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從美,江亞洲
(蘇州大學a.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b.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江蘇 蘇州 215123)
當前群體性事件的多發頻發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社會緊張,如何創新群體性事件防控模式,降低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概率和風險,成為當今中國的重大課題。[1]在這個過程中基層組織群體性事件處置中的風險管理變得日益關鍵。因為無論是網絡群體性事件、環境群體性事件、高校群體性事件,它們的發生以致擴大無疑和作為整體的社會風險總量增加緊密相關,同時基層組織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漏洞在這個過程中也極其重要。
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是指基層組織在群體性事件處理過程中由于管理問題導致的不利于目標效果實現的因素。學術界對于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的評估大多被籠統的社會風險研究所囊括和掩蓋,單獨將其列出的分析比較鮮見。有學者曾綜合運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經驗統計分析等多種方法對群體性事件風險做過定量預測預警,但這仍然是從社會層面入手的。[2]以社會整體為對象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因其涵蓋的指標過多且過于復雜,大大降低了穩定風險評估的有效性,雖然這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但基層政府和組織還是要被迫面對和處置一些群體性事件,而基層組織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又更具可評估性和可控制性,基于其對群體性事件發生發展的作用同樣關鍵,所以這種評估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進的風險矩陣方法是在原來風險矩陣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后人探索和積累的經驗而形成的風險評估方法。由于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是事先預防工作,評估效果直接關系社會穩定,所以它的過程也需要更加的嚴格和細致。針對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所用的風險矩陣方法相比原來風險矩陣方法主要有如下改進:①風險等級層次增加,由原來的三級變為五級,使對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測量更精確,提高科學性;②新增風險可接受性評估,能夠實現更具針對性的風險應對,確定群體性事件防范工作重點;③新增風險綜合性評估,主要通過各風險因素權重計算得出,以便于進行橫向對比和整體布局。綜合這些因素,改進的風險矩陣除了風險影響、風險概率和風險等級指標,還有風險影響序值、風險概率序值、Broda數、Broda序值、風險可接受性、風險等級量化值、權重、風險總體水平和風險貢獻率這些重要指標。
因為群體性事件管理也是寓于決策、執行、激勵、保障等過程中的,所以根據一般組織管理過程,參照群體性事件發生特點和以往經驗、文獻,對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做如下的界定(見表1)。

表1 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風險可能產生的后果,將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分為五個等級:有限(limited)、輕微(minor)、中等(moderate)、顯著(significant)、災難性(catastrophic),[3]其定義和解釋性說明見表2。另外參照國外對風險可能性等級的定義,根據風險可能發生的概率,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也分為五個等級:很低(low)對應概率0~10%、較低(medium low)對應概率11~40%、中等(medium)對應概率41~60%、較高(medium high)對應概率61~90%、很高(high)對應概率91~100%,解釋說明見表3。

表2 風險產生影響等級

表3 風險發生概率等級
原始風險矩陣方法對風險等級的確定過于簡單,也無法計算綜合風險水平。為滿足基層組織對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更精確的把握和控制,改進的風險矩陣方法把風險劃分的尺度增加到五個等級,風險五個等級是和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的影響和發生概率嚴密對應的,對照情況見表4。另外為便于獲得對基層組織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總體水平的評估和比較,按等距順序對風險等級定量化。本文將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的五個等級:很低、較低、中等、較高、很高對應的量化標準依次確定為0.1、0.3、0.5、0.7、0.9。

表4 改進的風險等級對照表
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影響序值是對風險影響排序的結果。令j代表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影響等級的數目,則j={1,2,3,4,5}。設Qj為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影響等級,那么Q1=災難性、Q2=顯著、Q3=中等、Q4=輕微、Q5=有限。又假如Mj為j風險影響等級的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個數,用Ij代表j影響等級的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影響序值,Ij的計算表達式為:(當j=1時,C1=0)。
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概率序值是對風險概率大小排序的結果,其計算方法和風險影響序值一樣。設h代表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概率等級的數目,則h={1,2,3,4,5}。又設Gh為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概率發生的等級,那么G1=91~100%、G2=61~90%、G3=41~60%、G4=11~40%、G5=0~10%。假如Nh為h風險概率等級的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個數,用Ph代表h概率等級的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概率序值,Ph的計算表達式為:其 中 Bh=

