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娣
(上海回力鞋業有限公司外貿部 上海 200082)
試論促進我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稅收政策
○周嘉娣
(上海回力鞋業有限公司外貿部 上海 200082)
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市場經濟融入到世界經濟浪潮中,帶動中國外貿業形成了巨大的順差,從而導致人民幣升值。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外貿出口水平逐漸提升,同時還實現了國內產業升級。中國的市場經濟要適應市場而持續發展,就要在國際市場多元化發展形勢下調整外貿發展方式,其中稅收政策是調整外貿發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本論文針對促進我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稅收政策進行探究。
中國外貿發展方式 稅收政策 貨幣 轉變
自二十世紀7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經濟迅速崛起,主要通過出臺各項對外貿易的優惠政策,一方面吸引外資推動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另一方面促進了中國貿易向世界經濟方向發展,其中,支撐我國外貿高速發展關鍵性因素就是保稅政策。外貿政策作為促進外貿發展的政策性因素,對于中國30多年以來的市場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促使中國的外貿形態和產業體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目前中國進入到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發揮時期,外貿稅收政策也要相應地發生改變,以通過推動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國家都嚴重受挫,導致國內經濟不景氣,對外貿易發展緩慢。美國國內貿易受到沖擊極為嚴重,導致美元持續貶值。為了削弱國外貿易對本國產業的沖擊而啟動了新的貿易壁壘。中國屬于是工業化國家,為奠定經濟基礎,提升國家經濟實力,經歷了工業經濟的崛起。但是,在中國的本國經濟發展進程中,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卻導致資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并威脅到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是世界人民的公式,正在被中國人民所高度重視。但是,對于一些國家而言,健康意識卻成為了啟動貿易壁壘的資本。一些經濟發達國家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口號日漸高漲,一些頗具影響力的綠色環境保護組織以及團體開展各種綠色環境保護行動,其言論和行為都會為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甚至于影響到國際間貿易往來。
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為中國的國民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與國際間貿易往來頻繁,但是由于中國長期以來維持著粗放型經濟發展,使得中國成為了“加工”大國,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推向全球,由此而提升了中國外貿商品的影響力,提升了中國商品在國際商場中的性比價,同時對世界同行也是巨大的挑戰。于是,各種政治措施出臺,比如,美國提出中國人民幣升值,以通過壓縮中國的外匯儲備彌補對華貿易逆差。中國出口貿易一直以來都處于低利潤狀態,這種歧視政策很顯然是中國對外貿易利潤空間的擠壓。中國的貿易優勢在于,原材料豐富且勞動力廉價,所以中國的制造業可謂是優勢產業。生產貿易的優勢,加之生產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使得中國的市場經濟逐漸步入世界經濟軌道。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采取歧視性貿易策略,不僅會妨礙到中國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還會給全球化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造成影響。
一些國家為發揮貿易保護主義的作用而實施綠色壁壘,對于中國的外貿出口沖擊力極大。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是一些國家將環境保護與貿易相結合,實施綠色壁壘,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影響嚴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面臨綠色壁壘,2002年的貿易出口損失超過70億美元。在綠色環保標準的影響下,中國出口的產品中,多數為非綠色產品,幾乎不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當然,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工業發展階段,在綠色壁壘的沖擊下,就要理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避免綠色貿易壁壘影響中國的出口貿易。可見,綠色壁壘是一把“雙刃劍”,中國的對外貿易在綠色浪潮中,促進了文明消費,將良好的國際形象塑造起來,由此而以提高國際聲譽打擊具有不良企圖的綠色壁壘,抓住發展機遇,以提高國際綜合競爭力。
