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靜 夏鶴
(三亞學院財經學院 海南三亞 572000)
SWOT分析方法是由舊金山大學韋里克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于內部條件優劣和外部環境影響的客觀分析。本文依據三亞的實際情況,利用SWOT分析法對其發展臨空經濟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
1、三亞發展臨空經濟的優勢(S)
(1)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
三亞是海南省南端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樞紐,北鄰珠三角經濟區,南鄰東盟自貿區,是東南沿海對外開放黃金海岸線上最南端的對外貿易重要口岸,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南大門。三亞鳳凰機場位于三亞市西北11公里處,臨近G98環島高速及環島高鐵,并接通干線公路,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公路、鐵路和航空聯運系統。此外,因為瓊州海峽的阻隔,全島與外界陸路交通不便,使得航空運輸成為來往三亞的旅客的主要出行方式。而瓊島南部以三亞為中心,輻射周邊的陵水、保亭、五指山和樂東等市縣,也存在著巨大的二級航空市場和客貨中轉需求。良好的區位條件與便利的交通條件為三亞發展臨空經濟提供了一定的外部環境。
(2)良好的腹地經濟支撐
一個地區的國民經濟生產能力,產業結構和人均收入水平等發展狀況決定了其發展臨空經濟的需求度。三亞市近五年來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迅速,年均GDP增速達到9%以上,經濟實力正在不斷增強。2014年全市GDP達到40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增長5.2%、14.1%和3.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5∶20.3∶66.2,產業結構也正在日趨優化完善。其中旅游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全年接待過游客1352.8萬人次,增長10.2%,全市旅游總收入269.7億元,增長15.6%。按照航空運輸需求的增長速度是GDP增長速度兩倍的國際研究結論計算,2014年三亞市人均GDP達到了70095元,同比上年增長了7.9%,可帶動航空運輸需求量增長約15.8%之多。總之,雄厚的經濟實力,日益完善的產業結構等可為航空運輸業提供穩定的基礎支撐,為三亞發展臨空經濟奠定經濟基礎。
(3)機場航班航線優勢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屬于國內4E級干線機場,航班正常率居全國民航之首。2013年3月獲得國際機場協會(ACI)宣布的“亞太地區最佳進步機場”獎項并躋身全球最佳機場行列,成為亞太地區第五家獲此殊榮的國際機場。同年,獲得Skytrax2013年度最佳機場中國區第三名、亞太區第八名。及亞太地區唯一一家入選的ASQ滿意度最佳進步機場。目前,鳳凰國際機場已開通214條航線,包含了160條國內航線,51條國際航線和3條地區航線;與127個國內外城市實現通航。2014年客運吞吐量1494萬人,同比增長16.1%,居全國18名。貨郵吞吐量7.5萬噸,同比增長20.2%,均遠遠高于國內平均增長速度。
(4)國家相關政策扶持
自2009年底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發展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亞區域經濟也借著政策東風,在離島免稅購物、在投融資政策、財稅政策上、開放政策上等多個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指出要加大海南國際旅游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使之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這些政策紅利必將為三亞區域經濟帶來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
(5)城市品牌效應
三亞作為中國唯一一個熱帶濱海旅游城市,被稱為“東方夏威夷”,位居中國四大一線旅游城市“三威杭廈”之首,有著豐富的熱帶海濱旅游資源,為三亞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航空客貨運資源,使得國內國外游客數量及旅游總收入強勁增長。2014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23億人次,同比增加11.4%;旅游總收入233.33億元,同比增長21.4%。此外,近些年來“世界九大會議之都”的三亞國際化趨勢明顯,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活動,如亞太國際會議、博鰲論壇等,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時,為三亞樹立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2、三亞發展臨空經濟的劣勢(W)
(1)臨空產業發展基礎仍較薄弱
目前,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周邊雖然有免稅購物等旅游新業態,但臨空指向性產業結構并不合理,多為零售、餐飲、低端商務和休閑服務業等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還沒有形成高時間、速度要求的高端臨空產業聚居的現象。土地資源的規劃和利用效率也有待提高。此外,三亞市第二產業比重較小,使得航空貨運需求有限。這些在短期內都將成為支援臨空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
(2)人才匱乏成為制約要素
隨著海南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相比內陸地區省份,整個海南省社會經濟各個行業的人才都是較為匱乏的。三亞也不例外,即使是其最發達的旅游業,和馬爾代夫、西班牙等國外海島相比,雖然旅游資源不差,在旅游總體效益上存在著很大差距的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旅游人才。首先是高級別管理人才欠缺,尤其是對國際旅游市場比較敏感的高級旅游經營管理人才奇缺。其次是專業技術人才,包括航空旅游專業人才,旅游新業態人才等。另外,高端優質服務技能型人才也是比較欠缺的。這些人才資源的匱乏,必將成為制約三亞臨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3)機場資源仍不能滿足需求
2014年鳳凰機場客運吞吐量1494萬人,同比增長16.1%,按次速度估算,目前的機場資源將不能適應三亞國際門戶機場功能的實現,謀劃建設新機場對于三亞而言已是迫在眉睫;目前鳳凰機場還沒有接通鐵路,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機場客貨運的快速發展。
