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鵬飛
?
“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金融與?財政支持
文|劉鵬飛
習近平主席2013年9、10月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倡議(合稱“一帶一路”)。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委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國家層面的“一帶一路”路線圖正式出臺。
“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國家合作平臺,重點合作內容包括與沿線國家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涉及基礎設施、能源、金融、商貿流通等多個行業,這對正處于深化改革的我國經濟而言無疑會帶來強勁增長動力。
當前,中國正站在經濟實力蓬勃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關鍵階段。正如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所描述的“躲在大樹后的大象,再也藏不住了”——此前韜光養晦,依靠對外開放“引進來”而崛起的中國必須“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這需要對中國當前的對外開放格局有更新的認識與布局,以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的方式構建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一帶一路”正是構建沿海開放與沿邊開放齊頭并進的全新開放體系的重要抓手,是中國在經濟新常態下的新探索,是構建多元化、開放性的共同發展經濟紐帶的核心設想。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在國家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金融支持“一帶一路”的總體思路是:以“規劃先行、金融先導”為基本原則,以規劃整合各方資源,以金融“走出去”,統籌帶動中國技術裝備、標準等中國因素和企業“走出去”,創新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發揮好開發性金融的主導作用,拓展“一帶一路”金融服務布局。
同時,由于“一帶一路”戰略層次和戰略實施的需要,我國政府必須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要做好相關規劃的設計、相關投資的估算、相關國別風險的評估,還應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相應的財力支持。但在如何更好地進行支持,且有效地防范風險上,財政需要認真籌劃,并在建設現代財政制度的大背景下,做好角色定位,演好這出大戲。
“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支持——從開發性金融開始
開發性金融將發揮重要作用。前期開發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首要任務。而前期戰略任務又主要是境內外路段的經濟開發,因此首要的金融支持只能是開發性金融服務。
2014年1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一帶一路”金融支持的整體框架:加大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力度,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擴展金融企業的境外融資渠道和服務網點;二是運用多元化渠道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開發性金融業務主體。目前,到境外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前期開發,有可能負責融資業務的主體包括:
國內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該類型機構在對外項目融資方面有豐富經驗,是“一帶一路”前期開發階段金融服務的主力機構。
專項基金管理機構。專項基金一般由國家出資,其來源有外儲資金、財政資金或政策性銀行資金等,同時還能吸收其他資金,并由政策性銀行管理。如去年11月創設的絲綢之路基金。
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主要專注于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基建開發,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此外,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也有可能參與其中。
國內商業銀行。國內大型商業銀行實力雄厚,有可能適度參與部分已具備商業化水平的開發項目。海外網點較多的商業銀行能夠提供常規的國際銀行業務,如結算和貿易融資,財務咨詢、風險管理、投資銀行等創新業務。
總之,上述四類投融資主體幾乎覆蓋了“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其逐步籌建和投入運營將為這些地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有助中國消化過剩產能,彌補亞洲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存在的巨大資金缺口,促進區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
開發性金融機構資金撬動作用將顯現。從長遠看,真正值得期待的是這些機構并非是規模固定的資金池,而是作為資金流轉的平臺,一旦初始的投資生效,上述平臺便可以為“一帶一路”規劃撬動源源不斷的資金。
不過,要吸引各方參與、撬動社會資本也并非易事。若要保證資金的持續性,自初始階段起投融資平臺的長遠布局,資金運營方面的謹慎設計,合作建設基本框架的確立便成為了“一帶一路”長久、穩步推進的重中之重。
專項基金管理機構大多遵循市場化的原則運作。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作為多邊機構,運作也不能隨心所欲。考慮到“一帶一路”項目蘊含的長遠戰略意義,國家必然需要對其推進提供更多支持。因此,財政層面支持的重要性體現的尤為突出:
一方面,政府將積極研究制定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稅收措施,通過雙邊磋商解決我國對外投資者的境外稅務糾紛,提高企業跨國經營稅收確定性,消除雙重征稅等障礙,實現對相關企業減稅和幫助其避稅。2015年初,財政部和國稅總局分別表態將對“一帶一路”提供財政支持。財政部提出要結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稅務總局則提出將按照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的要求,深化完善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統三互”即統一辦稅平臺、資質互認、征管互助、信息互通的稅收服務管理措施。
另一方面,積極的政府購買和對PPP模式的大力推行將為“一帶一路”提供定向資金支持。多個地方政府已計劃采用PPP模式以加強公私合營,并積極嘗試PPP模式與項目對接。例如,北京市政府發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實施意見》,共包括涉及生態環保、交通設施、能源設施、棚戶區改造、新型城鎮化、社會事業、“高精尖”產業等7個領域136個示范項目的66條措施,預計吸引社會投資金額將超過2600億。
關于金融與財政支持的政策建議
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議
增加跨境產業、貿易和投資合作融資的可及性。銀行信貸支持,大力發揮國開行等開發性金融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國際債券市場,充分利用直接融資渠道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鼓勵機構投資者、民間資本的介入。鼓勵保險公司、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參與投資。鼓勵民間資本通過BOT、PE基金等方式參與投資。
增加跨境產業、貿易和投資合作的便利性。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幣合作、金融機構合作,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合作。
增加跨境產業、貿易和投資合作的安全性。大力發展貿易信用保險和海外投資保險,改善現有海外投資保險的制度設計和運行,積極開發保險新產品;鼓勵中國商業保險公司開展各類與海外投資活動有關的人身和財產保險;鼓勵銀行與保險公司開展合作,以充分滿足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財政支持的政策建議
“一帶一路”戰略規劃設計、實施方案制定、實施方案選擇等方面,由于其本身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經濟社會效應的外溢性大,財政要完全給予支持。
在財政政策傾斜和資源配置上應該分區域、分層次推進,做到海陸統籌,東西共濟,防止建設和發展模式的趨同。
在具體的財政政策工具使用方面,應考慮財政政策和財政手段的匹配性,采用財政支出政策為主、稅收手段為輔的支持方式,并使財政金融政策相配合。
對于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愿進入的投資領域,政府可適當借助政策性銀行的作用,通過給予銀行財政貼息等支持,降低其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風險。
財政部門要做好國家、地區、部門層面的財政中期規劃,使得區域規劃、專項規劃、部門規劃與財政規劃能夠相銜接,更好地統籌安排預算,防范財政風險。
按照新預算法的要求,對于項目的申報立項和相應的支出預算應嚴格遵守有關編制、執行和審批程序。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