確立風險因素權重有助于計算組織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綜合水平,也可以明確不同風險因素對總體風險水平的貢獻率。確立風險權重的方法主要有專家調查法、德爾菲法和AHP法。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群體性事件管理各風險因素權重,因為Broda序值是相對數值,所以便于建立AHP判斷矩陣,對判斷矩陣依次按行相乘,開六次方,再歸一化就可以得到各風險因素權重,風險因素i的權重用RWi表示。在同時得到了i風險因素的風險等級量化值RRi之后,群體性事件管理綜合風險水平可以通過表達式計算獲得。
風險可接受性是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的重要部分,它是基層組織群體性事件管理政策確定的依據。由于像學校、社團和地方政府這樣的基層組織的人力物力是有限的,同時它們又無法經受群體性事件帶來的社會沖擊,它們需要根據一般的風險管理過程來有選擇的規避風險、轉移風險、減輕風險或者接受風險,那么在這個選擇之前就要評價風險的可接受性。本文將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的可接受性分為五個等級(見表5),以此來作為群體性事件處置政策制定的科學根據。
為了驗證和更具體的說明改進風險矩陣方法在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中的應用,我們邀請多位基層政府人員和學者依據上文確定的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指標體系,對石家莊市某鄉鎮群體性事件管理中的風險概率和風險影響進行了客觀的評估。按照第二部分所闡述的各指標計算方法,得到的數據結果如表6所示。

表5 風險可接受性評價

表6 基于改進風險矩陣的群體性事件風險評估實證
從表6所呈現的數據來看,改進的風險矩陣方法在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有幾點值得特別指出:(1)該政府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等級和風險可接受性都只有三個層次,但利用風險Broda數可以對其實現進一步的排序以確定工作的先后安排。不僅如此,根據風險權重值和風險貢獻率數值還能夠估算排序好的風險因素之間的距離。(2)根據單個風險因素風險等級的簡單匯總和想象并不能反映總體風險水平的大小,通過風險權重計算和風險等級量化值獲得的風險總體水平則具有充分的科學、客觀、全面性。案例顯示七類風險因素中有五類處于可接受水平,一類可忽略的,一類不希望的,初步看起來似乎比較樂觀,但計算后的風險總體水平達到0.567,處于中等風險以上水平,說明該基層政府群體性事件管理還需要一些改進。另外在評估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也需要注意,對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影響的評估要密切聯系實際實地情況,對風險指標不能單從管理的一般性來權衡輕重。因為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特性,例如我們知道領導決策對群體性事件管理是很關鍵的,錯誤的決策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但或許該組織其他部門工作具有很好的糾錯和修復能力,所以就能減輕領導風險的影響。總之,只有準確評估了風險影響和風險發生概率,才能夠真正發揮改進的風險矩陣方法在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中的適用性和科學性。
本文結合群體性事件評價指標體系和改進風險矩陣法的群體性事件管理風險評估方法,通過對風險因素性質上的科學劃分和數量上的精確計算,能夠識別被評估組織群體性事件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總體風險水平。該方法成本較低、科學嚴密、可操作性強,在基層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和行政力量有限的雙重困境下,具有極好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短期而言它能全面推動政府應急管理的升級,長期而言也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實現治理體系科學化。
[1]陳宏彩.基于風險管理的群體性事件防控:三種典型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1,(2).
[2]胡詩妍,隨晉光,王靖亞.群體性事件風險定量預測預警[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4).
[3]唐鈞.政府風險管理——風險社會中的應急管理升級與社會治理轉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