3、三亞發展臨空經濟的機遇(O)
(1)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除了國家層面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方針和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政策外,海南省政府出臺的多項政策中明確指出,將建設三亞新機場和臨空經濟區作為全省重大項目實施。目前,省政府已著手組建強有力的專門工作班子,高水平制定和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方案,將中央賦予海南的重大開放政策實化細化為三亞新機場及三亞臨空經濟區等一批重大項目。總之,政府連續多年釋放的政策紅利,成為三亞發展臨空經濟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2)機場資源的不斷豐富完善
首先,鳳凰機場正在不斷加大國際航線的開拓力度。3月29日,三亞至日本大阪的航班正式開通。年內還將開通三亞至莫斯科、新加坡、老撾、越南、布魯塞爾、法蘭克福等地的6條國際航線,從而首次實現與西歐開通定期航班并有效完善至東亞、東南亞地區的航線網絡,不斷提高航空的可進入性,方便境外旅客前往三亞度假;其次,目前的眉山新機場正在籌備施工當中,且高鐵機場站正在修建中,規模的擴大及交通可達性的提高,必將更好的滿足日益增長的客貨運輸需求。
(3)區位政策機遇
由于瓊州海峽的天然阻隔,使得三亞的航空運輸的地位具有無以替代性,且隨著海南第三、四、五航權的開放、“南海區域管制”移交三亞、三亞國際航路的開放,以及鼓勵海南省外航空公司、國外航空公司進駐三亞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更加突顯了三亞鳳凰國際機場的特殊優勢,使得其國際航空運輸地位和潛力更加突出。
(4)海南自由貿易區的設立
為了擴大投資領域開放,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充分利用海陸資源,海南目前正著力探索自由貿易園區建設。自貿區一旦申請建成,與珠三角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及東盟自貿區形成良性互動,必將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快速發展,也必將給作為戰略支點的三亞發展臨空經濟帶來豐厚的資源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4、三亞發展臨空經濟的威脅(T)
(1)與海口臨空經濟區的競爭
目前,海南省政府同樣在海口著手建立臨空經濟區,將來必將成為三亞臨空經濟發展的競爭對手。前往三亞的旅客將有多種選擇途徑,很有可能會選擇航運至海口,然后乘用環島高鐵至三亞,而這必將影響到三亞航空客貨運資源運輸量的波動。
(2)瓊州海峽跨海大橋的建立
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批準擬于瓊州海峽興建的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項目,預計2020年建成通車。大橋建成后,駕車跨越瓊州海峽只需20分鐘,大大縮短了內陸與島內的交通耗時,這將使得航空運輸在來往三亞的獨特地位降低,也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三亞航空客貨資源,進而對三亞臨空經濟發展構成威脅。
通過以上對三亞發展臨空經濟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優勢大于劣勢,機遇大于威脅。三亞臨空經濟發展應該充分利用優勢條件和資源,抓住各個發展機遇,同時減小劣勢和威脅的影響(見表1),發展和完善特色臨空產業體系,做大做強臨空經濟。
1、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加快臨空經濟區的設立
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其主導地位,統籌利用各種有效資源,科學規劃和統一管理,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力度,但同時要避免陷入政府干涉過多的尷尬局面。其次,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尤其是知識密集型的高速度、時間敏感度的產業,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同時,高標準、快速度地完成三亞臨空經濟園區建設。

表1 三亞發展臨空經濟的SWOT矩陣分析
2、引進和培養急需人才,加快新機場建設步伐
加快引進國內外優秀臨空產業管理人才,同時也要重視臨空產業人才的培養。可以嘗試與國外機構合作辦學,培養高端后備人才,打破人才制約瓶頸,為臨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此外,要保質保量的加快新機場建設,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客貨運輸需求,從而使臨空經濟成為三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從而實現機場、臨空經濟園區和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
3、擴大城市品牌效應,提升旅游服務品質
隨著三亞國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現有的服務水平已不能滿足日益旺盛的高品質服務需求。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繼續保持和提高三亞的城市知名度及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技術等要素的集聚,不斷提升三亞臨空經濟發展的實力。
4、優化臨空產業結構,發展環境型臨空產業模式
關于臨空產業的選擇,新鄭國際機場主要是富士康帶動的電子產業,廣州國際機場主要是聯邦快遞帶動的航空物流產業等。對于三亞而言,旅游業是其主導產業,故應根據自身特色產業,不斷創新思想,重點發展休閑娛樂、離島免稅購物及會展經濟的同時,提檔升級旅游品質,擴大郵輪、游艇、低空飛行等旅游新業態規模,引進和發展國際化健康服務機構、技術等,走精品化旅游路線。同時也要逐步完善現代航空物流運輸、倉儲等,及與之配套的電子交易、金融保險、快速通關等業務規模,從而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環境產業主導型臨空經濟園區。
[1]高傳華:國外臨空經濟發展的做法與啟示[J].經濟縱橫,2013(12).
[2]龍冬艷:基于SWOT的福州臨空經濟發展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2(6).
[3]劉雪妮:我國臨空經濟的發展機理及其經濟影響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
[4]曠惠瑩、劉肇軍:貴陽發展臨空經濟的SWOT分析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3(29).
[5]龔峰、馮智貴:國內外臨空經濟研究綜述[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