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碧霄
(武漢紡織大學會計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0)
中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問題及建議
○孫碧霄
(武漢紡織大學會計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0)
國際性的非盈利組織——碳信息披露項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簡稱CDP)從2008年開始,對我國流通市值最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發出問卷調查,收集中國上市公司溫室氣體排放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和行動等信息。本文基于對2014年的CDP報告的研究,分析中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碳信息披露 CDP 問題 建議
全球變暖對人類生存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科學研究表明,碳排放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因此,碳排放和碳管理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碳信息是進行碳管理的基礎,是企業利益相關者所關注的信息。有關碳信息披露的研究實踐中,國際性的非盈利組織——碳信息披露項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簡稱CDP)從2008年開始,對我國流通市值最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以下簡稱中國100強)發出問卷調查,收集中國上市公司溫室氣體排放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和行動等信息。
根據CDP發布的2014年《中國100強氣候變化報告》,中國企業在低碳排放領域逐步與國際接軌,但是,由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中國企業在氣候變化認知水平和管理能力方面還有待加強,特別是在潛在風險認知和整體績效水平方面。具體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的變化。
企業逐漸意識到披露環境信息的重要性,披露的企業數量和回復質量也隨之上升。2014年CDP問卷回復情況進一步改善,2008年回復企業只有5家,2013年是32家,到2014年是45家,回復企業數再創歷史新高。42家企業還通過其他途徑如企業年報、其他合規性文件等披露其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表現。CDP問卷涉及超過80個問題的回復質量比往年有了較大的提高,體現在披露信息數量更多、更準確、更全面、更系統和結構化,與公眾和投資者的溝通越來越積極。
企業從應對氣候變化管理與戰略、風險與機遇和排放數據等3個層面披露相關信息,從回復企業數量(45家)和回復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直接反映了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動性進一步提升。對內,71%(32家)企業有董事會指定的個人或委員會總體負責氣候變化事宜,80%(36家)企業把氣候變化風險整合到公司綜合風險管理流程中,近90%(40家)企業把氣候變化整合到公司商業戰略,從組織結構和戰略制定層面,把氣候變化放在了突出位置。對外,企業加強與政策制定者、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的溝通,提高自身政策影響力和競爭優勢。
隨著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不斷深入,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政策變化風險,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優勢。從戰略層面整合資源建立一個有效的碳管理體系,系統化制定碳目標,管理節能減碳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是企業轉風險為機遇的前提。回復結果顯示,雖然節能減排項目和應對氣候變化舉措在減碳結果上一致,但絕大多數企業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在目標、組織結構和戰略層面上并未統一。少數企業正嘗試把這兩個目標及其應對措施統一起來,但現階段結果并不理想,企業仍需做出更多努力。
經過對CDP報告的分析發現,中國100強在公開信息、與利益相關方溝通方面表現出了積極與透明的意愿,但在企業具體的碳數據披露方面則相對含蓄。
在2014年,全球共4540家企業向CDP披露了氣候變化數據。中國企業100強中,有45家對CDP進行了回復。雖然聯交所樣品總量不到上交所樣品總量的一半,但是回復數量卻僅比上交所少7家,占聯交所樣品總量63%,而上交所回復數量僅占其樣品總量的37%。同樣,42%的H股回復企業愿意公開其向CDP披露的信息,而A股企業低于8%。這說明了,聯交所上市企業對應對氣候變化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比上交所高,也從側面反映了聯交所監管力度和投資者影響力較上交所大。
總體上2014年我國對CDP的回應率為45%,回復率再創歷史新高,提供信息的企業呈上升趨勢。但仍然不足總體比例的一半,可見披露的比例總體偏低。
作為高排放企業,公共事業、基礎材料、工業和消費者非必需品等4個行業的回復率持續走低,不利于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和消費者了解其應對氣候變化情況。而雖然2014年金融行業企業樣本量略微下降(6.45%),但回復量卻是2013年的1.7倍(17家)。這些金融企業主要包括銀行(10家)、保險業(3家)、房地產(3家)和綜合金融企業(1家)。他們直接參與了中國企業環境投資及服務的過程中,如綠色信貸和環境相關保險產品開發和提供,對應對節能減碳政策變化和企業需求更加敏感,也更強烈地意識到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在中國的重要性,因此積極參與CDP應對氣候變化信息披露項目。
文字性信息披露較多,定性描述多,數據性的、涉及實質性具體行動的內容較少,傳遞的信息量不夠充分。如回答問卷中在管理與戰略、風險與機遇兩個部分,企業回復率較高,但在排放情況披露模塊,企業持保守態度,回復率小于20%,愿意公開數據的企業數量則更少(僅3家),披露和公開數據的公司也主要為低排放企業。這主要因為,上市企業普遍認為具體排放數據很有可能會影響投資者決策,尤其是工業、能源、基礎材料等行業的高排放企業,由于其單位產業增加值能耗和排放量數據較高,在能源成本、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方面存在較高風險,在披露相關數據是會更加謹慎。而對于信息技術、金融等低排放行業的企業來說,數據披露的風險相對較低。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哪些企業對自身應對氣候變化成效(主要體現在減排量和排放強度上)、風險控制能力和投資者溝通等能力更有信心。