在世界經濟市場中,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占有份額巨大,由此而樹立了經濟大國形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具有世界經濟導向作用,相反,卻在貿易中要受到多方限制。一些世界經濟發達國家對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不抱有認可的態度,導致各種貿易訴訟案件時有出現。中國市場經濟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得外匯儲備雄厚,但是在大宗商品的定價上依然受制于人,這種對于議價權不占有決定地位的狀態必然會導致對外貿易投資有限,使得中國的產業鏈在全球中依然處于低端位置。從中國出口產品來看,產品以低技術含量而降低成本,使得簡單加工制造的產品流入國際市場,導致中國出口產品利潤率持續低靡。中國從國外進口的產品多為國際品牌,且為高科技含量產品居多,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具有替代效應,嚴重影響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經濟收益。
中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中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但是與所獲得的利潤并沒有呈正比,且在國際貿易市場中所占有的利潤份額并不高。從中國出口的產品來看,以日常消費品為主,由于產品的附加值低而使得利潤空間狹窄。中國的對外貿易在全球貿易利益分配中,并沒有享有應有的待遇。在中國所出口的日常消費品中,國內價格為3元左右的商品,在歐洲的價格大約為1.5歐元(14元人民幣),中間的物流商獲得了大部分利潤。此外,對于中國的出口貿易,經濟發展國家還會針對于中國出口產品制定雙重標準,貿易標準之苛刻,其中所隱含著歧視性嚴重壓縮了中國產品的利潤空間。與此同時,在中國出口的服務貿易中同樣采取了“雙重標準”,使得進口中國產品和服務的國家可以享受到中國優質的產品,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在中國出口的產品中,核心技術的產品受制于人,使得中國消費者難以實現效用最大化,進口中國產品的國家的消費者卻享有高性價比的中國產品,中國消費者要以昂貴的價格購買國外產品,導致貿易利潤分配缺乏均衡性。
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國民經濟快速提高。目前,中國又迎來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發的新時期,一些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中產階層具有強大的消費潛力,成為值得開發的群體。中國的經濟帶動中國文化的發展,使得中國的民族產業成為發揮中國國產品品牌效應的促進力。中國的民族產業要抓住這一商機,趨向于高端產業發展,并從原有的粗放型轉向精細化發展,創新核心技術,完善管理體制,以趕超世界先進的技術水平。中國大規模經濟發展要逐漸轉向高層次的品牌設計,中國在稅收政策上就要基于一定的優惠,以通過減輕企業稅負,鼓勵企業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稅收優惠政策要發揮激勵效應,就要將優惠措施傾向于企業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和產品營銷等流程中,對產品研發中占有核心地位的科研人員實施個人所得稅優惠,并采取綜合配套的稅收優惠政策,以推進民族產業發展,同時也擴大了稅源范圍,增加了財政收入。
中國對外貿易遭遇綠色壁壘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產品核心技術水平落后。出口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就必然要依賴規模效應創造更高的利潤,但是與進口產品所得的利潤相比,中國出口產品所獲得的利潤微乎其微,不利于外匯儲備。中國在外貿出口中獲得外貿順差,可以利用雄厚的外匯進口國外的核心技術以及技術先進的設備,在稅收上給予優惠,以這種方式鼓勵中國企業創新技術,提升產品質量。中國的市場經濟要在世界經濟市場中順利運行,就要通過提升技術水平,以發揮產品的比較優勢,從而獲得對外貿易出口的利益最大化。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要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就要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引進技術并創新于本國,不僅可以降低科研成本,而且還會對企業產生激勵效應。由于新技術的引進對于企業而言存在著效益風險,政府在各種鼓勵政策前提下,還要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另外,中國勞動力豐富,但是高端人才奇缺,使得對外貿易的利潤都流向了國外。中國要實現對外貿易順差,就要啟動綜合稅收優惠政策引進人才,鼓勵海外的高端技術人才回流中國,并從稅收上給予優惠,使其知識傳授并在中國實現共享。
綜上所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初期,在對外貿易出口方面并不順利,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所制定的綠色壁壘,使得中國產品的出口貿易嚴重受阻。隨著中國對外貿易方式的轉變,并不斷調整稅收結構,使得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已經成為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國貿易出口要實現持續性發展,以創造更高的外匯儲備,就要通過調整稅收政策引進先進的技術,鼓勵其產品創新,促進中國外貿事業的發展。
[1]國家稅務總局課題組.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優化中國中長期稅制結構[J].財政研究,2009(5).
[2]湯黎明:促進我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稅收政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3(2).
[3]羅秦:論提升我國稅制的國際競爭力:基于對外貿易的視角[J].稅務與經濟,2010(1).
[4]何力:努力實現保稅貿易實踐與理論的雙提升——論稅收政策視角下的一種外貿產業新形態[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2).
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