實踐環境,使得大學生能夠更多地關注社會﹑關愛他人﹑認識與完善自我。
網絡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網絡賦予教育新的內容﹑理念和方法,網絡所具備的形象性﹑趣味性等特點也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一大活力。
網絡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規范化﹑可持續化的根基所在。然而,目前很多大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仍存在松散式的﹑無規范性的管理問題,缺乏系統的﹑具有可持續性的管理體系維護。于此,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提出了挑戰。
網絡沖擊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大量腐朽文化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和擴張,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沖擊,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思想波動性增強,政治意識以及國家民族意識淡化。現實生活中,盲目抨擊社會﹑國家和民族的現象也不罕見。
網絡使大學生個體行為發生新變化。不良信息泛濫﹑色情暴力以及種族主義宣傳﹑宗教仇恨等等網絡行為問題嚴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極大傷害,互聯網信息的易逝性,促使青年學生短期行為盛行。
第三,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提出了挑戰。網絡的互動關系異常復雜,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體制和機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現今社會的網絡媒體的生動性﹑互動性﹑及時性等特點卻很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體現,因此,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也得不到有效的發揮。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方的身份具有雙重性。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二者的關系一直都十分明確,即教育者占據主動地位,按自己的要求和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輸”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只能被動地接受“灌輸”。但是,網絡時代是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作用形成的,網絡環境下主客體互動的本質同樣是主客體間你來我往的往返活動,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溝通。這種雙向互動使教育者由“灌輸者”轉變為“對話者”,受教育者也由單方面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為互動主體。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的拓展性。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動機“內容”形式等方面并沒有太多選擇和自主權,教育信息的內容比較單一。然而,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況截然不同。網絡兼有報紙﹑廣播﹑電視﹑智能客戶端等多種媒介的優勢,在其平臺上運載的微信﹑微博﹑QQ等程序軟件更是深得大學生的喜愛,它們為大學生提供了廣泛全面的信息。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已經由“給什么,就吃什么”的被動接受性狀態,轉變為“我喜歡什么,就選擇吃什么”的主動選擇性狀態。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持久創新性。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下,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在課堂上的說教灌輸為主,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一般是在課堂上,課余則很少進行交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其他各門課程一樣進入網絡。這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改變了灌輸式的教育,變成雙向互動的教育方式,內容更豐富,吸引力更強。大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主動的運用最新的網絡發展成果,提高自己的講授水平,立于對大學生思想﹑心理健康等有利的立場來進行有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特性,把網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進行建設,不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原則,而且還必須遵循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原則,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確性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遵循的原則。對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遵循開放型教育原則。簡單的說就是在“疏”與“堵”之間選擇一個偏向于“疏”的策略。網絡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開放性,網絡實名制這種管理者熱衷的做法實行之后,大多高校論壇都呈現不同程度的冷清局面。學生普遍不愿發聲,大部分注意力轉移至校外甚至國外網絡論壇上,造成學校無法及時掌握學生輿情和思想動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主陣地的地位有日漸式微。鑒于此,教育者應該抱著開放型教育的原則,疏導學生們的不良情緒,引領其思潮流向。具體而言,首先要遵循正面性原則,對于網絡上的不同聲音積極引導,而不是上綱上線,秋后算賬,歸根結底是要解決矛盾而不是擴大矛盾。其次,要注意柔和性原則,急風暴雨式的方法往往浮在面上甚至產生抵觸,而和風細雨式的方法卻常常能潤物無聲。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建議。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自身學習,豐富自身技能。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質不足,媒介素養較低。對網絡知識和技術了解不多,上網經驗少,對學生網絡行為和思想心理特點缺乏認識。相較于網絡的生動豐富,傳統思想教育工作方式相形見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不斷豐富網絡知識和網絡技能,學習網絡前沿知識,了解學生的關注重點,真正解決好網絡背景下學生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發揮網絡的優勢作用,把教書育人工作落到實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拓寬自身教育工作的渠道和途徑。網絡的發展使學生越來越樂于通過網絡進行交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QQ﹑飛信﹑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等網絡交流方式和途徑,與學生建立起網絡溝通平臺,傾聽學生的心聲,解答學生的疑惑,獲得學生們的信任。根據學生的日志和交流內容等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發現問題,及早解決,提高思政工作的實效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占據網絡輿論主導地位,以加強教育工作的正面引領效用,引導網絡輿論。網絡的開放性﹑無國界性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和廣闊的自由選擇空間,同時,它也成為了各種政治勢力和思潮同我們爭奪大學生和青少年的重要陣地。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還不能完全客觀地對網絡信息的真假﹑善惡和是非進行判斷和分析,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和左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強正面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有效度過心理危機,堅定理想信念,弘揚時代主旋律。第四,教育者應該加強對網絡媒體的了解與運用。在高效的網絡時代,教育者應道把新媒體技術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教育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與時俱進的發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深入學生內心。加強傳統模式教育與新媒體相結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第五,加強網絡信息監管機制建設,創造良好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面對各式各樣的網絡信息,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難免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校園網絡信息監管機制建設,對不良的信息加以屏蔽監管,傳播積極樂觀向上的網絡思想政治文化也是一大重要任務。良好的網絡信息監管將使得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第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網絡技能培訓,穩固隊伍建設。教育工作者應當及時應對網絡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將教育工作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優勢作用。加強網絡技術培訓,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網絡信息資源,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網絡運用能力。
總之,在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十分艱巨﹑復雜的工作。我們應審時度勢,順應潮流,不斷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思路﹑解決新問題,盡最大努力減少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只有更好的把握網絡環境的特點,把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加強網絡管理,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為現實。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青年群體的信仰多元與傳媒引導研究》(14SH2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