由CDP對我國上市公司的調查以及對我國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來,社會公眾和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意識逐步提高,在環境保護、證券監督管理等部門的積極推動下,中國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環境信息披露的機制、尤其是碳信息披露的機制還不完善,存在諸如信息披露的內容、形式不規范;政府信息缺乏強制性和法律保障等等。參照國際碳信息披露(CDP)制度,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現狀,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議環境保護部、中國證監會等相關部門盡快共同制定出臺《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在該《辦法》中進一步明確碳信息披露的具體要求。(2)修訂《環境保護法》、《公司法》、《證券法》、《會計法》等法律的相關內容的規定,通過法律確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制度,特別是對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地位和作用給予重視,使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有法可依。
該辦法除了統一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方式、范圍、內容,以及強制性公開和自愿公開、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的具體內容外,還可對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管理事務,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環保機構、證券監督機構以及媒體等相關方的權利和責任,公司內部和第三方核查程序,監督管理與責任追究機制,獎勵處罰措施等作出具體要求。
本人通過研究港股上市公司香港利豐集團(股票代碼494)2014年年報發現,其辟有專門章節披露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用電、用水、用紙的總量,從2009年起落實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每年確定減排各項目標。因為,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香港建筑物的G H G排放及減除的核算和報告指引》,強制要求企業披露碳信息。
我們高興地看到,上交所金融創新實驗室2014年發布了《滬市上市公司碳效率分析與產品開發研究》,報告建議監管機構盡快出臺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規則,從自愿性、鼓勵性披露逐漸轉為強制性披露。
總之,辦法應同時具有自愿性和強制性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避免節能減排不力的上市公司給廣大投資者帶來的資本風險,推動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向更透明、更公開、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監管具有跨部門性,無論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還是監管工作的具體執行都需要環保、發改與證券等相關部門的相互配合。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監管工作主要由證監會負責,但碳管理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環保部門、發改部門作為碳管理的政府監管部門,在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監管工作中也應當扮演重要的角色。
為保證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環保部門、發改部門與證券監督部門應加強合作,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監管工作,協調部門間的相關信息通報,協同進行核查,協同做出決策,并執行相應的獎勵與懲罰措施。
碳信息的披露要以準確可靠的數據為基礎,沒有數據,量化就無從談起,碳信息的披露更是難以實現。從部分上市社會責任報告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即使同一行業或相近行業,碳信息的披露口徑也尚未統一,這就造成了不同企業之間披露的碳信息缺乏可比性,信息價值大打折扣。因此,我國必須盡快建立起適合中國企業的數據收集及核算體系。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碳排放數據收集和計量的方法,主要來自I S O14064溫室氣體核證標準和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我國企業可以參考國際上通用的方法,結合國內現狀,摸索建立適合中國企業的碳排放數據收集及核算體系。
為確保所披露碳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上市公司除了對將要披露的碳信息進行內部審核外,還應邀請專業機構對相關文件和信息進行“第三方”審核。建議中國證監會、財政部和環保部聯合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等單位,盡快制定中國碳審計的規范準則,作為上市公司碳審計人員執行相關工作的依據和指導,并加強碳審計和核查人員的培訓,為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制度的實施提供重要保障。
[1]李艷華:我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建議[J].商業會計,2013(18).
[2]呂能芳: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會計處理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2).
[3]蔣洪強: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僅僅靠自愿是不夠的[J].中國改革,2010(12).
[4]王愛國:我的碳會計觀[J].審計研究,2012(5).
諶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